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的雙元制培養模式實行學習與工作相互結合、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符合高職類的模塊化教學的要求,符合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目標,滿足企業和市場的需求。本文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市場要求方面入手,以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為例,針對學習者的特點,討論了項目驅動在電子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關鍵詞】雙元制""任務驅動""電子類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23-02
一"什么是德國雙元制
雙元制是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所謂雙元,是指職業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指企業或跨企業培訓機構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學生在雙元制學習期間,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時間約占總學習時間的30%,而70%的時間是在企業或跨企業培訓機構里進行實踐操作學習。實踐學習和理論學習是穿插進行的,不同的人學習理論和培訓的時間是不相同的,并不是統一進行理論學習后再統一進行實踐培訓。而同一所學校學習理論的學生,不一定會在同一個企業或跨企業培訓機構中學習技能。因為學習技能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而小組里的學生可能都來自不同的職業院校。因此,學習理論時的同班同學有可能被分到多個企業或跨企業培訓機構中實習培訓,這就是學習上的雙元。
二"國內電子類課程教學的弊端
在電子類課程教學中,國內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于原理知識講解與分析,重點要求學生能掌握各種電子電路理論的知識。在實踐環節中,各校的情況不一樣,在設備的投入上也不一樣,實踐中與理論相匹配的練習電路較少,聯系也不緊密,有些甚至于沒有,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僅能記住電路中的一些知識,而對于靈活運用、熟練掌握知識卻一點也談不上。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學生,其學習基礎往往都比較差。這些學生都具有共同的認知特點,即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實踐學習強于理論學習,動手能力強于動腦能力。針對學習者的特點,我們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適用于現今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會直接導致學生無法明確學習目標、逐漸失去自信心。只有在專業學科的教學上放棄傳統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各自獨立進行的方法,實施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實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教學目標。
三"任務驅動在職業教育中的必要性
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景和感悟問題的情景,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
任務驅動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行為引導下,通過多種不定型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主動地使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的教學是一種先進的職業教學方法。它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本著將學習者培養成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為目標,在學習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學習者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并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是在教學中提出具體的任務,并以此任務為導向,在指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其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學生在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是將教學內容中的理論知識和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下的學習活動和企業的職業崗位環境下的職業能力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定位行動能力為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直接體驗技能和知識生成的過程,這改變了以往教師作為知識的占有者和學生的評判者的角色,真正地使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導。
任務驅動的教學是培養適應市場需求人才的全新教育方法,其根本方法是通過在教育課堂中導入任務,培養學生具備適應市場需求的各種職業能力,這改變了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的教學方法,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的教學形式。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先進教育觀念的體現、先進教育體系的體現,對提高教學效果、形成新型師生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任務驅動學習活動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能力素質,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創新。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充分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效果。其實質在于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與有意義的活動或學習的有機結合,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四"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電子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我們的教學法只有適應學習者接受知識的特點,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學活動的作用。通過對學生的了解與分析,發現現在的學生在學校學習電子類課程的過程中,要求他們不僅能學到新的知識,還要具備能將學到的電路相關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并記住繁雜的電路理論知識,而在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的效果就很差了。因此,我們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中以知識為本、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而形成以能力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習者在共同完成某個電路設計或制造任務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相結合,以理論知識指導實際操作,用實際操作檢驗理論知識,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既牢固地記住了理論知識又熟練地掌握了實操技術。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地滿足學生對學校教育的需要,也才是學生真正地學習愿望。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培養的學生真正是適應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滿足了學習者的學習需要。
在電子類課程教學中,應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
1.任務(實訓)預習要求
教師根據企業需求選擇任務、布置任務后,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每個小組要求閱讀任務計劃,了解任務目的、任務內容、實訓原理和注意事項等,并按要求作好預習報告,上實訓課時應攜帶預習報告,交教師審閱,預習報告包括以下內容:(1)與任務內容有關的理論分析。(2)任務的執行步驟和測試方法。(3)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用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2.任務(實訓)報告要求
任務(實訓)報告應簡單明了、語言通順、圖表數據齊全規范。實訓報告的重點是設計一個綜合電子線路,整理驗收,完成電子實訓階段的總結報告。
掌握模擬仿真電子線路的基本測試原理及基本測量方法,正確分析實訓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并具有檢測、調整、分析和排除簡單電路故障的能力,學會正確記錄和處理實訓數據、分析和綜合實訓結果;同時寫出自己對任務完成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及建議,任務(實訓)報告應在任務完成后一周內交由教師批閱。
五"結論
總體而言,任務驅動的教學是適應市場需求的教學改革,是將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完成的教學效果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完成。任務驅動的教學活動,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將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適應學習者的認知模式,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習者通過學校學習達到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能力,真正實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職業教育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源、張磊.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應用與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0)
[2]郭紹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7)
[3]張季良.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使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3B)
[4]袁利永、屠雄剛、瞿有甜.任務驅動教學在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實踐[J].計算機時代,2005(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