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目前企業模具職業崗位(群)的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置相關項目開展模具壽命與材料課程建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從事模具行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必備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模具壽命與材料 項目化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063-02
模具壽命與材料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同時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根據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該課程使學生掌握模具壽命及常用模具材料的選用,能勝任模具企業生產一線工作。同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進行模具壽命分析,將模具設計、模具制造與模具材料的選用結合起來,開發質量好、壽命長、成本低的優質模具,對接現代模具技術。本課程理論性很強,概念多,內容抽象,課程內容邏輯性和推理性較少,學生易感到枯燥;該課程與實踐緊密結合,需要大量的實踐環節輔助。本文根據學生已掌握相關材料與熱處理基礎知識的學情特點及相關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具壽命與材料課程教學探索,提出相應的課程設計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體實施措施。
一 課程設計理念
模具壽命與材料課程的設計理念是:以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職業性及開放性為前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組織教學,與相關模具制造企業共同進行課程開發與設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以典型模具壽命分析及材料與熱處理的選用為導向,以典型企業項目為驅動,進行任務式教學,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并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
二 教學內容
課程內容確定的依據:(1)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具專業就業崗位(群)的需求;(2)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的培養目標。
教學內容的選取充分結合本校高職學生的特點及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實際工作任務為導向,將模具壽命及其影響因素、模具失效分析、典型模具材料及熱處理的選用等知識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有機融合,以模具的制造過程為核心,以模具壽命分析和選用模具材料及熱處理方式為目標,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綜合性與實踐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體教學內容見下表。
三 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以典型的冷作模具、熱作模具、塑料模具的壽命分析和各零件的材料與熱處理的選用為導向,分為四個學習模塊,每個學習模塊下設多個任務,其中第一個模塊為后面三個模塊的學習作知識儲備,而后三個模塊結合不同工況模具的分類而設計,著重使學生掌握三類模具的壽命分析及常用模具材料與熱處理方法的選用。以項目任務為驅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生完成任務為主線,通過課堂講授、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教學,在尋找解決方案、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教、做、學”一體化教學。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1.任務引領法
教師將準備好的工作任務及相應資料分發給學生,學生進行任務分解并討論,提出疑惑,教師講解相關的儲備知識,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制訂任務實施計劃并分工,培養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在實施階段交流討論并按計劃完成作品,要求組員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將各自承擔的任務和角色寫入報告,并派一名代表展示各組的結論及作品。
2.分組討論法
將一個教學班級分成5~6個學習小組,小組內相互討論,分工合作,各小組獨立完成任務,包括搜集相關資料、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實施方案計劃,并把得出的最終結果寫入報告,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進行自評和互評。
3.翻轉課堂法
教師從傳授講解知識轉換為引導,適時進行角色變換,培養學生的規劃組織能力及團隊分工協作意識。每完成一個任務,各組派代表利用多媒體或實物等展示所完成的作品或講解報告,同時保證每個人上臺展示的均等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學習興趣。
以圖片或實物的方式呈現項目或任務,如選擇殼體注塑模零件材料及熱處理方法項目,將項目分解成三個任務,即任務一注塑模的工作條件與失效形式、任務二注塑模的性能要求與零件材料的選用、任務三注塑模的熱處理。針對任務一,首先進行資料收集,學生通過教材、圖書館、網絡等廣泛搜集資料,并將所得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寫入報告,然后小組討論,每組代表匯報資料收集情況;接下來制訂任務一的方案并實施,小組分工協作,每組派代表講解和展示所完成的作品;最后教師檢查,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
四 教學手段
以“六步法”組織教學,采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利用多媒體課件、企業案例錄像、視頻等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一體化教學、動畫等向學生展示各類模具的三維結構及工作過程,使學生充分理解模具的性能要求及可能產生的失效形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模具壽命分析和模具材料及熱處理的選用。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分組討論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組,每個小組根據工作任務進行討論并分工,最后派一名代表陳述本組的最終結論或展示最終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思維空間,同時有助于學生了解材料發展的最新動態,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
五 考核方式
模具壽命與材料采用項目化教學法,其考核方式基于過程考核,并注重學生平時的表現,包括學習態度及積極性等,其中平時成績占40%,階段性考核占30%,平時與階段性考核均分為自評、互評、小組討論、教師評價以及自我小結等,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對特別突出的學生進行特色培養。期末成績占30%,客觀、翔實地記錄、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全面客觀的綜合評價。
六 結束語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始終圍繞培養對象的職業能力這一主題。模具壽命與材料作為模具設計與制造的一門專業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以實際工作任務為導向,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同時采用翻轉課堂法及分組討論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實踐證明,該課程項目化教學效果良好,較好地實現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廖月瑩.模具制造人才需求調查分析報告[J].廣西輕工業,2009(3)
[2]艾小玲.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設計探索——以《模具材料及熱表處理方法選用》課程為例[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3]于位靈、王浩.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教學體會[J].學園,2015(15)
[4]鄒玉清、李文韜、于輝.淺談項目教學“六步法”在高職課程中的運用[J].科技創業月刊,2013(8)
[5]朱家梅.面向應用型人材的AutoCAD教學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7)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