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材”的討論已進行了一段時間,不過大家多把傳統文化的對象局限在傳統文化知識和表述工具(文言文)上,把教材的內容局限在選文系統上,所以有必要對此做進一步的探究,將這個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我認為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材還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借鑒傳統語文教材的編寫形式
傳統蒙學教材根據漢語的特點(漢語以單字為語言基本單位,便于在不同的語境中運用,易于與其他不同的字組合;漢語是意合語言而非形態性語言,詞的組合方式很靈活,字的位置變換方式可多樣;漢語是音節語言而非輔音或音素語言,有四聲變化,便于安排平仄和選押韻腳)以及兒童喜歡誦讀的特點,將文字組合成三言或四言(或多言)一句、句末押韻的形式來編排,幾字一頓,富有節奏,韻腳相押,音韻和諧,讓兒童樂讀易記。漢字又是主形文字,只有識得一定量的漢字之后才能進行初步的讀寫。為了提高識字效率,古人在編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時采用的是單字連綴、力避重復的思路,這樣就有利于集中識字。張志公先生就認為,這三本書“合起來總字數是2720,除去復字不算,單字恰好是兩千左右”,這樣集中識得兩千左右的字就可以順利地進行初步的讀寫訓練了。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現代教科書代替了傳統蒙學教材,在內容方面進行革新是必要的,但傳統蒙學教材的形式也被完全拋棄則值得商榷。如果現在能做到古今、中西結合,模仿“三百千”的傳統形式,編寫出反映現代內容,符合兒童經驗和語言水平,包含各種知識、富有情趣的“三字書”“四字書”,則是當下啟蒙教材編寫的一條新思路。20世紀30年代,當社會各界批評當時的小學國語教科書不如傳統“三百千”時,著名語文教育家吳研因就在其編寫的初級小學用《國語新讀本》(世界書局1933年出版)第7冊第6課《捉魚三字經》中,用《三字經》的形式來介紹捉魚知識:
水鷗老師拿著好多本《捉魚三字經》來,發給水鳥學生,叫他們念。于是水鳥學生們,你一句我一句念起來了。
大小魚,在水中,游到西,游到東。想捉魚,莫兒戲,須忍耐,須仔細!眼要明,嘴要快;若不然,就失敗。大海里,浪滔滔;一面飛,一面瞧;看見了,莫耽誤;追得慢,捉不住。長江水,向東流;小的魚,不停留;江心處,小魚少;江岸邊,容易找。大湖中,水清清;風兒止,浪兒平;要留心,莫怠慢,緊緊追,快快趕!小河里,水也深;魚見了,向下沉;低下頭,鉆進水,對準了,就張嘴。還有那,小溪流,有水草,有石頭;石頭旁,魚躲穩,水草中,多得很。更有那,小葦塘,好點心,盡你嘗;小蛤蚌,小蝦蟆;味道兒,也不差!
他們念了半天,肚子也有點兒餓了,老師叫他們外面去游戲。于是他們飛的飛,跑的跑,一齊下水,美味的點心,吃了一個飽。
整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水鷗教水鳥念《捉魚三字經》,接著呈現《三字經》的內容:首先是捉魚的態度,然后分別介紹大海、長江、大湖、小河、小溪流、小葦塘可以捉到什么以及怎么捉,最后水鳥們念熟了《三字經》就運用所學知識紛紛下水去捉魚了。將知識的介紹放在故事中呈現,兒童讀起來會興趣盎然;又用三字一頓、隔句押韻的形式來呈現,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有趣易記。
二、參考傳統語文教材的分類設置
定型于明清兩朝的傳統蒙學教育基本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識字。先以“三百千”為主要教材讓兒童集中識字,同時也讓其接受知識和思想教育。第二和第三階段,初步讀寫和進一步識字。以《弟子職》《文字蒙求》《史學提要》和《名物蒙求》等為主要教材,通過初步閱讀進行知識教育及思想教育,同時鞏固識字教育;以《日記故事》《書言故事》《千家詩》《神童詩》等詩文為教材,在初步閱讀的同時進行屬對等初步寫作訓練。第四階段,進一步讀寫。以“四書”、“五經”、《昭明文選》和《古文觀止》及其選注評點本為教材,通過進一步的經義研習、整篇寫作訓練,進行倫理道德訓育;同時,進行初步的詩歌寫作訓練,以備科舉考試。從總體上看,這四個階段根據兒童心理發展和能力的提高而采取分步訓練、循序漸進的方式,顯得十分科學合理。從局部來看,編寫不同類型的語文教材,分別在不同時段學習,符合漢語特點和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例如,古人采取識寫分開、先識后寫的方式教學,識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寫的是“上大人,孔乙己”。一是因為漢字的識寫難易不一,多數漢字識易寫難;二是受兒童生理限制,如王筠在《教童子法》主張“字學亦不可早:小兒手小骨弱,難教以撥鐙之法”。我們是否也可以借鑒這種分類設置的方法,編出相應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教科書呢?其實,從20世紀50年代遼寧黑山縣“集中識字,提前讀寫”實驗以及60年代北京景山學校語文教改實驗自編分科教材,到80年代周正逵主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實驗教材、歐陽代娜主編的遼寧版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等分編語文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語文教材分類設置方式的影響。當然,如何編出各自獨立、自成體系又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的分科教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呈現傳統語文教育的方法
