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化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優勢互補,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優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與實踐教學,必須堅持過程性整合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理論指導與實踐內化相統一、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協調等基本原則,促進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兼容,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優化運用紅色資源,以科研實踐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提升,依托校外社會實踐強化課堂教學成果。
[關鍵詞]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王曦(1972- ),女,湖北武漢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法政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法學。(江蘇 南京 210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4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學視閾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4SJB247)和2014年度江蘇省高?!扒嗨{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8-0102-03
一、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對象和內容相同,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二者又各具特點、各有優勢。理論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講授中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將規定的思想體系、政治觀點、道德法律規范等內容傳輸給學生并使之內化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鮮明的意識形態特點決定了這種形式的必要性——先進的思想政治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與之相較,實踐教學則更強烈地展現出教育的內隱性、滲透性與靈活性。實踐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實踐途徑,讓學生參與到現實中去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性地對原理、知識與規范等,通過實踐更深入地理解、吸收與消化,真正內化為自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最終提高其正確看待社會現象與合理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在現實社會中,往往理論難以解決的問題,實踐會給出恰切的答案。正因為立基于強烈與鮮明的實踐性特點,馬克思主義理論才獲得了強大且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命力與實效性的提升也必須建立在加強實踐教學的基礎上。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認知與實踐相脫節,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的特殊性——既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應當怎么做”的理論,自身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創新性,這些問題已然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實效性。但也必須看到,實踐和理論密不可分,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必要準備。沒有理論教學,學生無法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無從依靠理論良好地指導實踐活動,實踐教學成效也會因此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在實踐教學上,必須做到以理論引導學生的思想實際,即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必須置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視野下。現實鮮活卻良莠不齊,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有其固有、特定的目標和要求,實踐教學的開展必須置于特定全局中考量。大學生思想相對自由,“三觀”尚未確定,實踐教學在內容選擇、形式開展上都要做出應有引導,而非自由發揮。
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具有的深刻理論性內涵,以及對實踐性強烈而鮮明的要求等自身特點,決定了必須把理論性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緊密結合,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力。反映在現實教學中,也只有優化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方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二、優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過程性整合與教育目標相一致原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樹人”的教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四位一體”。教育的有效性,客觀上要求教學內容必須是理論同受教育者所處的當下社會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在教學模式上,是要優化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體現教學內容。在此,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能夠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論形成正確認知,是理論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對于所學理論與知識的運用,以養成與提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是實踐教學側重所在。二者各有優勢,可以在教學設計上相區別,但在“樹人”教育目標、課程體系目標完成上,必須保持一致,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是有機整體,有其整體目標和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都不能脫離體系盲目進行,是在體系中統籌考慮與安排。這就要求我們在優化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過程性整合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原則。
(二)理論指導與實踐內化相統一原則
傳統的理論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利于教育秩序穩定,但單向性理論知識的傳輸,阻礙學生個性成長和獨立思考能力養成,不利于教育內化,影響教育實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是對傳統理論教學的延伸,是走出書本感悟知識,鼓勵學生實踐探索,培育其獨立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質是對原理知識的實踐內化。應該說,對理論的深層次理解和運用,需要實踐教學的拓展。但思考和探索并非漫無邊際,而是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這一軸心進行。伴隨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信息技術高度發展而來的多種思潮和價值觀真偽難辨,沖擊并影響著大學生。不能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科學體系與原理知識系統性把握,實踐就是沒有眼睛指引地“瞎”摸“瞎”做,不能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課堂理論教學,正是因為理論教學特有的重要價值,即用理論講解、分析、論證的方法系統地傳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體系與原理知識。因此,在科學系統理論指引下的實踐內化是二者整合的必然要求。
