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一些網絡推手出現道德失范現象,對青年學生的道德認知與行為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文章認為,應加強對網絡推手的行業道德規范,發揮好行業自律與自主管理的功能;將網絡傳播納入法制化體系,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構建網絡“德育為先”體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引導大學生多參與有益的社會活動;加強“慎獨”,培養大學生自律精神,自覺抵御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網絡推手 道德失范 大學生 網絡環境
[作者簡介]李曉蕾(1984-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魏娜(1980- ),女,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藝術設計。(河北 秦皇島 066311)
[基金項目]本文系秦皇島市2014年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課題“網絡推手道德失范對大學生道德素質影響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01A39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8-0116-02
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個體以電子化、符號化的形式匿名存在,在一些情況下導致網絡權利的濫用與無限膨大。然而,網絡生活并非單純的個體行為,群發性的個體行為必將從網絡虛擬世界延伸到現實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特別是有組織、有規模、有成熟運作模式的網絡推手,攪動著網絡輿論的旋渦。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一些網絡推手爭奪甚至掌控網絡話語權,造成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對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
一、網絡推手的“變形”
網絡推手即網絡推廣營銷者,推廣特定的企業、產品或人物,使之在短時間內產生廣為人知的社會效應,左右大眾心理。網絡推手深諳網絡受眾群體的心理傾向,善于運用傳播邏輯與技巧,抓住吸引大眾眼球的報料,從先期網絡文案的策劃與音頻、圖片的處理等,到通過各大論壇、QQ群、微信、搜索引擎進行推廣,再雇用發帖人評論,左右輿論導向,推動某議題的擴散。有些時候為了防止議題的關注度或熱度下降,還要訴諸媒體的力量,將某議題推上風口浪尖,使其持續發酵,只要報料具備足夠吸引大眾的刺激點,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席卷網民的生活,使影響范圍從虛擬空間延伸至實體空間。
網絡推手幾乎遍布于網絡的每一個角落,炒作的內容往往出乎人的意料,炒作形式富于變化,很難判斷其意圖。某些行業出于營銷的需要,為提高知名度,與對手競爭,或某些“草根明星”抱著一夜成名的心態,借助網絡推手,使傳統輿論把關人的地位在網絡世界在某種程度被替代。
浩瀚的網絡信息場超越了公眾的認知能力,人們只能借助諸如搜索引擎等工具或網絡熱點、爆點議題去挑選信息。網絡推手看似漫不經心的信息擴散起到了重要的中介和過濾作用,吸引大眾的關注度,推動著網絡輿情發展。
二、網絡推手道德失范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些網絡推手以犧牲公信力為代價的短期行為,對構建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產生了負面的影響。2014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大學生群體是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突飛猛進的今天,大學生無論是對網絡工具性屬性的依賴還是精神層面的依賴都日漸突出。此種情況下,網絡推手如出現道德失范問題,無疑會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危害。
1.馬太效應助長大學生盲目從眾心理。勒龐在群體心理學《烏合之眾》中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淹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雖然個體以電子化的虛擬存在隱匿于網絡中,但網際交往仍無法擺脫人際群體行為模式和受眾心理,網絡傳播由點到面,由個體到群體,形成馬太效應,受眾者的認知與行為也會受群體意識的影響,存在著從眾心理。一些網絡推手博取眾網民眼球的虛假、夸大、負面的輿論造勢,使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群體普遍心理與行為影響下對一些社會問題判斷失誤,喪失了個體思維,抓不住問題的本質,以致出現不道德的行為。
2.低俗信息歪曲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這樣感慨:在媒介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成了娛樂至死的物種。正是把握了網民的這一心理,網絡推手以反傳統道德認知與高雅文化的媚俗、審丑、爆點、貶損等非常態方式迎合眾多網友按捺不住的非理性傳播渴望,用對比強烈甚至是突破底線的“反對性議題”形成強烈反響,以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正如某網站所言:緋聞比新聞受關注,惡搞比經典更流行,無聊比一本正經有市場。提倡個人本位德育理論的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人的道德形成是基于一定的認知結構之上的,即人的道德發展是按照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所獲得的認知不同而劃分的。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道德認知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尚未完全形成,一些網絡推手博取眼球的低俗炒作,以巨大的負面力量沖擊著正確的“三觀”與審美的正能量,甚至使大學生對道德判斷顛倒錯位,盲目模仿,誤入歧途,做出違背傳統道德的失范行為。
