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校相關部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強化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就業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積極的心態參與競爭,實現順利就業,從而更好地保障就業的質量并維護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就業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汪亞男(1964- ),女,吉林東豐人,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大學生職業指導。(云南 "昆明 "652501)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8-0047-03
“就業思想政治教育”首次出現于《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此后學術界開始廣泛關注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方面的應用。從某種程度上說,緩解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壓力,解決大學生切身的就業問題,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作用,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挑戰。
一、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規性工作。國家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很多因素變化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是每個大學生都關心的問題,關系著其求職擇業歷程。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教育,就是通過對就業形勢的分析、市場政策的導向和企業的需求預測等,緊密結合就業素質準備,引導大學生從自身發展實際和社會需求出發,合理定位、準確分析、及時調整。關于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宣傳,主要內容包括國家關于畢業生的就業政策以及貫徹落實等情況,高校根據有關政策制定的就業指導政策,大學生就業相關部門制定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的就業政策等。在政策宣傳中,要向學生講清楚畢業生的就業程序,明確學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宣傳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就業形勢和政策,使其更好地了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而實現順利就業。
2.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當前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要樹立就業“大眾化”的觀念。引導大學生消除“天之驕子”的優越感,正確認識自我追求,找準社會角色定位,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鼓勵他們到邊疆基層、貧困落后等偏遠地區工作,并將所學的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第二,要樹立就業競爭觀。大學生作為高素質勞動者,是優秀的人力資源,需要通過資源市場來配置,而資源配置的雙向選擇需要主動參與競爭。就業觀決定著大學生就業的定位、抉擇和期待,間接影響著大學生就業情感、心態、思維和行為方式,對現實具有導向作用。在就業環境和市場需求中,要引導大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積極就業、在適當條件下自主擇業和在艱苦條件下刻苦創業。當職業理想和職業價值觀與現實發生沖突時,要讓學生意識到“職業不分貴賤”“自身價值實現要融入社會奉獻中”。
3.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就業心理素質。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往往面臨自尊與自卑的較量、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碰撞等各種矛盾,一些大學生會感到悲觀和消極,自卑感、挫折感、焦慮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要加強就業心理疏導,可以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根據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排解,鼓勵大學生認真分析和客觀評價自己,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正視社會現實,敢于參與社會競爭,勇于展示和推銷自己,積極投身于社會發展浪潮中,在競爭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好就業心理預期,客觀面對求職過程中的挫敗,舒緩求職負面情緒,提高自我認知的心理機制調節,增強畢業生求職的信心;謹記“信心比黃金重要”,努力找準興趣、專業和社會需求的交匯點,避免就業方向模糊和目標盲目。
二、完善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1.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大學生走上社會,總要找到合適的職業角色。每個職業都有與其密切相關的職業情操、情感品質和從業準則等,這些就構成了職業道德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是個體在履行崗位職責過程中的要求和規范,是本職業對社會所肩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首先,要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其表現為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益求精、盡職盡責。不能好高騖遠、頻繁跳槽,眼高手低、好逸惡勞。要從基層干起,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熱愛本職工作、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其次,增強團隊合作的意識。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努力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要讓大學生明白競爭與合作的辯證關系,理解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都是前進的動力。最后,弘揚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要明確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做誠實守信的積極實踐者和維護者。通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將專業、職業和事業結合成一體,化被動為主動,自覺地砥礪品行。
2.大學生的就業認知教育。就業認知程度是指對就業的全面認識,既包括對職業的定位和了解,也包含對就業環境及職業發展的認識。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認知,不僅事關自身的就業前景,更關系整個就業市場的發展和變化。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認知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部分學生仍然堅持固有的錯誤就業認知。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認知往往制約其職業的長期發展,甚至對整個就業大形勢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深化大學生就業認知教育,除了社會及其自身因素外,更需要整合各種資源,組織與專業相關的各類實踐,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認知。就業指導部門要分析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課、心理咨詢室等,全面系統地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教育,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如就業形勢分析和調研等,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認知程度。
3.大學生的職業觀教育。就業是民生之本,受國家政策、就業趨勢和社會環境等的影響。保持較好的就業率,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市場穩定的基礎。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職業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職業方向、選擇和定位等問題的基本價值判斷,重點體現在職業價值取向、職業選擇原則和職業報酬期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職業傾向性和指導性。要避免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存在“等、靠、要”等思想,舉辦各種形式的求職技能培訓,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以全面和長遠的眼光,辯證看待就業過程中的走后門、托關系、性別歧視等不公平現象,教會畢業生如何求職、如何推薦自己和包裝自己等,引導大學生合理地進行職業規劃。
