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和諧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文章立足于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團體心理咨詢的輔導模式和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感知—體驗—實踐”模式,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自我和諧 "課堂教學 "咨詢輔導 “教學做”一體化
[作者簡介]鄭應霞(1981-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湖北 孝感 432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的模式構建及其影響研究”(項目編號:13q125)和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3B1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8-0064-03
自我和諧是羅杰斯人格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羅杰斯認為,自我和諧就是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自我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自我不和諧則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縱觀近年來關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絕大多數與自我的迷茫、矛盾、模糊、迷失等自我不和諧相聯系。由于缺乏積極的自我意識,大學生不能正確地面對自己、悅納自己,而導致自卑、自負、自我中心等;不能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并理性地分析和應對,而導致退縮、逃避、攻擊,甚至自虐、自殺;不能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職業和人生,茫然而迷失。
本研究立足高校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分析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的影響,探討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的模式,以期豐富和完善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議。
一、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的重要性
和諧是中國人心理健康追求的終極目標,自我和諧關乎個人及社會和諧,大學生的自我和諧教育意義深遠。
(一)自我和諧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羅杰斯認為,自我和諧的個體,其自我概念中是沒有沖突的。自我概念包括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二者之間的差距是衡量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指標。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脫離了高中的緊張學習、頻繁考試,進入大學后,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理想和夢想的追逐中思考、探索和確立自我。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發現世界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充滿競爭、挑戰和各種復雜的利益沖突,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凸顯出巨大的落差,自我不和諧出現,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
(二)自我和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
衡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評估指標,不同學者從不同層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有的從組織管理和機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活動與科研、咨詢與輔導、條件保障五個方面來評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從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體系、實施內容、效果三個方面來進行評價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大學生主體,各種形式和內容的評估最終落實到大學生自身,就是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適應社會、身心健康發展、和諧的人。大學生自我和諧會帶來人際和諧、學習和諧、校園和諧,所以,大學生自我和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也是衡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
(三)自我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更要實現和諧社會構建的主體——人的自我和諧。大學生承載著促進社會發展的使命和職責,自我和諧狀況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是否具備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自我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身上的重要體現。
二、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的模式
開展大學生的自我和諧教育,形成大學生自我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和諧的良性發展非常重要。而對于如何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自我和諧教育,則有不同的教育模式。
(一)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
2005年,教育部等部門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要堅持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十多年來,各大高校陸續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完善等相關內容的講授和訓練,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構建和諧的自我。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1.傳遞自我和諧構建意識,增強學生自我和諧構建主動性。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引起學校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營造一種關注心理健康的氛圍。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兩課、公共必修和選修課都占據一席之地,真正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應有自己的位置。自我和諧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講內容,通過一定的課時設置傳授內容,傳遞學生自我和諧構建的意識,增強學生自我和諧構建的主動性。
2.傳授自我和諧構建知識,豐富學生自我和諧構建的理論內涵。自我和諧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恒久的主題,有著豐富的內涵。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傳授自我和諧的相關知識,包括什么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內容、功能、發生機制、影響因素,如何全面認識自我,積極悅納自我,自我完善等,豐富學生自我和諧構建的理論內涵。
