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的人文性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習人類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要盡力引導學生挖掘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美,讓人文性的建構成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工作。轉變教學觀念、豐富語文內涵、優化教學方式、多維度作業設計和完善評價制度為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建構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人文性""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71-0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任何語言教學的基本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顯然,語文教學在使學生切實打好基礎掌握語文工具的同時,還承擔著傳承人類文化文明的重任,承載著厚重的人文精神。語文的人文性就是要學習人類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促進自身全面健康地發展。也就是說,語文學科仍然需要用一些“真、善、美”的內容來塑造學生的個性,健全他們的人格。因此,教師要盡力引導學生挖掘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美,讓人文性的建構成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工作,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語文學習與感悟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轉變教學觀念是人文性建構的重要前提
縱觀高中語文教學現狀,教師更多地把備課重點放在應對高考,追求使自己所授課的學生在高考中取得高的分數。我們常??吹接行┱Z文老師將一篇整體性極強的文章作細致分析、肢解文脈,然后讓學生完成種類繁多的應試卷和模擬卷,要求學生照搬答案死記答案。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創造力和藝術力被扼殺,語文的學習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技能技巧的訓練,那么,學生必然缺乏欣賞一篇篇古今中外的優美文章的感受力。語文的學習失去了美感,語文教學自然也失去了生命力,學生就會對語文學科失去興趣。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對語文教學的完善有著重要指導意義,要求語文學科的學習更多應注重學生自身的感受和體悟??上驳氖牵F今高考的語文指揮棒也在悄悄發生變化,過去那種只注重標準化、唯一性的答案,已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教師如果還是固守一隅,不轉變自身保守的教學觀念,不能容忍有個性、有創造力、有想象力的學生,只會埋怨學生的不聽話,又怎能培養出有智慧、有情感、健康向上的學生?只有轉變觀念才能建構語文的人文性,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中感受語文學科的美及豐富的知識內涵,促進學生整體健康和諧地發展成長。
二"豐富語文內涵是人文性建構的重要載體
古今中外文學典籍,既有對時代變遷及各地地理人情風貌的詳盡描述,又有對不同時代閃光的人文思想的深刻挖掘。例如,《左傳·閔公二年》載的“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中的“軒”,在蘇軾詞中“小軒窗,正梳妝”的“軒”字是指小室的窗前,其實,“軒”原指一種供大夫以上階層乘坐的前頂較高而有幄幕的車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車子的形狀被引入建筑中,現代將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稱之為軒。短小而精悍的幾個古文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古建筑知識。再如,語文教材中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在發現于勒由富有轉為貧窮時的心理狀態和表情變換,形象生動地刻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金錢至上”的關系。這就需要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品味與挖掘,特別是體會作者所蘊含的諷刺口吻,來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人情的冷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材中汪曾祺的文章《胡同文化》,是一篇具有豐富人文底蘊的文章,不僅談及對都市文化的解讀,也論述對傳統文明的評價。他在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點,懷有深深的無奈的懷舊情結。與之類似的還有王安憶的《上海的弄堂》和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王安憶讓我們穿行于上海的無數個弄堂,感受著上海的歷史滄桑;賈平凹卻讓我們面對廢都古城墻,油然昂揚出一種中國文化魂魄的大氣和自豪。三篇文章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值得我們細細的體味。語文學科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文性的作用,引導學生挖掘出教材和讀本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情感比照上,鑒賞三篇不同風格文章的“美”。
三"優化教學方式是人文性建構的主要途徑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展示才華,更是引導學生培養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主要舞臺。教師要運用討論、辯論、表演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并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教材進行整合、優化處理,同時展開師生、生生之間多層面、多緯度的思想對話,讓師與生、生與生的人文性不斷地顯現、碰撞與交匯,從而充分體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
語文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認知能力,還要促進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發展與完善。同為古代說士形象:有委婉機智的觸龍、隱忍有遠見的文仲、善于諷諫的鄒忌、勇赴國難的燭之武等。在教學中,筆者不僅引導學生揣摩文中有關主題的語句、段落,還通過查找資料、討論、辯論等方式,探究文本中具有鮮明個性的古代說士,挖掘這些說士身上的閃光點,滲透對學生人文性的引導。筆者還將此類主題閱讀的觸角延伸到課外,要求學生閱讀《晏子故事兩則》,找出描寫晏子性格特點的語句,并用小組合作歸納概括。從“使楚”中,學生感受到了晏子的幽默機智。學習《荊軻刺秦王》,筆者則結合陳凱歌的同名電影,引導學生提煉出荊軻身上那種不畏強權、不怕犧牲的精神,學習他以追求維護國家的利益為人生的價值觀。然后,再聯系自身,看自己身邊有哪些像荊軻這樣的英雄人物并向他們學習,這樣的教學,不僅拉近了師生情感,還拉近了文本與讀者的情感。筆者深感這樣的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增加了愛國情操,同時這種人文性又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閱讀。
四"多維度作業設計是人文性建構的突出方面
新課標強調語文作業設計應突出人文色彩,既要關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鞏固,又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學生個性、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目前,有不少學生不重視語文作業,認為可有可無,覺得語文從小學一年級就學,現在沒啥好學的,作業更沒必要做,多做少做也不會影響高考語文的分數。有的老師則布置了大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而不是引導學生通過細細閱讀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這也偏離了語文學科教學人文性的目的。
語文教學除了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外,更重要的功能還在于通過中外優秀的文章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提升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及能讓其自由地表達,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指導學生反復多角度地閱讀文章,挖掘人性的多維面,引導學生完成《我眼中的孔子》這篇作業,通過多個角度來思考,挖掘孔子這個偉人身上的閃光點。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孔子的信息和文章,如有一個小組的學生提到《季氏將伐顓臾》里,孔子“金剛怒目”,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這就挖掘了人物性格的多層次,培養了學生發散性的思維。
五"完善評價制度是人文性建構的根本保證
長期以來,面對高考的壓力,許多語文教師教學中只教與高考有關的內容,而不是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豐富其精神世界?!斑^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的終結性教學評價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自然也就不能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功能。在高考分數這個終極目標下,學生一旦發揮不出自己的特長,找不著語文學習的滿足感,就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與樂趣;教師也就失去了教學的個性與激情,變成了只會死板照“綱”教學的機器。語文新課標強烈呼吁新的更適合學生發展、更能完美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評價機制。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完善評價體系,從而正確發揮評價功能,促進學生發展,幫助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開展“以學生自評為主,社會、教師、學生、小組、家長等共同參與的”的多元評價機制便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新理念,注重學生個體和教師的多元健康發展,為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建構提供可靠的保證。
語文學科呼喚感性的陽光。在教學中,把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地相結合,引導學生置身于優美的篇章中,領悟優秀作品的內涵,吸收中外文學作品的精華。構建人文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品位,從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提高人文素養、加深人文底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文娟.讓語文課堂閃耀人文性的光輝[J].考試周刊,2012(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