4.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功的事業來源于準確的職業定位。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是經營未來,是個人事業追求與職業進行匹配與再規劃的過程。隨著社會對就業問題的廣泛關注,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領域。從職業人到大學生都在思考,怎樣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職業生涯規劃能幫助大學生尋找和挑選符合自己專業技能、性格特質和理想目標的職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無及其優劣,間接影響到大學學習生活質量的高低,也決定著其求職就業甚至將來職業生涯的成敗。高校要指導大學生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通過一系列的溝通、討論和模擬,形成職業生涯意識,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讓大學生了解自身的職業興趣和職業潛力,有計劃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實現職業生涯的最終目標不斷努力。
三、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構建
1.以功能為維度的全方位機制。第一,完善教育體系。教育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畢業生就業狀況。因此,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常態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增強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高校努力增強與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溝通和合作,建立各種實驗、實習、實訓基地,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第二,增強激勵體系。建立激勵體系的目的在于規范制度和文化熏陶,提高工作效率。將大學生就業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績效、提職、晉級、職稱等掛鉤,提倡物質、精神和文化等多重激勵。第三,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系統,作為教學成果評估和反饋的難點,對于改進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大學生就業綜合素質標準,用科學合理評估的方法,及時糾正發現的不足,對原先的計劃和方案進行調整,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完善,目標更加明確。
2.以時間為維度的全程化機制。首先,職業探索階段。以大學新生入學為突破口,通過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讓學生了解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發展的前景,建立初步的職業認知。其次,職業定向階段。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專業技能活動,培養低年級學生基本的業務能力,以此來拓展素質、培養能力,使其進一步認識專業,形成適應社會需求的個人就業目標、就業發展方向,并開始對職業定向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再次,職業準備階段。引導高年級大學生做好實用技能實踐,加強職業技能訓練,在思想上做好職業準備,掌握專業知識和就業技能,并以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的知識結構走向社會。最后,職業適應階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管理和育人作用,將大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內化為就業素質。借助畢業生即將離校的特殊時期,引導畢業生學會感恩、學會合作,以充分的思想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3.以空間為維度的全員化機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特殊的教育活動,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在教育功能上發揮不同作用,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探索相互結合的方法,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第一,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大學生的就業取向、職業價值觀受到家庭成員的素質和教育環境的影響,作為家長要充分尊重和支持兒女,盡可能為子女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起到積極的參謀作用。第二,社會要盡可能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希望社會能給予更多的實踐鍛煉條件,企業單位也可以在實習過程中挖掘所需要的人才,實現“雙贏”的目標。第三,學校要在校內和校外開展工作。校內形成就業主管部門、院系書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等就業指導隊伍,優化就業指導服務質量,開設就業規劃相關的必修課和提升職業素養的選修課,舉辦創業實踐訓練營、就業主題講座、就業培訓論壇和就業工作宣講會,組織企業進校園、就業雙選會和招聘會等。校外做好家長和社會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盡可能與家長保持暢通關系,與家長共同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主動和各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形成最佳的整體教育合力。
4.以服務為維度的長效化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育人,宗旨是服務學生。一是提供就業社會實踐體系。社會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大學生完成從學習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轉換,是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過程,要強化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等體系建設。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創業大賽以及技能型競賽,強化實驗實習實訓;強化校企合作、見習基地、社區服務、創業試驗田、畢業實習等校外實踐。二是完善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體系。利用校園網、QQ、飛信、微博、微信等,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就業主管部門要分析各學科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去向,調研市場對專業人力資源需求信息,掌握行業性人才的需求狀況,了解畢業生就業的地域性特征,編制各年度畢業生就業信息和報表,及時通過各種網絡終端發布,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供大學生參考。三是優化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改變灌輸式教育模式,不斷創新就業指導技巧,倡導集體教育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常規教育與就業教育相結合、就業理論與就業實踐相結合。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大學生就業涉及的范圍大、對象多、環節復雜,各種錯誤思想、不良心理的出現在所難免。因此,要做好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為學生就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保證。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就業,有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甚至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文亞星.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2]李寧.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D].吉林:長春師范學院,2012.
[3]富振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4]丁科.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