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語言規劃學在我國發展迅速,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先后設立了語言規劃或語言政策學科的博士招生專業。《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期刊已經出版,《語言規劃學研究》《中國語言戰略》正在醞釀出版。2015年6月28日,中國語言學會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分會宣告成立,這標志著語言規劃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正式確立。
與傳統語言學科觀念不同,語言規劃學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語言資源”“語言能力”“語言生態”“語言安全”“語言產業”“語言技術”“語言經濟”等。語言規劃學服務于國家戰略、社會和個人的特點,預示著這門學科必然會有更大的發展。
語言規劃范式指的是與語言規劃相關的一整套概念體系和世界觀,是語言規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反映了這個學科集體看待世界、解答問題的基本方式。語文教育是語言規劃學關注的重要內容,語言規劃應從宏觀層面對語文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和理性思考。語言規劃范式之下,我們認為語言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基礎,聽說讀寫等語文技能都是對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語能力。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考量。
第一,語言不僅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
這一重要觀點和語言資源觀緊密相連。這是因為語言資源觀不僅認為語言是重要的資源,而且與語言相關聯的文化、文學也是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資源。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我們要更好地傳承和理解經典文學和傳統文化,必須要有足夠的語言能力。這里所說的語言能力又分為三個層次: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跨文化理解語言的能力、融入語境的語言翻譯能力。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指能夠基本理解這些作品的語言,知道其基本意思表達;跨文化理解語言的能力指對那些古代文章、外國文章、地域方言寫作的文章,能夠結合其具體的文化特點理解其意思表達;融入語境的語言翻譯能力,指能夠將外國作品、文言作品等按照普通話的思維方式進行理解和表述。以上語言能力指的是語言接收能力。此外,還有更高級別的語言能力,就是綜合運用語言知識進行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的能力,即語言產出能力,它既包括口語產出能力,也包括書面語產出能力。在語文教育實踐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普通話的能力。
第二,語文教育要注重現行國家規范語言文字的推廣。
憲法規定我國的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我們要在語文教育實踐中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在語文教學的選文中,我們要多選那些以規范的普通話寫作或翻譯的文章。另外,我們也承認文言文是重要的語言資源,要重視文言文的教育,同時也要區分文言文教育和現代漢語普通話教育,并在教材中將文言文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圍之內,除了部分特殊人才以外,我們對學生的文言文能力不宜做過高的要求。交際性是語言的第一特性,普通話是我國當前通用的交際工具,培養學生使用規范語言進行交際、思維和寫作,有利于國家統一與社會和諧。對于漢字,我們要引導學生書寫簡體字,以《通用規范漢字表》為參考,使語文教育更加符合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的要求,使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在重要的教育階段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三,語文教育中應植入語言規范觀。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此相關的互聯網、新媒體更新頻繁,微博、微信、慕課等新鮮事物不斷刷新我們的眼球,語言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網絡新詞層出不窮,比如“囿、美眉、給力、表哥、中國大媽、女漢子”等,又比如字母詞的大量出現,如“NBA、CT、PPT、WTO、SOS、3D、ATM”等。在語言迅速發展的時代,教會學生正確認識這些語言現象,應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我們應該在教育中植入語言規范觀,培養學生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對于字母詞,那些經常使用并且已經根植于人民群眾日常語言觀念的,我們可以視其為規范語言,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收入的239個字母詞。對于網絡新詞,有些可以作為新鮮詞語使用,但是必須意識到這些詞語還不是規范語言,必須經過時問的檢驗,才能確認其是否應該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語文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對某個具體新生詞語的解讀,而是開展一種語言規范觀念的訓練,這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路徑。
第四,語文教育中要貫徹語言規劃思想。
語言規劃在語文教育中也非常重要。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級、不同的需求要有不同的語言規劃。教師要有教師的語言教學規劃,學生要有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劃。教學規劃應結合教育部制定的新課標進行設置,要根據學生所處的階段進行合理設計,比如低年級要著重識字教學,隨著年級的增加,適當增加文章的字數,適當增加古文的篇數,適當引入外國作品。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一方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我們要在基本目標之外,設置一定的選修課程,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選擇。語言教學規劃要設定最低目標,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最低目標考核。語言學習規劃則不同于語言教學規劃,是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合理的語言學習安排,比如識字計劃、閱讀計劃、寫作計劃,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更多的閱讀選讀課文,但這些計劃的前提是完成了教學最低目標要求。
語文教育的基礎是語言教學,文學、文化、道德等教育應自覺融入語言教學之中,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的:“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我們在語文教育中引入語言規劃范式,有助于推動學生的語言文字學習,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促進書面語和口語的統一,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