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地資源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課程資源,有選擇地讓符合教學需求的當地資源引入高中政治哲學課堂,可以增加親切感,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從當地資源的價值及如何發掘等角度探索當地資源在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當地資源 高中政治哲學 發掘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087-02
在高二生活與哲學的課程學習中,很多學生都認為此門科目抽象枯燥、晦澀難懂。為何會產生這種感覺,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老師在課堂上的舉例更多是從教材出發,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而當地資源具有最淳樸、最實際、最鮮活的特點,如果可以發掘一些當地資源引入哲學課堂,將會打破教學內容的封閉性,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從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引入當地資源對哲學教學的意義
1.較強的生活性,學生容易理解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生活是一本沒有字的書,學生最為熟悉的社會環境,就是自己的家鄉,當地資源是豐富的、開放的、生動的、真實的,能夠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帶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書本上所說的哲理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因此,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當地資源,是提高哲學課堂教學生活性的迫切要求。
2.高度的直觀性,轉變學習方式
大多數學生對哲學這一模塊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被動接受、死記硬背上,對哲學產生一種“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錯誤觀點。而能夠引入哲學課堂的當地資源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學生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中獲取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提倡學生在生活中勤于思考、有效探究、有所發現,這樣既不占用學生的時間,又可以通過共享資源的方式來培養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轉變學習方式。
3.生動的現實性,培養學生品質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哲學教學的重要任務。而熱愛祖國的情感是從熱愛家鄉的情感中萌發升華的,熱愛家鄉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鄉,這就需要教師細心發掘和創新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責任感、自豪感,進而上升到愛鄉、愛國,這是書本中概念化的案例資源無法做到的。因此,來自學生的生活,學生最親切、感染力最強的當地資源,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的重要課程資源。
二 發掘當地資源,服務哲學教學
在高二哲學教學實際中,筆者試著在課堂上融入當地資源案例,從縣情、鄉情、村情、校情出發,挖掘典型的符合需求的教學資源。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要選擇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材料,二是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材料,三是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四是要選擇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我們要努力讓當地資源素材在哲學課堂中發揮最大效益,反對舍近求遠,反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1.關注學生生活,發現身邊故事
課堂上最基礎的教學資源是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掘當地資源首先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在自己最熟悉的情境中學習,不斷發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所以,我們應當主動地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充分利用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事件,不知不覺地把學生的經驗有機地融入哲學教學中,使學生感知生活、體會哲理,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在講矛盾的基本屬性時,了解到高二年級正在舉行籃球聯賽,筆者就以其中一場精彩的半決賽為切入點,跟學生講到一場比賽就是一個矛盾,比賽的雙方就是矛盾的雙方,雙方互不相讓,都想贏了對方,打得很是激烈,這就是矛盾斗爭性的具體表現。在講矛盾同一性時引導學生思考:比賽少了一方能不能進行下去,解釋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用比賽雙方的攻防轉換來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場比賽有攻有守,你攻得精彩,我守得漂亮,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比賽達到高潮。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
所以,把學生生活中的小事設置成課程資源應用到課堂上,可以增添親和力,吸引學生參與,增強教學互動,觸動學生體悟身邊小事的哲學意義,形成生動而富有磁性的課堂。
2.吃透當地文化,追溯歷史往事
缺乏有感染力的課程資源是導致某些哲學課堂教學沒有底蘊的原因之一。而取材于當地文化中富有感染力的歷史往事可以增加哲學課堂的文化底蘊,散發人文氣息,彰顯正確導向,其效果遠勝于教師空洞的理論說教。
例如,在講價值與價值觀這一主題時,了解到學生在我校的校本課程中已經接觸到本地歷史文化名人——陳第,于是筆者就以此為契機,讓學生自己派代表講述和討論陳第一生的奮斗歷程。這樣,學生對該持有什么樣的人生觀以及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就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體悟。
由此可見,在生活與哲學課堂中選取資源時,挖掘當地富有感染力的歷史往事能夠使課堂變得更有張力與生機,更有說服力和感召力,繼而有助于生成一個能夠滋養學生心靈的哲學課堂。
3.立足縣情鄉情,討論本地大事
家鄉變化發展的大事是發生在學生周圍的當地課程資源,是最原始、最直接的哲學課教學素材,學生最能夠感同身受。在哲學課堂中,如果經常引述一些當地發展過程中的“大事件”,不但能夠改變哲學教學枯燥無味、缺乏存在感的狀況,還能體現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講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內容時,適逢我縣加快發展步伐,提出建設“三城三基地”的時機。于是筆者就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材料,思考縣委、縣政府根據什么提出這一目標。學生經過調查、討論,了解到縣委、縣政府是根據我縣各鄉鎮實際情況,描繪出要立足海洋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溫泉、人文、區位、生態等優勢,在本縣構建“三城三基地”發展新格局,努力建設現代海洋經濟強縣的宏偉藍圖。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悟到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此外,學生在收集有關材料的過程中目睹了當地社會的發展變化,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還能進一步加深對黨和國家現階段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一舉兩得。
4.根據地方特色,取材典型事例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鮮明的事物,如果在哲學課堂上鏈接本地生活中有影響力的典型事物,再引導學生運用教材理論分析它的來龍去脈,這是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能解決學生只會背哲學原理不會應用之困的重要舉措。
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授課中,筆者了解到本縣仁山村有一拉線獅絕活乃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曾在上海世博會福建館進行過為期7天的展示表演,受到廣泛好評。于是就以此為例,讓學生先觀看視頻,再討論本地拉線獅與其他地方舞獅的異同,進而推導出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像這樣富有特色的當地課程資源不少,教師應用得好就能增加學生的社會見識,使學生融入本地生活,開闊社會視野,從而有利于形成一個靈動的哲學課堂。
總之,生活與哲學是高中政治中理論性最強的模塊,通過多渠道收集并合理運用當地資源,可以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激發學生興趣。然而,當地資源不會自己跑進課堂,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發掘、去篩選、去應用,尤其是要通過教師主導的活動來實現開發和利用。這樣才能打破哲學原理與生活之間的壁壘,讓課堂教學與當地生活對接,帶著學生回歸到最原味的社會生活中,使哲學課堂更加生機盎然,真真正正充滿“生活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教學相長: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基礎知識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永強.《生活與哲學》教學的“生活味”“哲學味”[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4(5)
[3]張珩.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發和利用社區文化資源探析[J].文教資料,2013(25)
[4]李嬌、孟慶亮、房鳴一.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植入“鄉土資源”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3(1)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