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達國家經過百年職業教育發展史,形成了多種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社會認可、法律保障等方面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應借鑒發達國家校企合作經驗,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加大政府主導作用,重視校企合作工作,社會、政府、行業企業、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學生及家長各方面通力合作,打破職業貴賤觀念,全方位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的優良社會環境,靈活多樣地開展校企合作,共同促進職業教育高效發展。
[關鍵詞]發達國家 校企合作 成功經驗
[作者簡介]許敏華(1978- ),女,江蘇無錫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科技處科研科科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江蘇 無錫 214153)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8-0118-03
一、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1.英國工讀交替模式。主要特點是“學干學”,將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校內學習;第二階段是在校外工作;第三階段是返校繼續學習。其核心是把學生的課程學習與相關工作緊密結合。從校企合作涉及的時間來看,可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長期工學交替制又分為四年制和五年制,學生在企業的時間分別為一年和二年。而短期工學交替制時間通常為六個月。校企雙方在“工讀交替”模式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美國合作教育模式。美國合作教育以1906 年辛辛那提大學同幾家大企業合作培養27 名工程專業的學生為標志。核心是把課堂教學與工作實踐相結合,要求在校學生每年要有1/4 的時間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實習,以保證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并檢驗理論知識的科學性。
3.德國雙元制模式?!半p元”其實有多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企業與學校,60%~70%的課程在企業中進行,30%~40%的課程在學校進行;第二層含義是掌握理論知識與積極實踐應用;第三層含義是職業需求與職業活動;第四層含義是學生與學徒;第五層含義是實訓教師與理論教師;第六層含義是《職業培訓條例》與《理論教學大綱》;第七層含義是實訓教材與理論教材;第八層含義是實訓技能考試與專業知識考試;第九層含義是企業與國家。政府設立產業合作委員會,并從經濟上補償企業參與合作可能帶來的損失。
4.澳大利亞TAFE模式。TAFE包括四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技術教育與繼續教育;第二層含義特指TAFE(公立);第三層含義指TAFE體系(由政府、行業、TAFE學院、企業、學生等組成);第四層含義指TAFE模式(多層次與綜合性)。TAFE體系共經歷了開始起步(1972~1975年)、快速發展(1976~1982年)、完善發展(1982~1992年)、鞏固提高(1992~1999年)四個階段。TAFE模式包括政府主導的全國統一的資格標準體系、以企業為主的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行業支持等三項內容,充分體現“能力本位”。
5.日本產學官模式。首先是法律保障,如《研究交流促進法》《大學技術轉讓促進法》和《研究交流促進法》修正案。其次是建立制度,如完善產學研合作制度,確立產學官流動科研體制,建立產學共同研究制度。最后是中介服務,如創辦高科技市場,促進科研成果產品化。
6.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加拿大高校每年分為三個學期,因專業不同,合作教育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1﹢1 循環”方式,即學生在校學習一學期或在校學習一年后,到企業工作實習一學期或一年 , 如此不斷循環;再如“2(或3)﹢1 ”方式,即學生在校學習兩年或三年,然后到企業工作實習一年,等等。校方負責聯系學生實習單位,跟蹤檢查學生的實習業績,了解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情況;企方付給實習學生工作報酬,指導和鑒定學生實習,雇用臨時工作人員;學生可以在實習工作中獲得實際工作經驗,獲得工作報酬,也可以提前找到適合的企業和崗位。
7.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其核心一是將企業實境引入教學情境;二是經歷了從模擬到模仿再到融合的過程;三是企業項目和研發項目并重;四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有效的學習環境;五是鼓勵、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六是保證培訓課程與企業需求掛鉤;七是學校能力開發和教師專業培訓的重要途徑;八是促進校企緊密聯系。
二、發達國家校企合作的特征
1.社會認可。在美國,校企合作教育得到了公眾普遍認可。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由于社會主流價值觀認為年輕人學到一技之長是今后生活的有力保障,所以職業教育廣受重視。在德國,職業沒有貴賤之分,全社會和政府都認可支持職業教育發展。
2.法律保障。德國由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和由行政部門頒布的法規、條例等共16項,體現了政府對校企合作行為的有效調控。日本根據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制定和修訂職業教育法規政策,頒布了《產業教育振興法》《職業教育法》《學校教育法》《社會教育法》《職業訓練法》等。美國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國防教育法》《帕金斯法》《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和《學校工作多途徑法案》等。英國最早的職業教育法應為1562年的《工匠法》,隨著不斷完善,現在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職業教育法規體系。
3.企業積極。在德國,企業不僅制定完善的培訓規劃, 而且由行業協會統一制定畢業生能力標準。在英國,企業主不僅在一些教育基金會任職,而且直接擔任學校領導,參與對學校的建設。學生則經常在擁有最先進設備和技術的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性勞動培訓。學校在專業設置時必須適應企業的需求,專業設置也是企業的一項任務。大企業擁有專業培訓機構和師資隊伍,中小企業則通過其他企業學校的補充訓練為本企業培訓人才,完成本企業在職業教育方面的社會責任。
4.政策支持。德國規定企業接受學生實習,可免交部分國稅。新加坡則為了迫使雇主減少雇用低技能職工,通過企業集資建立了技能發展基金。同時,建立科學的校企合作體制。發達國家為了保障校企合作健康、穩定發展,大都建立了科學完善的管理體制。如德國雙元制模式就是校企合作且以企業為主、政府立法支持的管理體制;美國合作教育模式則在國家層面與地方層面以及職業院校內部都設有相應的合作教育機構。另外,建立互惠互利運行機制,如美國的“企業—教育契約模式”就很受企業的歡迎。