有研究者將文化教學稱作語言教學的“第五維面”,認為它與聽說讀寫這四項語文技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我們看來,與各民族獨特的心理(思維特點、認知結構等)相對應的不僅是其特有的文化知識、語言文字,還有特別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文字運用方式(技能)。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是個民族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受一個民族語言文字特點的制約,而且還受這個民族文化傳統以及心理特點的影響。”目前談語文教育(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時最容易被忽視的,往往就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根據本民族語言文字特點所采用的,訓練本民族兒童的聽說讀寫技能的獨特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所謂的“傳統語文教育方法”。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材,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在課文里加入傳統文化元素或增加文言課文篇目這兩種有形的傳統文化,還要注意傳統的聽說讀寫方法這種無形的傳統文化。就語文學科來說,后者更為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著語文能力的高低,也更是語文學科所要承擔的職責,夏丐尊、葉圣陶先生甚至認為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是語文學科的“專責”。
傳統閱讀教學中的一些重要觀念與現代閱讀闡釋理論不謀而合。如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詩無達詁與見仁見智、由言及意與得意忘言、斷章取義與顧及全篇、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不求甚解與必求甚解、崇圣信經與質疑問難、博覽群書與專研一經、含英咀華與提要鉤玄等相對(反)相成的觀念,還有養成善選、勤讀、專心、多思、求實、溯源、致用等習慣。涵泳、誦讀在今天仍是除了講解、評點外最基本的兩種閱讀教學方法,如朱自清認為無聲的讀更多的是“能知道它們的意義”,不如有聲的誦讀“能體會它們的口氣”。
傳統寫作教學也積累了大量值得汲取的經驗,主要觀念如積累修煉、讀寫結合、先放后收、遵體變體、多作多改,還有如養氣重道、修辭立誠、不平則鳴、言之有物、文質彬彬等。屬對、八股寫作這兩種基本練習方式雖然在近代遭到拋棄,但是也一直沒有被遺忘,因為它們是根據漢語特點而施行的教法。以屬對為例,雖然今天的兒童不再要求寫作試帖詩而是以寫散體文字為主,但是正如張志公所說的,“我們往往以為學對對子只是為了學作詩,這種看法應當改變。屬對練習能夠通過實踐,靈活地把語法、修辭、邏輯幾種訓練綜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結合起來,這一點很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
那么,這些傳統的讀寫方法如何在語文教材中呈現呢?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一是以知識短文的形式呈現。以知識短文的形式來介紹讀寫知識最典型的教科書是《國文百八課》。不過該書的教學效果在當時并不好。原因很多,其中與短文的位置安排和表述方式不當有很大關系,因為將知識短文至于選文之前,雖然學習目標明確,但是也因此使兒童學習過程變成以選文這個例子來印證短文中所介紹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兒童學習課文的興趣。用平實的文字表述雖然顯得嚴謹,但閱讀起來往往缺乏興味,所以對于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知識短文最好能以讀寫故事的形式放置在選文之后。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計志中編纂、朱經農校訂的四冊小學校高級用《新學制作文教科書》的編法就很值得借鑒。全書以敏兒、自強、康德幾個小學生為主人公,通過一個個連續的故事,設置人物對話或自述,介紹各種寫作方法,呈現相應的實例。如第2冊第11課《詩歌的作法》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傳統歌謠的作法:
自強和敏兒聽得康德這樣一番話,著實欽佩他的見解。有一天,他們在街上散步,聽得有一個賣布的人,嘴里唱著道:
大街小巷走幾道,聽我唱個新歌謠;洋布沒有土布好,土布要比洋布牢。賣布賣布新歌謠,我的價錢真公道;不欺年老與年少,還價不賣可知道。