3.網絡娛樂新聞過度炒作使一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有人說,互聯網拓展了獲取資訊的途徑,但每天讀到的“正經事兒”卻越來越少。從芙蓉姐姐到鳳姐、“偽娘”的一夜走紅與被追捧,從各大電視臺爭奪收視率到火拼相親節目,這其中不乏幕后網絡推手的推動與炒作。2013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搜狐新聞客戶端對1017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5.8%的受訪者擔心這種過度炒作會對年輕人產生很大影響,受訪者最擔心過度炒作“影響整個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的價值判斷”(67.0%)、“倫理道德淪喪”(48.8%)、“社會責任感缺失”(47.9%)。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蔡雯認為,對娛樂新聞的過度炒作會分散公眾對社會上其他更值得關心的,尤其是涉及公眾利益議題的注意力。在泛娛樂化的背景下,青年學生將更多的關注點集中在娛樂上,對許多該嚴肅對待處理的事情卻不以為然,這勢必會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影響,造成社會責任感缺失。
4.網絡不實炒作使一些大學生誠信品質缺失。當今社會一些人摒棄吃苦耐勞、踏實奮斗的傳統道德品質,總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些網絡推手利用網絡媒介中“魔彈論”似的傳播效果,以感動、煽情或憤慨的手段精心為炒作對象量身定做,刺激網民的情緒性反應,欺騙網友的良知與情感,達到“搏出位”的目的。這樣的行為,不僅降低了網絡媒體的信任度與公信力,也扭曲了一些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在社會壓力增大,就業難度加大的現實面前,一些“網絡紅人”的一夜成名,使部分大學生為“搏出位”,紛紛效仿,過度進行自我包裝、推銷,缺失了應有的誠信品質。
三、規范網絡環境,提升大學生道德認知與行為
個體在網絡中變身為隱形人,但是道德責任卻不能遁于無形,尤其是作為一支重要輿論力量的網絡推手,必須發揮引導網民的正能量作用,堅持職業操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行業規范與自律意識。大學生也應該在變幻莫測的網絡環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冷靜和理性地分析、思考,提高自己的鑒別力,并勇于提出質疑。同時,政府、媒體、公眾要形成互動和制約機制,構建和諧的網絡生態環境。
1.加強網絡推手行業道德規范。目前,雖然制定了《中國網絡推手職業道德規范》的十條標準,不過,為了使網絡推手行業朝著健康化、正規化的方向發展,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有序氛圍,扭轉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應廣泛聽取公眾及資深從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攜手制定更加細化且具有較強約束力的道德準則和行業操守,并且樹立行業正面典型,同時形成相互監督機制,發揮好行業自律與自主管理的功能。
2.將網絡傳播納入法制化體系。營造積極有序、良性運轉的網絡環境,僅寄托于網絡推手的自我約束遠遠不夠,監管部門應推進網絡立法程序,將對網絡推手的規范納入法制化體系。同時建立長效機制,采取“疏導”與“堵截”相結合的方法,引導網絡推手的行業發展與社會責任和公共道德相聯系,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
3.構建網絡“德育為先”體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第一,“德育為先”工作者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甄別力。“德育為先”工作者要加強對黨中央方針、政策、路線的學習與深入理解,主動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與主導權,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甄別力,及時發現網絡信息傳播的不良傾向,防患于未然,還公眾以事件的本來面目,凈化網絡環境,重塑學生正確的道德信仰和價值觀念。
第二,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網絡“德育為先”隊伍。網絡時代的德育工作者不僅要成為德育專家,還要成為熟悉網絡推手的運作模式、掌握網絡用語、熟練使用各種網絡工具的網民,要運用各種社交網絡平臺貼近學生,掌握學生真實思想動態,善于用廣大學生熟悉的網絡用語,使網絡德育觀點鮮明、生動形象,引導大學生保持客觀、清醒的認識。
第三,開設高校網絡心理咨詢,增強“德育為先”在線心理疏導的積極作用。在網絡中,人們很容易找到釋放自我的“歡樂場”,進而無所顧忌。開設高校網絡心理咨詢或傾訴平臺,能夠使學生真實表露自我,達到疏解心結的教育目的,使網絡成為良好的道德傳播平臺。
4.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在對大學生開展日常教育中應運用正反面典型加以對比,引導其多參閱能夠客觀、公正地品評各類熱點事件的網站與傳統媒體,使學生明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與生活經驗辨析網絡信息的真偽,加強媒介素養。同時,大學生應多參與有益的社會活動,以“高大上”的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層次,以優質的社會活動豐富業余生活,時刻用公共道德的標尺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此,以制造“噱頭”攪動公眾視聽的網絡推手則難以吸引大學生的關注。
5.強化“慎獨”,培養大學生的自律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心缺少對道德歸省的真實意愿,不管社會道德規范多么健全,都不能完成人朝向卓越層次的發展,也不可能成為真正完備的道德規范。正所謂人之卓越就是實現人之為人的內在要求,意味著人要超越低層次的需要,走向高層次的需要。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更要強化從真實生活道德實踐中心性的覺悟,轉化為網絡活動高度的自覺精神與道德覺悟,以“慎獨”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從而抵御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潔.大學生“媒介崇拜”現象分析及對策[J].青年記者,2012(5).
[2]彭敏.從網絡受眾的心理特征分析網絡推手出現的必然性[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李曉蕾.網絡推手道德失范對社會的危害[J].青年記者,2013(35).
[4]章樂.人之卓越的喪失與制造平庸的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1(21).
[5]李曉蕾.網絡環境下的道德責任[J].青年記者,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