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底蘊,還包孕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精華。它們兼具語言和文學典范價值,是很好的語文學習文本,其中既有聽說讀寫語言教育層面的內容,也有思想道德人文教育層面的內容。然而,從目前教科書編制的基本現狀來看,古代詩詞的選編還是一個薄弱環節。本文試以江蘇教育出版社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2004年初審通過,以下簡稱蘇教版)為例,來討論古代詩詞選編的一些問題,為傳統文化的課程化、教材化提供一些思考。
一、選文篇目及數量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共收錄古代詩詞13首,其中包括6首詩、6首詞、1篇古代戲劇(元曲歸入詩詞類),具體篇目如下:必修二,《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必修三,《離騷》;必修四,《蜀道難》《登高》《琵琶行》《錦瑟》《虞美人》《蝶戀花》《雨霖鈴》《聲聲慢》;必修五,《長亭送別》《漁父》。
我們知道,整個蘇教版高中五冊書總共有114篇選文(不包括每個單元后的寫作部分選文),其中除了13首古代詩詞,還有7首現當代詩詞,39篇現當代文章,24篇古代文章,以及外國選文部分——4首詩,25篇文章。這13首古代詩詞占教科書全部選文的10%左右,涉及12位作家,其中只有屈原是兩首詩歌同時選人。很顯然,蘇教版古代詩詞集中表現的是詩詞大家的代表作。這13首詩詞,大致詩與詞各半。其中4首唐詩,5首宋詞,占整個古代詩詞選文的70%左右。唐詩宋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對于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有著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把古代詩詞選文的重心集聚于此無可非議。同時我們注意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對現當代作品大膽取舍,選取了很多新作家的新作品,但古代詩詞的選文態度則剛好相反,強調的是對原有教科書的繼承,顯得較為溫和保守。除《蝶戀花》和《漁父》外,其余11首都是以往人教版教科書中的經典篇目。
關于古代詩詞選文篇目及數量,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總體來看,教科書編寫者按照文質兼美的原則,傾向于選擇歷代詩詞名家的代表作。問題的關鍵在于,究竟哪些詩詞名家入選,哪些詩詞名家的哪些代表作入選。這里我想指出的是,教科書編寫并非一件獨立的工作,它首先要遵循課標的規定,課標一般都會有教科書編寫建議,都會在附錄中列出誦讀篇目,這些誦讀篇目應該成為教材選文的重要來源。至于選編多少數量合宜,這個問題雖沒有一致意見,但也要參照課標的規定。如《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修訂版)》在附錄中列出30首詩詞曲作為誦讀篇目,同時注明:以上篇目推薦給學生誦讀,不一定都選作課文。“不一定都選作課文”,恰恰表明大部分都需要選作課文。從我們統計的幾種版本教科書古代詩詞選文的比例來看,蘇教版的比例是偏低的。大致情況如下:
蘇教版教科書(2004年版):13篇,占全部選文(5冊114篇)的11.4%;
人教版教科書(2002年版):47篇(其中12首出現在古代詩詞單元后的其他古詩讀背部分),占全部選文(6冊186篇)的25.3%;
滬教版教科書(2006年版):30篇,占全部選文(6冊155篇)的19.3%;
臺灣翰林版教科書(2006年版):16篇,占全部選文(6冊95篇)的16.8%。
二、選文時代分布及題材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里說:“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驕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古代詩詞的選編通常會涉及每一代的代表性文學。蘇教版教科書古代詩詞的時代分布如下:先秦,《離騷》《漁父》;唐朝,《蜀道難》《登高》《琵琶行》《錦瑟》《虞美人》;宋朝,《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蝶戀花》《雨霖鈴》《聲聲慢》;元朝,《長亭送別》。從中我們看到,蘇教版教科書選人了10首唐詩宋詞,時代重心也在唐宋,只是從先秦一下子跳到了唐朝,中問少了無論詩歌還是文學發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漢魏晉南北朝,與之對應的樂府民歌、三曹、建安風骨、五言詩、大小謝、陶淵明等等這些對后世詩歌有重要影響的內容均付之闕如。例如傳統經典篇目《孔雀東南飛》,就是漢末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詩代表作之一,其語言生動活潑、剪裁繁簡得當,結構完整緊湊,達到了漢樂府民歌的最高水平。古代詩詞選編是不是一定要按文學史的編法,一代緊承一代,這可以討論,但從現有的幾種教科書編寫情況看,很少有從《詩經》、楚辭,跳過漢魏晉直接到唐宋的。在我們看來,文化是相承的,鎖鏈的扣子是一環一環緊扣,少了漢魏晉這一個特別關鍵位置的扣子,傳統文化這條鎖鏈就有散落的危險。沒有詩騷、漢魏晉古詩的鋪墊和積累,唐詩到達頂峰般的興盛也是不可想象的。
