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廊坊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際,在分級教學情況下,為創(chuàng)建輸出為主的口語課堂、深化基于網絡的課程體系教改和建設相應的配套教學模式,通過整合網絡平臺和外籍教師資源,對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現有的基于“網絡+課堂”教改模式進行教學模式動態(tài)管理的嘗試。同時結合教學觀察和學生反饋總結“網絡+課堂”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指導今后的教學和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學英語 視聽說課程 “網絡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018-02
自2009年來,廊坊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秉承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導,針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不足和學生聽力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通過整合學校的計算機網絡教學資源,建立起基于“網絡+課堂”的視聽說課教改模式。從2014年9月開始,利用外籍教師資源,將水平較高的二級學生第三學期所上的視聽說課課堂教學安排為外籍教師講授的口語課,創(chuàng)建輸出為主的口語課堂,初步構建了基于“網絡+課堂”的視聽說課動態(tài)教學模式。
一 教改模式下的動態(tài)管理與課程設置
廊坊師范學院的大部分生源入學時英語總體水平不高,特別是河北本地生源聽力技能相對薄弱。為落實因材施教,學校對大多數學生實行分級教學。具體實施步驟如下:學校對剛入校新生在開課前統一進行英語水平測試,綜合考慮測試成績和高考英語成績后,打破專業(yè)界限,將新生分為三個級別,按水平從高到低依次為二級、一級和預備級,對各級學生實行教學動態(tài)管理。大學英語教學歷時四個學期,第二和第三學期的每學期初,學生可根據上學期期末成績考核等情況按意愿申請辦理升降級手續(xù),從而確保能根據自己的語言水平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
目前教改下大學英語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兩大塊。拓展課程僅對二級學生開設,在第四學期開課,在媒體教室上課,每周兩次課,周學時為四個,相關課程有演講、翻譯、中國文化等;基礎課程分為讀寫課和視聽說課兩種類型,讀寫課以大班形式在多媒體教室上課,視聽說課大班分成A、B兩個小班,分別同時在機房和多媒體教室上課,按單雙周輪換進行。學校對一級和二級學生實行基于網絡加課堂的分課型、大小班形式的教改教學模式。
從基礎課程課時設置和教學模式看,一級、二級的主要差別為:二級學生所開設的基礎課程歷時三學期,比一級要少一學期,第四學期用于拓展課程學習,大英視聽說課程動態(tài)教學模式構建基于對現有二級班的“網絡+課堂”視聽課教學模式的教改研究和探索實踐。
二 視聽說課程動態(tài)教學模式的內容
根據課程設置,視聽說課程作為二級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歷時三個學期。鑒于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語言學習后聽說語言知識和技能水平都會發(fā)生變化,對教學產生新的需求,為適應學生需求、實現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每學期二級班的基于網絡加課堂的視聽說課教學模式需在課堂教學聽說教學比重、網絡學習任務和課堂活動設計、課堂授課模式等方面進行相應變動,構成動態(tài)教學模式。每學期的動態(tài)教學模式內容如下:
第一學期構建聽說并重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第一學期,學生正處于大學英語教學適應階段,因此培養(yǎng)、鞏固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及時掌握網絡平臺學習方式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學生今后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視聽說課而言,理論上看,本學期前期教學需要重視提升學生的聽力技能,確保有效的語言輸入,中后期隨著學生聽力技能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聽力任務可以下放給學生自學完成,口語教學比重加大,一般來說,到學期中后期可以做到聽說并重。網絡平臺的學習任務主要為指導學生應用聽力技能進行聽力訓練和學習,實現技能培訓和語言知識、話題素材學習。在這學期中,教師需根據學生水平,合理分配聽力技巧指導訓練和口語活動的時間比重,合理分配課堂聽力教學內容與網上聽力任務的比重,確認學生是否掌握必要的聽力技能知識、確保網絡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供充足的技術、語言和知識支持。