3.講解自我和諧構建方法,提升學生自我和諧構建能力。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有意識地傳授、講解自我和諧構建的方法,包括櫥窗分析法、自我概念的“20問”法、自我評價法、社會比較法等;在悅納自我方面,講解如何自我接納、自我欣賞的方法,如獨特的我、優點轟炸等;在完善自我方面,講解如何改變自己的不足、增強自信、構建合理的理想自我等。如此,通過對自我和諧構建方法的講解,提升大學生自我和諧構建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對提升大學生自信及自我和諧水平有顯著的影響。不過,當下教育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偏重理論知識傳授、知識考核評估而忽視學生體驗、實際應用的情況,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為新的學業壓力,成為大學生期望很高但失望也很高的課程。如何開發新的教育模式,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及心理健康水平,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基于團體心理咨詢的輔導模式
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探討,接納自我,改善與他人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與個體心理咨詢相比,團體心理咨詢因氛圍良好、輔導問題面廣、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活動體驗性強、參與人數可多可少、學生“助人自助”等特點,成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
認識自我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自我觀察、反省;二是通過他人反饋和社會比較。團體心理咨詢是一種體驗式的輔導模式,正好可以發揮 “助人自助”的特點,提供大學生自我觀察、反省和他人反饋、社會比較的雙重優勢,從而更好地認識、構建和諧自我。下表即自我和諧構建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自我和諧構建的團體心理咨詢,內容涵蓋認識自我、增強自尊、提升自信、悅納自我、完善自我等主題,通過一系列的體驗式活動啟迪學生思考,發揮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觸動,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和諧水平。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提升大學生的自尊水平、自信心等有顯著作用。綜觀團體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多數還是局限在人際交往能力的改善、情緒調控等方面,而對自我和諧構建的團體心理咨詢很有限,如何發揮團體心理咨詢的優勢,開啟大學生“自我之門”,成為高校團體心理咨詢的重要主題。
(三)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感知—體驗—實踐”模式
20世紀2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傳統教育中以理論教育為核心的局面,體現了實踐與理論的統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一體化受到了學者廣泛的關注,并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教學做”一體化主要應用于高職高專的教學中,偏向計算機、醫療護理等專業的教學,而在普通高校教學中的研究和應用比較有限。
高校開展大學生自我和諧教育,最終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及自我和諧水平,而單純記憶的知識、理論和方法不能直接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素質,并帶來其自我和諧水平的提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聯系“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想,研究者提出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感知—體驗—實踐”模式。
1.感知層面:“教”中“學”,“學”中“教”。傳統教學偏重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而忽視學生自主的學習和感知能力。學生既是知識學習的接受者,又是知識學習的構建者,在自我和諧教育上,教師所授知識應基于學生關注的自我內容,偏重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當代學生網絡關系中的自我、多元文化中的自我價值觀、獨生子女的自我個性等,既貼近學生自我,又能引起學生的感知,教師、學生既是“教”者,又是“學”者,真正能夠做到學習主客體一體化、教學合一。
2.體驗層面:“教、學”中體驗,“學、做”中感悟。自我和諧教育最終是在學生學習、體驗、感悟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行為的改變、自我的成長和完善。教師、學生在自我和諧教育中應加重實際體驗,而這是以往教學中通常忽視的一個層面。在教學中,師生共同體驗自我發展中的迷失、迷茫、混沌、模糊,體驗自我成長中的歷練、磨合、進步、收獲,感悟自我和諧教育“教學做”的魅力。
3.實踐層面:“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最終皆歸結于“做”,理論與實踐必將融合。自我和諧教育最終的衡量指標源于學生的成長和完善。在自我和諧教育中,我們應立足于學生自身,傳授自我和諧的知識;偏重學生的體驗,增強學生對自我的感悟和觸動;最后從實踐層面加強學生對自我的調控和應用。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訓練、團體活動、戶外拓展、家庭作業等形式,豐富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實踐環節,大學生需定期自我反思,完成相關自我評價作業;需接受他人反饋和監督,獲得家長、教師、同學的自我見證實錄;需接受壓力和挫折,完成至少一項自我挑戰;需連續審視自我的成長,完成個人的人生故事。
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感知—體驗—實踐”模式,結合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知識傳授上的優勢,融入團體心理咨詢在體驗感悟上的特點,將學生的自我和諧問題直接放到現實,讓實踐來檢驗,收到了學生的積極反饋。
[參考文獻]
[1]郭永玉,王偉.心理學導引[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蔡焯基.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標準[J].心理與健康,2012(1).
[3]任今今,張悅,袁愛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
[4]郭齊勇.大學的教育理念與目標[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
[5]馬艷秀,楊振斌,李焰.構建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6]馬改煥,蔡康旭.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糊綜合評判指標體系建立[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2(2).
[7]徐萍萍,馬向真.和諧社會中的自我和諧蘊義[J].求實,2011(3).
[8]吳繼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效性探究[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4(1).
[9]李麗.團體咨詢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4).
[10]張引,凌涵.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8(8).
[11]孫時進,范新河,劉偉.團體心理咨詢對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1).
[12]盧顯偉.“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