(三)促進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協調原則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全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非常重要?;谒枷胝卫碚摻逃哪繕?,要切實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對于課程的把握、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和方法的要求都有別于其他課程。它不僅要求教師對課程理論體系、精神氣質的精準把握,更要求教師自身展現出因信仰理論而投入情感,因掌握理論而具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與方法。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既包括以理服人的理論講述與研討,也包括以情動人的實踐參與和辨析,二者有機鏈接與融合,這就必然要求由教師主導對教學做通盤策劃安排。另外,精神信仰只有為學生內心所接受,才會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身體力行。對理論知識深層把握應用,需要實踐的拓展,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接地氣”,實實在在地讓學生深入社會發展現實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教師主導安排和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機統一。
三、優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路徑
(一)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兼容
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首要平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優化整合首先體現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課堂教學整合的基本指導理念。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一方面,需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連貫性,以實現理論講授讓學生良好把握理論體系,能以正確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學成效,教學內容不僅需要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理論講述還必須緊密聯系國家發展實際、社會熱點問題,緊密聯系學生密切關注的問題、困擾學生成長的問題,引起大學生共鳴,讓其“身”入其中,獨立思考做出判斷,實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教育目標,切實用正確理論指導實踐行動。
在教學方法選用上,必須是教師對理論的系統闡述和學生參與、自主研討的有機結合。其中,教師的理論講述應該是言少而道理精準,即理論講述的針對性強,話說明白、道理講透,它建立在對教學內容優化整合基礎上。將理論知識與現實應用相結合是課堂實踐最根本的途徑,抓住社會焦點、難點問題,明確問題的指向性、辨析問題的實質是課堂實踐的靈魂,學生自主參與、辨析研討是課堂實踐的重要內容。在教學目標要求下,主題研討辯論、熱點剖析講評、現實案例分析、情景模擬體驗、主題影像賞析等多樣化互動、生動的形式都是課堂實踐教學的可取良法。
(二)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優化運用
所謂“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凝結的思想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精神資源以及它們的物化形態。踏入鄉村社區,走進紀念館、科技館,了解歷史,了解國情,感受發展變化,體悟觀念道理,這種依托紅色資源進行的體驗式教學活動拓展視野,內化知識理論,深受學生歡迎,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良策。不過類似活動耗時長、成本高、收效慢的特點,也讓一些學校難以接受,讓體驗捉襟見肘。
對此,筆者認為,對多種形式的經典紅色資源的優化選取運用,是集體驗式教學之長且克服其不利因素的可選途徑。事實上,現今條件下的紅色資源豐富多樣,不僅以實地考察資源形式存在,還有大量的轉化為文字、音像等信息形態的紅色資源可資利用,加之當今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以紅色網站的形式,更是線上線下無限時交互聯動,最大化共享資源。作為高校,可據自身實際情況,系統考察紅色資源的形式整合、過程組織,合理化地將其納入教學計劃、人才培養體系,并提供經費、課時等保障,設置考核體系,以制度安排確保紅色資源高效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現實可行性。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教育主導者作用,結合所在地區、學校與大學生的現實條件與思想實際,優化典型事件的教育要素,深挖歸納人物價值,合理組織教學過程,探尋與開發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優銜接點,發揮資源的教育實效性。
(三)以思想政治理論科研實踐促進教育實效性提升
思想政治理論科研實踐活動,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為基礎,儲備一定的理論知識,結合課程主題開展社會調研,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查閱文獻支撐觀點,教師作為導師指導學生科研實踐過程。科研活動從主題、研究方法、對象的確定,到調研、資料查詢,再到觀點提出與論證全過程,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實踐中,學生切實了解、感受相關人、事、物的真實情況,培養其良好的問題意識和關愛社會的品質,是課堂理論教學深度內化的重要途徑。
選題的確立是科研實踐活動的首要環節。在選題導向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科研實踐應承擔起由課程知識體系灌輸向課程價值體系培養這一目標轉變的任務?;诖耍x題上必須結合現實社會發展變化與熱點關注問題。此外,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樹人”的目標,選題還應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與弘揚,注重明辨是非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想,踐行理論但不迷信權威。在選題方法上,以師生共商為宜。部分選題可由教師結合教學重點、難點,聯系當下社會熱點設計,部分選題鼓勵學生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提出,在此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商定,以更好支撐學生對從事科研活動的興趣。
調研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科研實踐的重要方法。在社會轉型、高速發展期,集聚了更多社會關注的問題,諸如區域發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誠信缺失、道德失范、腐敗蔓延等都是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對此,教師既不能避而不談,卻也難以對學生逐一解答。以問題為選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社會,通過調查訪談去親歷社會,分析問題,解答問題。這一過程會真正實現理論與社會實際“零距離”,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貼近時代生活,學會關注生活,直面問題,思考回答,這也是對學生所學理論的最好內化。
(四)依托校外社會實踐強化課堂教學成果
走出校門,切實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檢驗、審視,大學生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觀念的幼稚,擺脫對書本的教條化運用,全面客觀地看待現實問題,把握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認同內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樹人”的宗旨。
校外社會實踐無須占用課堂教學用時,可以自主分散地完成課后或周末社會實踐任務,如采取崗位見習、社區志愿者、法律等專業性咨詢與援助等方式,或采取相對集中區間的學校有組織的假期社會實踐方式,甚至在此基礎上,鼓勵部分同學以課余創新創業實踐形式綜合檢驗、校正與提升其價值判斷、知識體系和能力運用,此皆為可選路徑。但校外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需要制度化、規范化的評價考核機制保障運行成效。首先,社會實踐環節要建立專項檔案以便于過程性記錄;其次,確立實踐區間(如學年),并要求學生提交區間內的個體化實踐報告,以及記載實踐過程的文件材料(視頻、音頻、問卷、工作筆記、社會評價證明等),學校相關部門組織測評,突出對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對所應掌握理論和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考評;最后,通過實踐時間、對象、社會反響以及校內測評成績等綜合確定實踐等次,與學業成績相連接,確保社會實踐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嚴肅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Z].2004-10-15.
[2]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榮震華,李金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張泰城,魏本權.論紅色資源在當代中國公民教育中的價值[J].求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