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馬頭琴的歷史發展軌跡和馬頭琴獨奏曲的創作發展狀況做了簡要的概述,結合齊·寶力高大師的獨奏曲《蘇和的小白馬》對樂曲的音樂特點及其中運用的馬頭琴特殊的演奏技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馬頭琴""《蘇和的小白馬》""齊·寶力高""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99-02
在大草原流傳范圍最廣、歷史最悠久、最能代表蒙古族的樂器就是馬頭琴。它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馬頭琴獨奏曲《蘇和的小白馬》是由我國著名的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大師創作的,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馬頭琴作品,《蘇和的小白馬》就是其中之一。
一"馬頭琴獨奏曲《蘇和的小白馬》的創作背景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科爾沁草原上有一個健壯的小伙子名字叫蘇和,他養的馬里面有一匹雪白的高頭大馬,每當小伙子唱歌的時候它都在一旁跟著嘶鳴,聲音非常悅耳,好像是給小伙子伴奏一樣。蘇和非常喜愛這匹通人性的白馬,他和白馬成了好朋友,蘇和走到哪里,白馬都會寸步不離地跟著他。
在一次賽馬會上,蘇和騎著這匹白馬獲得了冠軍,小伙子非常高興,可是這時忽然來了一群打手把白馬搶跑了,原來是這里的王爺也看上了這匹馬。
這匹白馬離開了小伙子,日夜思念它的主人,每當聽到蘇和唱歌召喚它時,它都跟著嘶鳴,終于有一天白馬掙脫了韁繩跑了出來。但半路上被追來的打手射出的毒箭射中,但它仍然堅持著,一直到了蘇和的蒙古包前才倒地而死。蘇和這個堅強的小伙子流淚了,他哭著,撫摸著他的馬,耳邊一直回響著白馬蒼涼的嘶鳴聲。為了讓白馬一直伴著他,于是他把白馬的腿做成一個琴桿,頭骨做了音箱,用馬的皮蒙在琴箱上,并用馬尾做成了弓子,并根據白馬生前的模樣,在琴頭上雕刻了一個同樣的馬頭,于是就產生了草原上第一個馬頭琴。馬頭琴的聲音傳達著牧民的心聲,一代又一代……
馬頭琴獨奏曲《蘇和的小白馬》就是由此故事而來,作者是著名的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大師。他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馬頭琴學會會長,蒙古國馬頭琴協會名譽主席和日本國際交流馬頭琴協會名譽主席。他演奏馬頭琴時音色圓潤飽滿,指法靈活嫻熟,運弓扎實流暢,具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其演奏風格熱情奔放,雄渾沉實,乃是內蒙古新一代馬頭琴學派的杰出代表。
齊·寶力高大師終生致力于馬頭琴的宣傳普及和推廣工作。2001年,他率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名馬頭琴手,在呼和浩特國際青少年馬頭琴藝術節上演奏大獲成功,并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他的弟子遍布在世界各地,不光有中國國內的年輕人,還有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和臺灣、香港地區的青年。他經常在世界各地參加演出,有一次,在日本的一次演出中,日本孩子問他有沒有描述關于蘇和與他的小白馬故事的曲子,齊·寶力高即興創作演奏了一曲,后來被錄制下來,改編后就是現在的《蘇和的小白馬》。
二"馬頭琴的發展軌道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樂器,是由純手工制作,馬頭琴的共鳴箱是正梯形的,琴桿上端雕刻著馬頭。這是馬頭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馬頭琴名稱的來歷。馬頭琴的琴弦很特別,它是用幾十根長馬尾合成的,兩端用絲弦結住,系在琴上。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特別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早期的馬頭琴是由馬頭琴樂手自制自用的,由于音量比較小,因此只適合于在蒙古包和室內演奏。齊·寶力高大師對馬頭琴進行改進,在尊重馬頭琴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將共鳴箱擴大,蒙皮由牛皮改為蟒皮,進而又改成梧桐木和白松板,基于這些改革,成功地擴展了音域,增強了音量,使馬頭琴的表現力變得格外豐富。另外,樂器制作者還研制出了中型馬頭琴和大型馬頭琴,這兩種馬頭琴的演奏方法相當于西洋拉弦樂器當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樣一來,馬頭琴家族就形成了一個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樂器組,充實了中國民族樂器。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改造和創制的新型馬頭琴在外表裝飾
