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的考試模式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在公差與配合課程的建設中,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要求,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通過合理地設計試題,充分地發揮考試的督導功能和教育教學功能,極大地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公差與配合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學生進一步掌握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公差與配合""考試模式""試題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25-02
高職高專教育的目標是面向生產一線來培養既懂理論又具備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但長期以來,以期末總結性考試和閉卷筆試為主的考試方式,嚴重背離了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產生了各種弊端,制約了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考試模式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最佳方式,考試模式改革在教學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公差與配合課程為例,通過考試模式改革,促進公差與配合課程的建設,對機械類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公差與配合課程傳統考試模式存在的問題
公差與配合是機械類專業主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包含了公差與測量兩大方面的內容,把計量學和標準化兩個領域的相關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與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質量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等許多領域密切相關,是與制造業發展緊密聯系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該課程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具有概念多、術語多、標準多、符號多、實踐性強、內容抽象單調等特點。主要的教學任務是:掌握極限與配合方面的相關計算及代號的標注和識讀;掌握形位公差的代號識讀及其正確標注;掌握表面粗糙度的符號識讀及標注;能熟練地查詢國家標準中與公差與配合相關的各種表格,具備選用公差配合的能力,正確使用量具,并對工件進行技術測量。
傳統的公差與配合課程評價模式多采用閉卷考試方式,考核內容多為公差與配合相關的各種概念、計算及代號的含義等。例如某問答題:什么叫基孔制?在什么情況下選擇基孔制?要完成諸如此類問答題的解答,學生只需在考試前將基孔制的概念及應用背下來,就可以完成題目的解答,從而獲得較高的分數。這種考試形式較為單一,重記憶、輕實踐,無法體現出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因為學生可以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完成考試,所以平時學習時不求甚解,只需到考試前突擊即可,因而極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筆者根據公差與配合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構建了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為原則的考試模式。
二"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模式改革原則
1.與職業崗位要求對接的原則
考試的目的是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的情況,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檢驗。通過考試,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與應用的程度,從而對教學工作進行修正;通過考試,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專業能力達到了何種水平,有利于找出自己薄弱的環節,從而進一步學習以提高專業能力。因此,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模式必須與機械專業典型的職業崗位相對接,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目標作為本課程考核的標準,使教師與學生均能通過考試對自己的職業能力水平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摒棄純概念題的原則
公差與配合課程的特點有“四多”,即概念多、術語多、標準多、符號多。這些概念、術語、標準及符號在實踐中應用較多,因此,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的方式應以實踐性考核為主,即考試的內容均與實踐應用相聯系,不考純粹的概念題與記憶題。
3.考核內容貼近生產實踐的原則
為了進一步與職業崗位對接,在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內容的設計上,應采取考核內容貼近生產實踐的原則,即以真實的企業生產案例作為考試的素材,經過合理的設計,使考試不僅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更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
三"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模式的設計
1.考試內容的設計
機械類專業各職業崗位均要求熟練掌握公差與配合的知識。機械設計人員通過查閱公差與配合的相關標準實現設計意圖,機械加工工藝編制人員通過識讀機械圖樣合理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藝,機械加工人員則通過計算零件的極限尺寸來保證零件加工及裝配的精度。因此,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的內容以“會讀、會查、會算”為主。“會讀”是指學生要能正確識讀零件圖與裝配圖上的尺寸公差與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術要求;“會查”是指學生在讀懂機械圖樣的基礎上,能熟練查詢標準公差數值表、孔和軸的基本偏差數值表、孔和軸的極限偏差數值表、配合的相關圖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未注公差數值表、螺紋公差數值表等各種表格;“會算”則要求學生能根據查詢結果,熟練完成尺寸公差與配合、尺寸鏈等相關計算。
2.考試形式的設計
公差與配合課程的評價模式采用平時考核與學期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增加實踐操作的考核。其中平時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20%,考核的內容應為每一單元課程的核心內容及技能要求等;學期期末考核占課程總成績的40%,采用開卷的考試方式,考核的內容設計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考核占總成績的40%,考核的內容包括零部件的公差與配合設計及其測量方法,以操作過程與測量結果作為評價標準。
3.考試試題的設計
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試題的題型包括常規試題、改錯題及綜合應用試題等。
常規試題由填空題、選擇題及判斷題等組成,主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及應用。試題設計的要求是將課程中的基礎知識用識圖、查表、計算等方式表現出來,試題的答案并不能從教材中直接獲得,學生必須要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正確應用才能完成試題的解答。例如,在考核“配合類型”知識點時,可以設計填空題為:孔、軸配合時,如果ES=ei,那么此配合是("")配合;如果ES=es,那么這種配合是("")配合;如果EI=es,則此配合是("")配合。學生必須要正確理解間隙、過渡及過盈三種配合中孔與軸公差帶的位置關系,這樣才能順利完成試題的解答。
學生在學習公差與配合課程過程中,極易出現諸如計算時小數點錯誤與符號錯誤,查表時查錯表格或看錯結果,以及符號識讀錯誤與標注錯誤等問題。因此,可以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為素材設計改錯題。經合理設計,將學生學習中最易理解錯誤的知識涵蓋在題目中,從而提高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及工作習慣。
綜合應用題主要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設計的要求是將課程中的知識進行綜合,使用生產實際中的案例作為考試題,著重檢查學生是否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到生產實際中去。
四"公差與配合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效果
首先,采用開卷考試形式,徹底改變了“學生上課記筆記、教師考前劃重點、學生考后就忘記”的現象。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客觀地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實力。其次,試卷題型的改革使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成為公差與配合課程教學最主要的目標。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不再記憶大量非常容易忘記的概念,而是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正確應用課程的知識分析與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上來,這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再次,平時考核、期末考核與實踐操作考核的有機結合很好地實現了對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更能全面地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生產中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實際動手能力。
五"結束語
基于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公差與配合考試模式的改革,不僅改變了當前考試形式單一,重記憶、輕實踐的弊端,更進一步促進了公差與配合課程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的改革,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改革的探討[J].企業導報,2014(3)
[2]王夕月.高職院校考試模式淺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3(35)
[3]范冰.淺談高職院校考試方法的實踐與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