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是高中課程的重要學科之一,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進行差異性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 差異性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079-02
高中歷史是高中課程的重要學科之一,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對人類及民族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由于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差異性教學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 差異性教學的概述
差異性教學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雖然差異性教學與因材施教有所不同,但兩者都是強調施教者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以滿足學生對學習的需求。
差異性教學主要具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差異性教學以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立足點,始終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嚴格根據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設定。第二,教學內容具有多樣化特征。由于每個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不一樣,為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個體情況,選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
二 高中歷史差異性教學策略的實施
差異性教學有別于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它強調以學生個體為施教基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差異性教學活動呢?
1.差異性教學目標的設置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比如,對基礎一般或較差的學生,以對所學知識有基本的認識與理解為目標;對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以鞏固新舊知識為目標;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以發展其學習思維為目標。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節內容時,其中的百家爭鳴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且各個時期都有相應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也略有差異。為此,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首先應立足課本知識的難易程度及教學要求;其次,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再次,將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結合,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要求他們能夠了解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概念、發生背景、地點、主要人物等知識點;學習能力在中等水平的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外,還應對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有較好的了解;學習能力較強者,除了能熟記以上知識外,還應掌握文中提及的思想家的重要成就、相互之間的聯系等知識,并思考儒家思想得到良好發展的原因。
2.差異性教學活動的設計
每個人在看待與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都不同,故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保證活動的多樣化,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重視學生的興趣差異,有利于凸顯學生的個性差異,而教師通過設計具有差異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差異的良好機會。通過發揮學生的優勢與特點,能更好地開展有差異性的教學活動。
比如,在學習國共的十年對峙一節內容時,男女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興趣。該節是屬于戰爭類型的內容,男生的興趣會更濃厚,且理解也相對容易;女生大多不愛戰爭類型的題材,可能會表現出興趣不濃、厭學等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到性別差異,可通過播放短視頻、制作PPT等方式吸引學生,從而使其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又如,在學習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一節內容時,此節內容屬于文史類,且屬于歐洲文化,許多女生會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如果單純地講授課文中的知識點,部分同學可能很難投入其中。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結合教材及教學目標,事先準備一些影片資料,如關于歐洲早期宗教、文藝復興時期生活、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視頻,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吸引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差異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式多種多樣,要求教師能夠靈活運用,以達到教學目標。
3.采用彈性分組教學法
學生具有各自的特點,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及對事物的興趣點存在差異。同時,每一節課在45分鐘左右,在有限的時間內,若采用傳統的依次講解分析方法、答題技巧與記憶方法等教學方式,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則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如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特征對其進行分組,然后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則有利于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學習需求,將學生進行動態分組,這樣的分組教學方法稱為彈性分組教學法。彈性分組屬于一種動態分組,它會結合學生的實際做出相應調整,最大限度地保證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獲得充分的尊重。
比如,在學習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起探討該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變化、取得的重要成就及發展趨勢等問題。由于年代跨越時間長,該時期包含多個朝代,包括漢、三國時期、隋、唐、宋、元等朝代,每個朝代也有各自的政治制度,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甲同學對漢朝時期的政治制度較了解,但對隋唐時期制度的了解較欠缺;乙同學對隋唐時期的歷史較了解,但缺乏對漢、元朝代歷史的了解,丙、丁同學所掌握的知識點側重點也都不相同。各具差異性的組員共同討論,發表的見解自然不一樣,從而有利于學生自身優勢的發揮,也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4.課后作業的多樣化設計
課后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外,課后作業的設計也應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體現出多樣化特征。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整體水平有所了解,然后在設計作業時難度應有所不同,體現出層次性:第一,基礎性作業,主要是課后練習,適用于趕學習進度的學生;第二,在基礎性作業的前提下增加一定難度,適用于大多數學生;第三,開放性拓展題目,適用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
比如,在學習羅斯福新政一節內容時,可設計幾道題目讓學生課后去思考與完成。(1)羅斯福新政的實施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2)羅斯福新政與以往的政策有何相似與不同之處;(3)羅斯福新政對世界經濟發展有無影響;(4)羅斯福新政與我國歷代經濟及政治政策有無相似之處。設計的問題難度逐漸增加,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作答時也會結合自身情況去選擇題目,但任何一道題目都能讓學生對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進行課后鞏固,實現了相應的教學目標。除了設計問題式的題目外,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布置一些趣味性或實踐性較強的題目,如編排歷史小劇、搜集歷史人物的事跡、演唱與歷史有關的歌曲等,都可以成為課后作業。
5.采用差異性評價方式
新課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應綜合多個方面,不能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應盡量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保證對學生評價的合理性、科學性。比如,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差者,應多給予鼓勵,幫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促進其進步;對于學習能力居中者,可給予相應的激勵,激發其學習動力;對于學習能力較強者,可進行適當的鞭策,使其保持謙虛奮進的狀態。
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1)課堂練習。老師講解完相關的知識點后,在課堂上布置一些耗時較少的作業,學生完成后由教師進行分析與點評。(2)試卷測評。每完成一個章節內容的課程學習,由教師結合學生情況設計試卷,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試,以此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3)問卷調查。教師設計一定的實踐題目,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完成,以考查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思維方式等。評價的方式不限于這幾種,教師還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發現與創新。
參考文獻
[1]農明琨.新課程下高中歷史差異性教學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7):134
[2]郭雙劍.高中歷史差異性教學策略研究[J].江西教育,2014(21):73
[3]寇軍.淺談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差異性教學[J].中外企業文化(下旬),2014(9):293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