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點,在琴身上繪有民族特征的圖案,風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從1986年最初成立“野馬”馬頭琴演奏團開始,馬頭琴的演奏方式也有了變革,從獨奏、伴奏,逐漸步入了二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合奏等各種演奏形成的軌道。開創了馬頭琴改革的新紀元。
三"馬頭琴獨奏曲《蘇和的小白馬》的演奏技巧及其分析
馬頭琴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傳統民族樂器。所謂民族樂器,是指伴隨一個民族形成發展進程而產生發展的;能夠以音樂藝術方式展示其民族個性氣質及其心靈世界的;為其民族普遍喜愛的民族樂器。馬頭琴就是蒙古族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樂器,2006年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和的小白馬》也是其中之一。
馬頭琴獨奏曲《蘇和的小白馬》的曲式結構是單三部曲式,是A—B—A的結構。
開頭是以8個小節的降B大調散板開始的。散板中一般經常用的弓法是全弓、分弓和連弓相結合,演奏者給人舒展的視覺和悠揚而不缺乏棱角的視聽效果,充分體現了草原音樂的寬廣及草原人民的豪放的特點。
從第9小節開始轉調為降E大調,由自由的散板轉為2/4拍的快板。第9、10小節反復一次,這兩小節撥奏和跳弓并用,演奏強弱分明、突出強拍,節奏輕快、簡潔。撥奏時沒有規定用哪個手指撥弦,通常演奏者都是按照個人習慣來演奏,有的習慣用一指(食指)撥內弦,二指(中指)撥外弦,有的則相反,還有用其他方法的,均可。此處難度主要在于左手撥弦的力度控制,右手跳弓的力度和雙手的配合。
從第11小節開始就進入了雙音、泛音演奏階段,從這里開始用雙音、泛音演奏技巧直至19小節。泛音演奏時是用左手的一指(食指)二指(中指)的第一關節指甲根部,從弦左側頂弦演奏。無名指和小指(即三、四指)是用指尖部位從弦左側觸弦演奏的。小指經常用來奏出滑音、裝飾音和做出大小三度或四度打音。演奏時,主要用單實音演奏,音質結實飽滿而又純凈優美。但正是由于這種一二指用指甲根部從弦左側頂弦演奏,無名指和小指用指尖部位從弦左側觸弦演奏,使雙音演奏的難度大大的提高,使其成為馬頭琴演奏中的難點。主要的難點在于音準和速度,由于馬頭琴的琴弦是由一蔟弦組成的,所以左手的這種演奏力度過大音就難以保證,力度過小又會出現各種雜音,雖然馬頭琴曲目眾多,但是很少有人去寫雙音演奏技巧的曲目。
從20小節開始變回為單音演奏法。從第20小節至第42小節之間不但運用了全弓演奏法而且還運用了跳弓演奏技巧。此處難點主要在于跳弓演奏法時,跳弓演奏法為一拉弓一推弓,但有時一小節內前一拍不是跳弓演奏法,后一拍為跳弓演奏法,這時不能與全小節為跳弓演奏法的演奏技巧相同,應連續推弓來演奏,力度如果控制不好會導致音色不一致、弓子不夠用、缺音的情況發生,并且有可能會導致下一小節的演奏增加困難,所以跳弓演奏技巧在演奏時是非常重要的。
從第43小節由降E大調轉為降A大調,從此小節至110小節的演奏法很多。弓法有全弓、分弓、跳弓、連弓,指法也有很多種。從譜面上看,音符不是很緊湊,但是樂感和節奏都是演奏者應注意的地方。連弓、全弓、分弓時要注意時值長短的把握,既要有向前推進的感覺又要保證時值的長度;跳弓時應跳得干凈、節奏平穩,與連弓連接時要流暢,并注意用弓子的位置。雖然從譜面上看來沒有陌生的技巧符號,但是演奏時既能把技巧做好又要把情感抒發出來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從111小節開始從降A大調轉為降E大調,最后重復第一部分的內容。從139小節開始是最后的跳弓、撥奏,本曲最后就是以這種形式結束的。最后的撥奏也象征著小白馬雖然已經死去了,但是留給我們的是它的忠誠和美好的回憶,也為后人留下了凄美的故事。
四"總結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的拉弦樂器,齊·寶力高大師即興創作演奏的《蘇和的小白馬》,渾厚的馬頭琴聲如泣如訴,特別善于表達憂傷、哀怨的情感,讓人聞聲落淚;它還富有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舒緩的節奏展現了遼闊無垠的草原上那安靜的蒙古包和移動的羊群;激越的旋律猶如暴風驟雨、萬馬奔騰。這首獨奏曲也可以看出藝術是不分國界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白·達瓦.馬頭琴演奏法[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