5.資金投入。德國職業教育經費不僅分別由政府、企業、工會等承擔,還規定了政府與企業的最低投資比例,同時也鼓勵社會團體和私人投資職業教育。一是要求企業必須依法繳納職業教育基金,培訓企業一般可獲得50%~80%的培訓費用補助,如崗位前景看好,則可享受100%的補助;二是政府設立職業培訓經費。
6.能力培養。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由于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學生經過培訓后能夠做什么,所以對學生的考評雖然也看重知識掌握,但是更加重視對學生動手、實踐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再如新加坡、日本等國將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相統一,把課堂和車間相結合,使“教學做”一體化,促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掌握了真正的動手能力。
7.資源共享。一是實訓師資方面的人力資源共享;二是實訓教學方面的物力資源共享;三是教育經費方面的財力資源共享,其中企業資助是職業培訓經費的主要渠道;四是制度保障方面的信息資源共享。
三、發達國家校企合作對我國的啟示
1.開展校企合作必須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建立與校企合作相配套的法律法規。一是不僅國家層面上要盡快制定《職業教育法》實施條例,而且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出臺配套的管理條例,從而形成校企合作法律保障體系;二是出臺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強制性規定,以明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責權利。
2.開展校企合作必須加大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是政府要提供組織保障,建立校企合作機構;頒布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學校的財政撥款中增加校企合作專項經費等。二是制訂行業技能標準,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發揮政府職權與經濟杠桿作用。
3.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工作。高職院校必須全面系統地對校企合作工作進行精心規劃,科學構建校企合作的激勵制度,吸引企業積極參與本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工作,充分發揮校企合作主管部門的統籌作用,使任何一個院系開辟出的每一個企業都盡可能地讓本校的相關專業與資源全部參與進來,以達到合作功效的最大化。另外,要科學定位合作層次。在合作對象上,既要有大型企業,也要有中小型企業;既要有成熟型企業,也要有成長型企業。在合作內容上,既要進行單項合作,也要進行多方位合作;既要進行某一環節的合作,也要進行全系統的合作。
4.開展校企合作必須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必須做到:第一,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標準、職業崗位的新變化,不斷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適應性;第二,開放專業及課程必須充分傾聽行業企業的意見及建議,尤其是當地企業的意愿,使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第三,企業要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資源,從合作中得到高職院校的人才、科技等全方位的服務,從而促進自身快速發展。
5.開展校企合作必須各方面通力合作。校企合作中的各方,包括社會、政府、行業、企業、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學生及家長。社會的責任是營造環境與重視職業教育;政府的責任是加強經濟激勵,給予扶持,建立管理機構,科學評估成效;行業的責任是提供信息,發布用人標準,指導校企合作;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是建立職教網,構建合作平臺,加大經費投入,規范合作行為,建全合作制度;高職院校的責任是科學制定合作目標,有力促進合作開展;學生的責任是在了解與自愿下參與,同時必須履行合作中的相關規定,遵守企業制度。各責任主體之間的關系需有清晰明了的劃分。如英國在《21世紀的技能——實現英國的潛能》中就明確規定了企業、學生和學校的權利及義務。
6.因時因企因需不同,靈活多樣地開展校企合作。這樣才能使校企合作在各方利益得到保障下長期高效地開展。
7.全方位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的優良社會環境。只有從觀念影響、制度設計、改革政策等方面全力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的優良社會環境,才能真正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齊心合力共同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蔡志奇,黃曉珩.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教育對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啟示[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3(3).
[2]熊英.發達國家校企合作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借鑒和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0(13).
[3]孔凡成,李美芳.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啟迪[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4]肖楠,戴美虹,陳雙喜.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1(18).
[5]肖珍教.國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的發展與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7(11).
[6]黃明全.德國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J].世界教育信息,2006(10).
[7]程顯峰,吳麗梅,徐永慧,等.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北方經貿,2012(11).
[8] 沈云慈,劉勝林.市場機制主導的校企合作模式構建的對比[J].職教論壇,2010(2).
[9]趙善慶.發達國家校企合作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高??萍迹?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