從題材來看,蘇教版古代詩詞集中于以下兩類:愛情類,《蝶戀花》《長亭送別》;感懷懷古類,《聲聲慢》《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虞美人》《登高》《雨霖鈴》。蘇教版的感懷及懷古題材詩詞所占比例近一半,共有6首;其次是愛情題材,共有2首。這類詩詞被看重,一定程度表明語文教科書選文的標準在向文學和教育價值回歸。比如,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于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最能反映作家的真性情。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都是千古絕唱,很自然地被選人教科書。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古代詩詞中,懷古詩是內容與思想都比較沉重的一類作品。這類詩都是懷古惜今,“有感而發”,往往是詩人處于某種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憑吊歷史古跡,回顧古人的業績或遭遇,自己內心產生共鳴,不禁發出對古人業績的慨嘆或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如何進一步拓展題材,如何規避感懷懷古類題材超出高中生人生閱歷的思想和內容,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三、編排體例
語文教科書古代詩詞選編事實上包含選文和編排兩個問題。前面談的是選文,接下去談談編排的問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在編排體例上有個明顯的特點:采用人文專題單元,以人文話題統領,又包含人文精神和語文因素。人文話題的選擇重點,著眼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特點,都是體現生命精神,傳承文化傳統,反復出現并持續地起著完善人格作用的一系列命題。在梳理和整合相關文化內涵后,提煉出一組更高位的人文話題。請看下表:
人文話題統領,使每個單元具有人文內涵,學生從這些人文內涵中汲取精神的滋養,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過也應該看到,以人文話題編排古代詩詞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時下頗有好幾種國文課本是以內容分類的。把內容相類似的古今現成文章幾篇合成一組,題材關于家庭的合在一處,題材關于愛國的合在一處。這種辦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圍,一方面失去了國文科的立場,我們未敢贊同。”對于這個局限性,有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在同一主題下將不同文體,甚至將文言文與現代文混編,既不利于學生掌握文體知識,又不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文學史、文化史體系。以必修五“直面人生”專題為例,將屈原的《漁父》、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培根的《論厄運》、周國平的《直面苦難》合編在一起,時序顯得混亂,時間跨度大,一會兒是古代作品,一會兒是現代文章,一會兒又是當代散文;空間跳躍廣,一會兒是中國作品,一會兒是外國作品,選文的時代和體裁呈現“馬賽克式”的跳躍,自然會給學生的學習乃至教師的教學帶來不少困擾。
這里有必要簡單補充一下體裁的概念。體裁,是指文章的體制、樣式,也稱文體,具有模式化、規范化的特點。體裁是—個不容忽視的文學概念,往往一種文學體裁本身既代表了其獨有的文化內涵和特點,這也是區分、歸類不同文學作品的標準之一,如詩歌、諸子散文、小說等。還以蘇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單元為例,這5篇不同體裁、國別、時代的選文之所以放在—個單元的原因,可能也正如本單元的主題詞那樣,就是它們都與人生觀有關,這是其相同之處,但是也要看到,這幾乎是5篇選文唯一的共同之處。在直面人生主題下把詩歌、書信、政論文、散文放在—起,同時里面還包括古代作品、現當代作品、外國作品,這樣的編排不僅會混淆體裁的概念,不利于學生依循不同體裁的作品來閱讀品味,學會讀詩讀詞,學會讀小說、戲劇,而且直接會改變語文課的走向,關注課文內容或相關的話題,而忽視承載這些內容和話題的語言形式本身。
我以為臺灣翰林版的做法值得借鑒:第一冊選入《樂府詩二首》,第二冊選入《古詩選二首》,第三冊選入《唐詩選三首》,第四冊選入《宋詩選三首》,第五冊選入《詞選三首》,第六冊選入《散曲選三首》。時代相序,體例相同,不僅能了解每一時代詩歌的特點,而且能看到不同時代詩歌的發展變化過程。

四、版本及注釋問題
