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對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現狀分析,運用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與原則,提出了PDCA循環管理模式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方法與實踐措施,構建了教學質量保證系統、教學質量監控系統、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和教學信息反饋系統等四個子系統。通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實施促使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水平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得以穩步提升。
【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 教學質量 全面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034-03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高校要建立較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成效顯著,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與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系統科學和通信技術等學科密切相關的綜合性交叉學科,是現代管理觀念、方法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管理中引進企業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理念,運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環管理法,構建以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體現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現狀分析
1.教學質量標準不明確,規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信息系統與教學活動各主要環節實現標準化尚有較大差距,質量標準不明確,規章制度建設不健全。此外,在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中缺乏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重表面的東西,在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評價中,對教師的評價一般是以獎懲性評價為主,忽視發展性評價,評價側重于對教師的測量和評估,注重結果,忽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缺乏對教師提出改進措施的指導性意見。
2.教學運行機制不健全,監控管理不到位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質量監控機構不健全,監控人員不落實和信息不準確等。教務處、院系和教研室以及相關職能部門是教學質量決策與管理機構,同時也是教學質量監控機構。教學質量信息反饋主要依靠管理系統的自我反饋,影響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有些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了以分管教學副主任任組長的系教學督導組織,但由于系教學督導組織成員大多為返聘的退休教師,人員數量較少,年齡普遍偏大,報酬比較低,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沒有建立起對教學全過程的質量監控體系,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缺乏有效的培養辦法,對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較重視,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較放松。
3.教學保障體系不系統,評價體系不完善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質量監控措施和辦法沒有深入到教學的整個環節,沒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缺乏系統化和科學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開展了教學質量評價、課程評價、督導評價和教師評學等形式多樣的評價,由于評價體系過于簡單,不能突出專業特色,千篇一律,所以,大多沒能起到預期的效果。缺乏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沒有構建起一個較為完整的、操作簡單實用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質量保障評價體系不完善。
二 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分析
1.全面質量管理思想與原則
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可概括為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全方位的質量管理,要綜合利用多種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質量管理。
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全面質量保障體系應遵循的三大原則:
第一,系統規劃原則。系統規劃就是要把管理信息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系統,遵循整體優化的原則,對系的質量管理進行全面規劃、系統設計,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分為教學計劃的設計、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學計劃的執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一切教學活動都是按照教學計劃來組織并實施的。
第二,顧客至上原則。學生是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的主要顧客,此外,還有家長、用人單位和政府。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要以顧客為中心,了解和掌握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樹立為顧客服務、對顧客負責的思想,將顧客置于整個管理體系中最重要的位置。
第三,持續改進原則。持續改進就是管理信息系統根據用人單位和企業不斷提出的新要求,持續地改進并提高質量。質量的持續改進是全面質量管理的目標,它貫穿了整個管理過程,影響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質量的各個環節。
2.PDCA方法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采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PDCA是全面質量管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它對重復出現的事物提供了數據決策。
PDCA循環管理方法包括四個步驟:一是,計劃(Plan)。找出問題制定計劃,各院系制定教學計劃,并把教學計劃分解到各教研室,由各教研室根據專業課程特點制定詳細的計劃,最后由任課教師做一份執行計劃。二是,實施(Do)。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收集數據,按照一定標準完成,每一項工作落實到個人。三是,檢查(Check)。對教學工作的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檢查,把結果與計劃進行對比,檢查是否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通過檢查,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四是,改進(Action)。總結經驗和教訓,在日常工作中努力運用新的方法,使新方法成為教學的一部分,把經驗傳授給別人,并不斷改進和提高。
3.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依照教學質量的標準,通過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因素和各環節進行系統的監督、控制與評價建立的體系。根據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可以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分成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和全面推進的四個子系統,具體如下:
第一,教學質量保證系統。確定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證系統的責任人,依據全面質量管理模式,逐步構建一套適合于系的標準化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目的是體現院系對社會、家長、用人單位、學生的承諾,體現院系重視教育質量、注重內涵發展的辦學思想,真正樹立起管理信息系統的品牌形象,提高院系的知名度、美譽度,全面提高學生、家長以及用人單位的滿意度。
第二,教學質量監控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監控系統主要由院系兩級教學督導制度、學生信息員制度、教學檢查制度等組成。院系教學督導委員會強化院系教學管理工作的調控職能,保證有關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學生信息員從院系的管理層面和教育層面不斷向院系決策者提供影響教學質量的信息,教學監控系統應當具有層次性。
第三,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對教學各環節考核,評判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現狀與教學質量標準的吻合程度。管理信息系統評價的內容:教學思想與原則、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執行情況,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等教學基本功。教學質量評價采取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系督導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
第四,教學信息反饋系統。建立多渠道的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信息反饋系統,了解和掌握教學工作的實際狀態和效果。教學信息反饋系統包括教學過程信息和教學效果信息,具體為:專家督導組聽課記錄、學生評教調查表、抽樣調查數據、學生座談會等各種意見,根據反饋意見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做到教和學的相互統一。
三 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實施步驟
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實施全面教學的質量管理,需要經過領導支持實施、準備實施階段、項目推廣階段、評價改進階段等幾個階段,具體如下:
1.領導支持階段
實施管理信息系統全面質量管理要得到院系領導和教研室主任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正確指導組織的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才能使全院系師生思想保持高度統一。系領導首先要明確實施范圍,在制定規劃時,要考慮安排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教育,以滿足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需要及院系發展的需要。
2.準備實施階段
首先,通過對學生、教師的調查,分析學生、教師群體的不同需要,并據此制定有關教育目標,成立教學質量規劃小組。提供教職工教育和培訓機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全面質量管理的各項制度。在實施過程中,質量小組通過與學生和教師交流以及執行教職工的教學信息反饋,不斷修改、完善先前建立的質量管理保障體系。
3.項目推廣階段
一旦有項目的教學質量管理工作取得成功,就應當逐步在整個教研室內加以大力推廣,成立多個教學質量小組,多層次、多領域地開展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工作。
4.評價改進階段
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應當定期進行,如一月一次或一學期一次,評價方法要統一,在評價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采取適當方法加以解決。全面質量管理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學質量改進建立在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上,要分析課程現狀的差距和改進的途徑、重新設定目標等一系列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和改進措施方法。
全面質量管理在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應用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還處于探索與實踐階段,要充分考慮教學活動的特點,管理信息系統在教學管理中通過全面質量管理的正常運作,建立起一套自我發現問題、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的機制。運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方法與實踐措施,通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實施,促使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得以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慶軍.基于TQM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改進體系的實踐與研究[J].華章,2014(7)
[2]曾琦斐.高職院校加強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3)
[3]楊元利.物聯網軟件工程CDIO項目化教學實施體系設計[J].廣西教育,2015(9)
[4]朱琳.全面質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應用[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
[5]付萍、黃秀.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精細化的實踐與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8)
[6]姜秀麗、蘇連江.新建本科院校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
[7]沈玉順.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組織策略初探[J].復旦教育論壇,2010(4):27~30
[8]王惠.基于課程群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4(6)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