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很多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安全防范意識較差且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導致校園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高校要強化安全制度建設,積極開展校園安全普法活動,開設心理咨詢及生命安全教育培訓課程,并加大安全防護設施建設的投入,以便全方位做好大學生安全防護及心理輔導工作,營造安全和諧的校園成長環境。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生命安全 平安校園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133-03
近年來,一些高校安全事故在整個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生命安全教育問題得到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校園安全不僅關系到學校的長遠發展,更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 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緊迫性
1.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較差
當今很多高校都采用校園開放辦學模式,這就給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大學生上當受騙等事件時有發生,主要原因還是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社會經驗不足,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導致對身邊潛在的危險缺乏預判以及辨別能力,例如有些大學生在尋找兼職的過程中被拐賣到外地或人身受到侵害。
2.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目前大部分大學生無法正視學業、就業、經濟方面的壓力及情感方面的困惑,心理健康問題頻發,最終引發校園傷害事故。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嚴重威脅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威脅到校園安全以及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推動平安校園建設,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勢在必行。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環境因素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不是孤立地生活于社會之外,而是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突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與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思潮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的心理也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大學生要對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做出判斷和選擇,難免感到茫然、疑慮、混亂。另一方面,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微信、微博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和交往手段。它們在給大學生帶來豐富信息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負面影響。網絡中虛擬世界的交往,降低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埋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隱患。
2.學校環境因素
長期以來,雖然國家多次提出要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但為了提高升學率,中小學的教育依然是應試教育為主。中小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鍛煉。到了大學階段,一方面,由于高校擴招,師生比例過大,許多課程采用大班授課,師生交往較少、關系疏遠,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指導不夠,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專職輔導員和心理咨詢教師嚴重不足,輔導咨詢工作的力度不夠,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難以得到及時的關注和引導,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3.家庭環境因素
來自不同家庭的大學生,因其家庭人際關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不同,他們的心理特征也各有差異。如果家庭人際關系和諧、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家庭成員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那么大學生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生態度;如果家庭人際關系緊張,大學生就會學會用說謊等方式來逃避父母的責罵。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專制嚴厲型,子女長期受到父母的責罵,就會產生叛逆、反抗等情緒;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溺愛型,子女長期受到父母的寵愛,就不懂得關心他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4.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與所處的人生特殊時期有很大關系。大學生一方面在生理上日趨成熟,另一方面在對心理和生命的認識上還不十分成熟。隨著大學生活的不斷豐富,視野不斷擴大,他們的心理活動也十分活躍。但是,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淺,對社會的認知水平不高,人格發展不完善,缺乏對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情緒容易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問題,所以大學階段也被心理學家稱為“斷乳期”,是大學生人生發展過程中的“多事之秋”。
三 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的思想認識存在偏差
部分高校的黨政領導對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把這項工作擺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和生命教育的規模和力度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2.對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認識不足
部分高校對新形勢下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任務、特點和規律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
3.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的體制不順
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較普遍地存在機構不健全、編制不落實、分工不明確、管理不到位等問題。雖然許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門機構,但隸屬關系不明確,工作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4.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的人才隊伍薄弱
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由于缺乏統一規定和明確要求,加上有的學校政策不落實、制度不健全,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人才數量偏少、水平參差不齊、隊伍不穩定等問題。有些學校的教師反映,由于在學校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確,不能很好地尋求事業發展,盡管工作很辛苦,但缺少應有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四 建設平安校園的有效措施
1.強化校園安全制度建設
高校要強化校園安全制度建設,需要建立涉及校園管理、公共設施管理、交通管理、消防安全及食品安全管理、實驗室及危險品安全管理、學生公寓管理等系統化的安全管理制度,規范校園安全管理程序。同時要明確教學、后勤以及學生管理等部門的職責權限,重視輔導員隊伍、宿管隊伍以及物業管理隊伍建設,全面做好校園安全管理和服務工作,為平安校園建設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開展校園安全普法宣傳活動
高校需要通過多種形式來宣傳平安校園建設,強化師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具體而言,可以組織高校師生參加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教育講座,通過播放交通安全以及消防安全警示教育影片強化師生的安全法律意識。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安全警示教育,并通過典型的案例解析揭露各種校園騙術,增強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避免大學生因上當受騙而陷入生命安全危機。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并掌握國家有關生命安全的法律知識以及常見的安全急救措施,并鼓勵學生見義勇為,積極維護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3.開設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教育培訓課程
一方面,高校要積極開設心理咨詢課,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并積極關心大學生的在校生活,尤其是針對具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學校要爭取教師、同學以及家長的全力配合,制定完善的心理輔導措施,引導其克服心理障礙,樹立健康積極的心態,直面學習以及生活中的挫折,處理好人際關系,并珍愛生命。另一方面,高校要開設安全教育培訓課程,強化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并鼓勵其積極參與校園治安綜合管理,同時要普及安全防范知識,增強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并通過日常安全防護技能的培訓,提高學生整體的自我防范及自我保護能力。
4.加大校園安全防護設施建設的投入
校園安全防護設施建設是平安校園建設的物質基礎,例如高校圍墻防護、學生公寓底層防護窗以及安全防盜網的設置等都需要大量的經濟投入,學校道路中的標志以及減速裝置,學校教學樓、實驗樓及宿舍樓的消防器材配置等也需要投入大量經費。此外,還需要完善學校的安全監控系統,網絡監控體系的建設需要投入更多經費,才能切實為平安校園建設提供技術和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丁妮.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體系建設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4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