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得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教育領域,為使孩子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出人頭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念逐漸得到大眾的肯定。然而,伴隨著由此引發的種種教育現象,質疑聲也開始響起。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一觀念的分析,透視當下有關教育現象,借此引發公眾對學前教育理念的思考。
【關鍵詞】“起跑線” 學前教育 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118-02
在競爭激烈之下,當今社會不僅僅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自然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而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響起以來,它不僅僅成為眾多幼教機構公開宣傳的標語,而且,不少家長也紛紛將目光投向教育的“黃金時期”——學前教育階段。他們開始選擇在3~6歲這個看似不那么懵懂但又并不太晚的時間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希望他們能比同輩孩子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然而,當這股風潮伴隨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口號愈演愈烈時,一種質疑聲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王定華在2011年的講話中曾表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忽悠’”。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2010年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說:“這個口號極大地制約和影響著萬千家長。”在他看來,這個口號是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的錯誤口號。由此,對該口號的一系列批判爭論又似乎開始撼動這個昔日大眾推崇萬分的教育口號的地位。人們不禁開始思考:當學前教育與“起跑線”相聯系,該如何看待此命題的真偽?它所透露出來的當下學前教育的理念,又是否與學前教育的初衷相違?
一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辨析
1.“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之真
在我國的學制體系中,學前教育主要是對3~6歲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目前,多項研究已經證實了學前教育的獨特功能和巨大的效益。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在《有吸收力的心靈》中提出3~6歲是兒童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而且,兒童在此階段仍存在著語言發展的爆發性現象。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良好的學前教育不僅僅能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也同樣為兒童接下來的教育打好基礎,可以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由此看來,兩者的聯系,本意是為了讓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能享受應有的教育資源,為今后的發展做好鋪墊。
2.“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之偽
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曾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意識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同樣真實地反映著當前社會經濟對教育產生的巨大影響。雖然它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眾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但是,它與旨在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學前教育之間并不能對等,它更多地傾向于對知識技能的灌輸。一個明顯的表現就在于眾多培訓機構和補習班以此為口號大做文章,家長片面地重視兒童知識技能而不是行為習慣和性格的培養。事實上,這種通過異化教育觀念借此獲取經濟效益的行為仍舊存在于市場經濟體制之下,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是教育產業化下一個小小的成果。當市場運作成為異化教育觀念的推手,想要學前教育發揮它正常的功能,也就需要公眾重新審視新形勢下部分學前教育的理念。
3.學前教育——“起跑線”之爭
事實上,對“起跑線”進行的精準定位,才是有利于學前教育發展的明智之舉。誠然,重視學前教育,給兒童的成長創設一個特殊的環境,更有利于激發其潛能和創造力。但是,當前起跑線的終點是分數,學前教育的重點內容并不包括情感、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這一起跑線在某種意義上便形同虛設。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學前教育作為教育的初始階段,不可否認它負擔著重要的責任,但是,將其視為“起跑線”,這種行為本身就暴露出當下學前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把學習和教育看作一場比賽,以知識技能和成績作為衡量比賽輸贏的標準,這在本質上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二 對當下學前教育理念存在問題的思考
1.學前教育——目標功利化之過
當越來越多的雙語幼兒園、補習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人們不禁生出了這樣的疑問:“這些應時而生的教育機構是否真的助推了兒童的成長?”然而,當否定的答案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時,因不少家長和教師有著期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的心理,一番較量之后,以設立各種不切實際的、超出孩子能力水平的目標來吸引眼球的幼教機構仍然占了上風。必須承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并不是導致這一結果的唯一因素,升學的壓力、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目標功利化的現象。但是,若教育的目標偏離了初始的航向時,又怎能期盼其獲得預想的效益呢?
2.學前教育——對成才規律的錯誤認知
自20世紀初,法國教育學家保羅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以來,“一次性”的學習已經逐步被時代否定,“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也漸漸為大眾所接受。學習是一個長期深入的過程,并不是看似占有先機就一定能保持優勢到最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較之“終身學習”的思想,則更像是“快餐式”的學習——強調速度而不重視過程。“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在教育領域同樣適用,百米沖刺的速度并不適宜一場和生命長度等同的長跑。一味地強調“起跑線”,更有可能使得孩子在早期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最終只能和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一樣,有著“神童”之名號,最終卻只能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3.學前教育——兒童主體的邊緣化
教育活動從來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學生作為教育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在教育過程中占據著主體作用。在學前教育中,兒童作為接受教育的特定群體,因為年齡的限制和認知水平的發展,常常成為被動接受教育的一方。在眾多幼教老師看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師生之間更像是一種單純的給予和接受。這種把學生看作“裝知識的容器和口袋”的思想在中學階段仍舊盛行,更不用提發展較晚的學前教育階段。由當下社會提出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而引發的種種表現來看,它在某種程度上,將作為教育主體的兒童邊緣化,想要真正做到將兒童的需求納入學前教育的重要考慮范圍內,仍舊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 當下學前教育理念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加強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監督和管理
從世界范圍來看,不論是美國、印度的做好入學準備,扶助弱勢群體,還是英國的關注兒童發展,促進婦女就業,他們在幫助兒童做好學業銜接的同時,也力圖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從根源上減少促使學前教育目標功利化的因子。畢竟,教育作為大多數國家視為公益性或準公益性的事業,學前教育的目標都應該以順應、幫助兒童發展為主。目光轉向國內,我國政府同樣也應做到關注學前教育領域的種種現狀,提高對學前教育價值和意義的認識。落實職責,有效的監管市場,為廣大兒童提供基本均等的教育機會,為促進整個社會和諧、持續的發展打下基礎。
2.加強教育人才培養,開展素質提升建設
一方面,學前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一個主體,首先要樹立科學正確的幼教觀念,掌握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到關注兒童成長需要,關注兒童的個性能力培養,利用多種途徑和手段促使兒童的全面發展。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觀念和思想,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國家和政府也應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建立和完善學前教育師資培訓機制,將教師培訓納入常態化。同時,學校積極安排定期的教學經驗交流會,也能使學前教育工作者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我,取得進步。
3.轉變教育理念,尊重兒童發展
如今,教育特別是學前教育受到了社會較高的關注,如俗語“笨鳥先飛”,又如馬卡連柯的“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五歲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百分之九十”,這些昭示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觀念,也愈發得到眾多家長老師的認同。而縱觀中外眾多教育名家的思想,以盧梭《愛彌兒》為代表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在這其中,越來越多諸如蒙臺梭利等的兒童教育家也堅持教育應該順應兒童自身的發展,順應自然賦予的規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在當今中國影響范圍仍然廣泛,影響程度仍然深重。但是,我們始終堅信,教育的“起跑線”并不能等同于人生的“起跑線”,贏在“起跑線”也不等于贏在“終點線”。理智地看待當下學前教育領域出現的現象和口號,一切以尊重兒童成長步調為準,才能使基礎教育的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參考文獻
[1]熊丙奇.走出一個時代的教育困惑[M].上海:百家出版社,2011
[2]〔意〕瑪利亞·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3]〔美〕莫里森.當今美國兒童早期教育(王全志、孟祥之等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中國學前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學前教育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劉曉東、盧樂珍等.學前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