他們一路跟在后面,覺得非常好聽,自強就請教康德說:“這首歌怎么唱得很好聽?”康德說:“這因為他每句都是七字,而且末一個字總是同韻(幺)的緣故。”自強說:“詩歌體裁,都是這樣的么?”康德說:“不一定。每句字數一律三字或四字也有;一律五字或六字的也有;長短不齊的也有;有的句句押韻;有的卻兩三句一押。做的時候,只要求其音韻和洽就是了。怎樣可使音韻和洽?就是每句或每小節的末字,宜用音韻相同的字。”
康德說罷,敏兒和自強各做《賣花歌》一首,請他批閱。
這樣以故事的形式,用兒童的口吻說出相應的寫作知識,同齡的學生讀起來就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
二是以練習的形式呈現。練習不僅起到溫習課文內容、提示學習重點等作用,還可以借此傳授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如針對上述《捉魚三字經》,《國語新讀本》在該課之后設置“把句中押韻的字,加注音符號”,提醒學生三字經具有押韻的特點。此外,與教科書配套的《初小國語教學法》在設計教學時先后采取了三個手段。首先,要求學生有表情地吟唱。其次,要求學生“推究”形式:“本課文字是甚么體裁?三字經和普通的詩歌有甚么不同?三字經前后為甚么都加一段散文?本課的正文是甚么?三字經是有韻的,通篇是否用一個韻?哪幾句是同韻的,能夠逐句指出來么?本課中有哪幾句是整句?(游到西,游到東。須忍耐,須仔細。……)此種整句你覺得怎樣?(讀起來聲調優美,容易上口)”最后,要求學生仿作:“共同擬題,如拍球三字經、讀書三字經等,各自仿作。”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三字經的形式之美,在推究中理解三字經形式上的特點,在仿作中學會三字經的寫法。
又如,顧隨的《月夜在青州西門上》(原文略),可在選文后設計如下練習:
一、張中行曾說:“顧隨用散文、用雜文、用談家常的形式說了難明之理,難見之境。筆下真是神乎技矣。”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顧文是否體現了此種禪悟過程?請結合文句分析。
二、請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句寫評點文字,注意“選詞選句寫評點,詞句賞析不離篇。點悟內涵評寫技,明白曉暢用語簡”。例如:城內的屋宇,浸在月光里更看不見一星燈亮(“在”字化動作為狀態,有一種定格、凝固的作用,烘托出極致的靜);天上牛乳(寫色,細膩、潔白)一般的月光,城下琴瑟(寫聲,調和、高潔)一般的流水,中間的我,聽水看月,我的肉體和精神都溶解在月光水聲里(月光、流水是實寫的意象,烘托出一片澄澈空明之境)。
三、請結合短文內容,擬出下聯,注意平仄與押韻。例如:
青州西,登門一望,遠山無語,明月多情頻眷我。
午夜時,側耳時聽,近水有聲,癡心如醉不知誰。
月夜青州西門上,月光如水水如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水浮燈孤城中。
這篇短文后面的“思考與練習”,一是就內容設題,讓學生領悟其中的禪宗文化;二、三則分別是學習傳統的批注、屬對的讀寫方法。
傳統語文教育方法是針對漢字漢語特點以及中國兒童的心理特點而實施的,是在上千年教育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清末以來,中國傳統教育像其他傳統文化一樣被西方現代文化改造,在制度、觀念、知識和方法等層面逐漸被西方現代教育所取代。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中,我們在借鑒西方教育方法的同時,更應該將傳統語文教育方法發掘出來、承傳下去。
學校是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機構,語文教材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們有責任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融進語文教材,在現代教育中賦予其新的價值,讓語文教材真正能起到塑造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方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7]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9,101.
[2]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附蒙學書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
[3]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92.
[4]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350~351.
[5]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朱自清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99.
[6]張心科.語文課程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R6~243
[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百年語文科課程知識建構的現代化歷程研究”(編號:13YJA8801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