[摘要]文章從就業數據引出高職高專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存在的弊端,主要有思想觀念落后、注重短期效益、專業集中度較低等,應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服務地方原則以及適度超前原則對專業進行調整與改革,包括長短線專業并舉、學科專業交叉、市場引導、校企合作和注重職后教育。
[關鍵詞]高職高專 專業設置 波士頓矩陣 "專業集中度
[作者簡介]趙瓊(1980- ),女,河南平頂山人,廣州工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和職業技術教育;劉案榕(1977- ),男,廣西上思人,廣州工商學院,研究方向為汽車維護技術與管理。(廣東 "廣州 51085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一般課題“廣東省區域經濟條件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GZ14Y173)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8-0032-03
一、從就業看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2013年6月9日,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正式發布,研究團隊根據2012屆高職高專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情況,將專業分為紅、黃、綠三種類型,其中紅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專業是除紅牌專業外,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預警專業;綠牌專業是月收入、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其中排名比較靠前的如表1所示。
2013年10月,上大學網對我國目前具有高校招生資格的1266所高職(專科)院校(不含軍事院校和港澳臺高校)、經教育部備案的高職擬招生1088個專業(專業點47591個)的數據統計,編制成了《上大學網中國高職院校最愛的專業排行榜》,專業布點數量排名前13位的如33頁表2所示。

從上述表格對比中可以看出,學校的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之間脫節。高職高專的專業設置不僅應該滿足高職高專教育的需求,更應該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專業設置的好壞不僅影響學校的招生規模,還決定著高職院校是否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更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雖然近些年來,高職院校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努力推進專業結構的調整,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思想觀念落后,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一些專業淪為紅牌專業是因為供大于求,如會計專業;還有一些專業淪為紅牌專業是因為人才培養的質量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如計算機類專業。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崗位,另一方面企業抱怨招聘不到符合崗位的復合型人才,這說明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與社會的實際需求脫節。很多高職院校思想觀念落后,沒有真正形成招生、培養、就業的一體化觀念,只是一味地把工作重心放在招生上,導致學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其畢業生的專業類型、技能水平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第二,過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長遠規劃。一些學校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爭相開辦熱門專業,或者某些領導無視現有的辦學條件,盲目開設新專業,對專業的設置不做深入的市場調查,對專業未來的就業前景不做全面的分析,從專業的提出到培養目標的確定、教學計劃的制訂都是“閉門造車”。在麥可思2013年的調查統計中,2012屆大學生認為專業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及“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第三,專業集中度較低,特色體現不明顯。專業集中度主要指同一個專業在不同院校的分布情況。專業集中度的測算可采用同一類專業布點數比例/專業招生比例。如果同一專業分散在較多的學校,說明專業重復度較高,專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反之,同一專業只分布在少數學校,說明專業集中度較高。專業集中度越高,說明學校的專業特色越明顯。計算機應用技術、物流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等專業,都是培養實力前列的200所國家級示范和骨干高職院校開設并被國家兩部委列為重點建設的專業,但也是目前就業前景相對不好、學生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相對而言,在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學生就業滿意度最高的專業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但大部分學校都未涉及此專業。
第四,新增專業多,專業建設滯后。近年來,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部分院校尤其是新建院校為了擴大經濟效益、應付學校評估,每年都會申請增設新專業,但由于學校對新增專業支持力度不夠,專業辦學的軟硬件條件跟不上,導致這些專業缺乏應有的實驗實訓條件,甚至有些實踐環節僅靠教師口頭講解或文稿演示,教學效果較差,再加上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不足,最終影響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的原則、評估方法和建議
(一)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的原則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中指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支持學校根據社會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靈活設置專業。從總體上,高職高專的專業劃分應該以技術、職業性和職業崗位群為主,而不應該參照本科的專業設置方式,變成本科的“壓縮餅干”。
1.就業導向原則。就業率是反映高校組織管理、教育教學等各方面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衡量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濃縮性指標。但是,以單純的就業率作為衡量標準有一定的缺陷,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一次就業率(統計時間截止到畢業當年的6月30日)、總體就業率(統計時間截止到畢業當年的12月10日)、就業對口率、就業范圍和崗位等細化指標,以此來衡量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性。
2.服務地方原則。高職高專院校多為地方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在地方工作。學校不論是新建專業還是原有專業,都要以地方或區域社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依據,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及課程內容,以滿足用人單位、學生要求,提高就業率。
3.適度超前原則。教育受經濟影響并滯后于經濟發展,教育投入的遲效性要求在區域職業教育發展中,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改革應“站得高、看得遠、瞄得準”,實現未來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適度”主要是要求專業發展的生命周期和經濟結構變化的周期相對應。
(二)高職高專專業評估的方法
在對高職院校的專業進行評估時,可借用波士頓矩陣法,并將其改造后建立“總體就業率—在校生人數比例矩陣”(見下圖),用于對各院校現有專業的評估,在此基礎上做出專業設置與調整的相關決策。

根據上圖,“金牛類專業”就業率高,在校生人數比例高。這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在80%以上,就業前景好,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是學生的首選專業,應作為學校重點投入專業。“明星類專業”就業率高,在校生人數比例低。該類專業一般為新建專業,雖然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能實現對接,但是學生人數較少,未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認可。這類專業一方面需要學校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引導學生報考。“問題類專業”就業率低,在校生人數比例高。這類專業一般為傳統專業,開設學校多,報考人數多,就業前景不好。對于這類專業學校不應再投入過多資源,應采取維持策略,引導在校生多參加實踐,提高自身素質。“瘦狗類專業”就業率低,在校生人數少。這類專業基本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畢業生較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畢業三年內改行率較高,學校應根據其招生和就業情況盡快做出抉擇,該舍棄的專業要果斷停止招生。
(三)高職高專專業調整建議
1.長短線專業并舉。《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提出:“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高職院校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特色設置長線專業和短線專業。長線專業主要指那些生命力強、有競爭優勢、適應范圍廣、有發展前景的專業,這類專業要求學校多為學生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多參與實踐,以提升綜合素質為目的;短線專業是指應急性強、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專業,一般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訂單式”培養。
2.注重學科專業的交叉性。在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社會出現大量多技能復合型行業,高職院校的專業也需要按照交叉性和復合性來設置及調整,著力培養“懂技術,能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例如,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內容過于空泛,可下設具體的專業方向,并與具體行業相結合,如房地產經營管理、中小企業創業與管理等。對于某些特定區域和特定行業更容易培養出特色專業,如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渤海船舶職業學院、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等。
3.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市場上用人單位所需大專學歷員工占比在40%左右,通過對發布的人才需求信息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和家長根據市場需求合理選擇報考專業,另一方面可以引導高職院校合理調整專業設置。
4.加強校企合作。高職院校要積極推動校企合作,設置社會需要的專業,實現學校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大力提高育人質量,增強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工作技能,讓學生在校所學知識和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實現畢業即就業,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
5.重視職后教育。在高校經歷了大規模擴張之后,全國生源出現下降,高職院校首當其沖受到影響。高職教育應當分為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兩種形式,目前的高職院校將精力主要放在了在校生的培養上,當生源出現緊缺,有些有條件的學校完全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轉變教育思維,走職后教育的新路,為各行各業需要進行繼續教育的人員提供有效途徑,我國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高職高專試行注冊入學也為職后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王建軍.高職專業設置:模式、問題及應處理好的關系[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2]盧金燕,曹曄.江西省公辦與民辦中職學校專業設置抽樣調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18).
[3]鄧光,楊曉燕.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規模的區域性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