第二學期構建向以說為主的課堂轉變的教學模式。經過對學生第一學期的聽力技能指導與相關語言知識的輸入和訓練,教師在本學期利用網絡平臺增加聽力作業(yè)的布置,一方面促使學生繼續(xù)保持聽力技能的鞏固訓練,一方面將教材中的聽力學習內容布置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為學生課堂口語輸出活動做好信息輸入準備。整體上看,該模式下課堂中聽力教學比重下降,聽力教學變?yōu)榫W絡留作業(yè)進行聽力訓練和學習為主,課堂輔以聽力檢查和問題答疑,教師在檢查和鞏固學生聽力技能的同時,加大課堂的口語輸出活動的比重,課堂教學內容由以檢查聽力任務完成情況的口語活動和其他各種相關口語活動組成。對學生的聽力學習效果如何、學生自學任務是否合理布置、聽力學習輸入與課堂口語輸出活動是否有效銜接的界定,目前教學中尚無答案,需要時間進行探索研究。
第三學期構建中外教師同堂的口語課教學模式。在第三學期,學生英語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到該學期許多學生已通過英語四級,不再滿足于常規(guī)的中籍教師教材視聽課教學模式,期待更加真實的口語交際課堂。為發(fā)揮外教資源優(yōu)勢、增強學生上口語課的興趣和提高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水平,該學期的視聽課課堂教學聽說教學完全分離,課堂教學采用中外教師同堂上課的口語課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下,英語大班分成A、B兩個小班,按單雙周輪流,分別同時到多媒體教室上視聽課和機房自主學習。課前外教與授課教師同頭備課,擬定平時成績考評及期末考核方式,根據配套教材選擇合適的口語話題,將糾音、話語的準確表達和跨文化知識都納入教學反饋當中。口語活動中所涉新話題會在課前經由教師利用網絡平臺或QQ等方式提前通知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利用網絡平臺等資源為口語活動做好準備。課上外教對前面所留口語任務進行一對一的交際檢查,然后導入新話題信息、開展討論。通過開展個人發(fā)言、結伴討論和小組討論多種活動來進行外籍教師主控、中籍教師隨堂輔助溝通的交際口語教學。
三 視聽說課程動態(tài)教學模式的成效
大學英語視聽課動態(tài)教學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從網絡平臺利用率來看,學習指導和聽力任務的布置讓學生在上機時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促使學生對網絡平臺資源進行積極的利用,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口語課堂教學比重和模式看,隨著課堂教學中口語教學的比重得以系統合理的提升,學生有了更多的口語活動參與機會,尤其是到外籍教師授課階段,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與外教進行一對一的交際,在語音、語法、語言得體及跨文化知識等方面都有所收獲。
從教改層次看,視聽說課堂教學的三階段動態(tài)教學模式不但深化了視聽說課的教改,又為大學英語前期基礎課型的視聽說課程與大學英語后期拓展課程群中的由外籍教師講授的演講課程實現了教學模式上的順利銜接,為構建聯系緊密、系統完整的大學英語課程群教學體系打下基礎。
四 結束語
目前中外教師同堂授課的實踐讓教師從教學觀察、學生座談、問卷調查和與外籍教師合作備課中獲得了許多有益的反饋,教師在如何實現視聽說課三階段動態(tài)教學模式的順利銜接、構建行之有效的動態(tài)教學模式、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打造成功的口語課堂等方面都積累了相關實踐經驗。然而,廊坊師范學院的基于網絡加課堂的視聽說課動態(tài)教學模式正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只是初具框架,內容不夠豐滿,尚有許多相關教學問題急需解決,也有許多相關舉措尚待完善,在今后還需借鑒最新科研成果,進行更為細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加〕貝蒂.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英〕本森.自主性研究與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柏樺、牟宜武、Lydianne Loredo.中外教師合作教學對學生和教師能力發(fā)展的作用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4)
[5]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2)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