在教科書的編排過程中,古代作品的版本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不同教科書中,一般都在注釋第一條中注明選文出處,蘇教版古代詩詞注釋也不例外。具體如下:《念奴嬌·赤壁懷古》,選自《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占》,選自《稼軒詞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離騷》,選自《楚辭》(《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蜀道難》,選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登高》,選自《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琵琶行》,選自《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錦瑟》,選自《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虞美人》,選自《全唐五代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蝶戀花》,選自《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雨霖鈴》,選自《樂章集校注》(中華書局1994年版);《聲聲慢》,選自《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漁父》,選自《楚意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長亭送別》,選自《全元戲曲·西廂記》(人民艾學出版社1990年版)。
由上可以看出,蘇教版古代詩詞注釋的一個明顯特點,即明確指出選文出處。選編入教科書的13首古代詩詞大多來自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別集校注類書籍,同時還有出版年份,顯得規范而精確。從詩詞研究角度看,選取古代詩詞版本的先后順序應該是——別集整理本(如《蜀道難》,選自《李白集校注》),選本(如《錦瑟》,選自《唐詩三百首》),總集本(如《揚州慢》,選自《全宋詞》)。這樣一個先后順序的出發點是校注水準,如同樣是杜甫的《登高》,選自從“千家注杜”中脫穎而出的《杜詩詳注》,相較于《全唐詩》可能要更為精準一些,因為研究對象越具體和細化,研究成果也可能隨之更為權威。事實上,隨著后人研究工作的不斷繼續,某個詩詞名家的別集整理版總會出現一種或者幾種被公認的代表版本,如蘇教版選文多采的版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稼軒詞編年箋注》)和《蜀道難》(選自《李白集校注》)等。同時鑒于古籍整理和出版的特殊性,出版社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蘇教版多采用的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別集整理本,就相對比較權威。與之對比,人教版選編的《揚州慢》選自《全宋詞》、《錦瑟》選自《唐詩三百首》,是有失考量的。
有一點要提示的是,蘇教版教科書在注釋中還須注明版本的作者。以《蜀道難》(選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為例,其中詩文的作者李白自然可以不用提,不過校注部分的作者還是要點明的。照前文所述,這樣做一是顯得尊重,二是也可以從作者來初步衡量這本書的校注水準。事實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集校注》的扉頁是這樣描述作者的:(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兩位校注作者在文學和史學古籍校注方面是頗有建樹的。教科書注釋如能明確注明版本的作者,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性地對學生介紹一下這本書和作者的背景知識。
另外,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古代詩詞選文所用的版本與傳統版本有比較多的出入,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強虜灰飛煙滅”,通行版本卻是“檣櫓灰飛煙滅”;再如《琵琶行》中的“似訴平生不得意”,通行的版本卻是“似訴平生不得志”;又如《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有些版本卻是“望斷天涯路”。這種現象在蘇教版中不是少數,蘇教版似乎在刻意地標新立異,或者說刻意地與傳統版本有所不同。古代詩詞向來有不同版本,這與刊刻、手抄、流通、收藏等因素有關,比如說從古代刊刻的技術角度考慮,每一次重新刊刻往往意味著新的錯誤也將隨之產生,時至今日孰對孰錯已不易考證。蘇教版這種大范圍采用其他版本的做法的確值得商榷,我們建議涉及有爭論的地方應該在注釋中明確指出來。另外考慮到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傾向于直接采用最為通行的版本即可,高中生是學習古代詩詞,畢竟不是在做專門的詩詞研究,不知以為然否?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考[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自序.
[2]葉圣陶.關于國文百八課[A].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
[本文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喀什大學南疆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