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育的一個主題,初中歷史課教學應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有效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愛國主義""初中歷史""中華民族""熱愛祖國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65-02
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育的永恒主題,源遠流長、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利用歷史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尤其是歷史教師更應該自覺地把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歷史知識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引導他們懷愛國之心,樹報國之志。本文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達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一"學習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縱覽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最早進入統一封建社會,比歐洲早700年。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群星璀燦、成就輝煌。無數博大精深的傳統文明和領先世界的重大發明,推動著世界文化的發展和科技革命。在眾多的發明中最負聲望的當推“四大發明”,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稱作為“預兆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此外,有轟動世界的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有堪稱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有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諸如此類,豐富多彩、不勝枚舉。
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中華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曾為人類的進步做出過偉大的貢獻,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繼承和發揚我們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創造出更高、更美、更和諧的社會主義新文明,為人類作出新貢獻。
二"學習中國近代屈辱史和抗爭史,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中國近代史,對中國人來說是一部不應該忘卻的苦難史和屈辱史。1840年英國侵略軍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隨后西方列強在中國制造一次次的侵略戰爭,一條條的不平等條約,讓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無數愛國人士挺身而出,進行了前仆后繼、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反抗斗爭。中國共產黨人更是進行了長達28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使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勝利,也是他們的不懈探索,才使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這條正確道路。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民族危難之際,表現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責任感,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其浩然正氣垂范后世、彪炳千秋。
通過近代屈辱史和抗爭史的學習,同學們深深懂得了“落后就會挨打”“挨打應當思變”“思變才能崛起”“崛起方能御辱”等道理,從而激發自強不息、勇于探索的求實精神,奮發圖強、艱苦奮斗、自覺地把振興中華的神圣責任擔當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三"學習對外開放,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500多年前,明王朝實施禁海政策,從此開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歷史。幾百年的閉關鎖國,讓昔日富裕的中國江河日下,最終變得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獨立自主,深刻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當今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任何國家都難以在封閉的狀態下得到發展。我們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國之路。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了全面對外開放的政策。這次對外開放是全方位、深層次的,30多年來,使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走向小康、加入世貿組織、成功舉辦奧運會,等等。昔日的輝煌正在一步步重現,改革開放的成果再一次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黨,是充滿活力的政黨。
通過對外開放的歷史知識學習,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到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加激發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培養了學生對祖國的使命感,立志積極融入世界大潮。
四"采取具體的教學手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1.介紹歷史背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的課文通俗易懂,有的課文內容則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這時,教師應通過介紹歷史背景,幫助學生在加深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領略《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中愛國主義的內涵,教師在講述該歷史背景時,介紹漢武帝的大一統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要讓學生見賢思齊,深刻體會并學習張騫的忠貞愛國、不辱使命、堅持不懈的精神。教師應該時刻把“給青少年播下愛國主義種子”作為己任,并作統籌安排,通盤考慮。學習歷史不僅讓學生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還要結合現實社會和時政熱點,如告訴學生絲綢之路在2013年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借助名言警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杰出歷史人物留下了大量名言警句,也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題材。一兩句名言警句,對學生心靈,對他們的愛國情感,會起到很好的啟迪作用,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如: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霍去病的“匈奴不滅,何以為家”;李大釗在絞刑架下“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共產主義……”的最后一次演說;林祥謙在軍閥的淫威下,被連砍數刀仍高呼“頭可斷,工不可開”的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等等,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都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好教材。教學時,教師如能善于借助這些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其效果是自不待言的。
3.品析人物,突出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中,歷史人物的介紹占相當大的篇幅。教學時,可根據人物不同的特點,有側重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中英鴉片戰爭一課,在講述虎門、定海、吳淞等戰役時,讓學生看課本上的有關插圖,以突出林則徐、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官兵的形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可用對比方法,從中揭露琦善、奕山等投降派貪生怕死、妥協投降的可恥行徑,歌頌關天培等愛國官兵英勇抗敵、以身殉國的英雄行為,加深學生的愛憎感情。通過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的展示,可結合今天的毒品問題,進行一次德育教學,讓學生明白是非曲直,遠離毒品。
4.創設情境,激發愛國情感
課堂上,通過圖片、圖表、實物或多媒體等教育手段,加上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創設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相適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例如教學九一八事變一課時,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渲染課堂氣氛,結合圖片,學習教材史實,以生動而富有情感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受到愛國思想的熏陶。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配合教學組織學生觀看《三大戰役》等電影,從直觀上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5.透過歷史事件,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中,也有許多歷史事件,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題材。如“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前者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后者是“五四運動”以來又一次由愛國學生首先行動起來的影響全國全民的愛國運動。教師可就這兩起運動事件,啟發學生向“五四”時期和“一二·九”時期的愛國學生學習,關心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和前途,激勵學生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以及憂國憂民的光榮傳統,從中收到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6.充分利用鄉土教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加里寧曾說:“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故鄉是學生成長的地方,學生對本鄉本土的歷史人物、事跡、文物遺址多少有些了解。講授歷史時聯系他們從小耳聞目睹的鄉土教材,如介紹大理周保中的抗日事跡,建議學生去參觀周保中故居,這樣將使學生備感親切,產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光榮感,從而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此外,還可舉辦歷史專題講座,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等。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未來的責任感。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師不可推御的責任,每一位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中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結合時代特征和中學生心理特點,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國家的強大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