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在大草原流傳范圍最廣、歷史最悠久、最能代表蒙古族的樂器就是馬頭琴。它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本文以教學過程為主線,對教學過程中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進行論述。
【關鍵詞】馬頭琴""教學""練習曲""民歌""獨奏曲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122-02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也在世界樂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民間藝人、牧民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一"學習馬頭琴的目的
選擇馬頭琴演奏的學習,首先應該考慮學琴人的目的。對于想培養業余愛好、提高音樂修養的學習者,他們不必受學習年齡、學習環境所限,可以結合自身條件,隨時學起;對于有志從事專業演奏的學習者而言,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學習演奏的最佳年齡,是根據人體自然發育狀況、學習者自身內外在條件綜合而定的。
二"學習的階段性
1.演奏是需要時間的
仔細品味其中道理,很是耐人回味。學習演奏是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生到熟、從簡到繁的長期過程,對于終身從事演奏的人來講,其演奏生涯是和生命同步的。音樂神童并未因為其天資過人而停止奮斗,演奏大師更不為聲名顯赫而放棄追求。演奏需要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
2.4~5歲是兒童學習演奏的認知階段
任何一件樂器,對于孩子們都是新奇而陌生的。與接觸其他事物一樣,這種由好奇而產生的興趣,足以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兒童的學習熱情。允許孩子在學習實踐中犯錯誤,并引導他們在演奏中嘗試辨別正誤,逐漸減少錯誤的發生。許多時候,兒童可以在反復摸索中,保留對樂器最初的新鮮感。
3.小學階段是上進心與學習積極性不斷煥發的時期
這時他們心里很單純,頭腦中沒有過多的雜念,如果已經有過一兩年學琴經歷,非常有必要進行公開的演奏交流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其登臺演奏的積極性與自信心。自幼有過這種訓練的孩子,一般不太害怕上臺。有些成年人雖然有著多年學琴史,但由于缺乏公開演奏的經歷,常表現得緊張和膽怯。一種好習慣的生成,必須從兒童時期抓起,使其在自然活動中逐漸培養建立。很多青少年表現出的不良習慣和行為,都是由于兒童時期缺少嚴格調教管理而慢慢形成的。當他們的主觀意識根深蒂固時,我們才發現問題,再開始教育,為時已晚。
4.中學階段是演奏技巧的迅速發展期
許多青少年能夠較輕松地演奏各種中、大型題材的音樂作品,并有了表現音樂的欲望,也嘗試著像成人那樣去演奏。在各類器樂大賽中,我們總能夠見到一些風華正茂的少年演奏者浮出水面。在這個時期我們會注意到孩子有一種極力向外擴展的個性,他有主動性,會選擇自己要做的事并堅持做下去,會根據自己內在的需要克服困難。在馬頭琴教學中,我經常發現這樣的情況,每當給學生布置新作業或教授新知識時,他們的目光中總會流露出一種興奮。我有這樣的一個學生,他非常喜歡音樂,有著很好的天賦和演奏才能,他每次都能超額完成我布置給他的作業,并主動練習了不少新的曲目,為了鼓勵他的學習積極性我從不阻攔,讓他選擇他有能力演奏的曲目,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和觀察,我驚奇地發現,這個孩子能夠把他學過的技法靈活貫穿應用,試奏能力明顯強于同齡人。通過這個學生,我從中也領悟出一些道理:孩子都是很有學習熱情的,只是我們過多地著眼于他們練習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錯誤,過于追求完美,從而挫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要多一些鼓勵和信任,調動起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鍛煉他們的意志,要使孩子遇到困難也能迎難而上,不氣餒、不退縮。
三"如何學習馬頭琴
馬頭琴的指法排序是以樂器本身特性決定的。馬頭琴上所有的音是靠左手手指觸弦與右手運弓共同配合而完成的。學習的初期應進行慢練,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而逐步提速。
1.練習曲
馬頭琴共有兩條琴弦。琴弦分為內弦(小字一組c)、外弦(小字組g),學習初期,我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授課。從空弦開始認識音符,由低到高依次識記。這一時期,孩子對音準、音位、把位都不是很熟悉,我都會先做范奏。當琴桿上的所有單音都學完,則采用學生先試奏,我做指導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識譜能力、試奏能力,并且讓孩子對音樂有自我的領悟力、創造力,能夠通過樂曲抒發他自己的情感,避免被范奏束縛。
2.民族歌曲
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畜牧業是他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收入。
馬頭琴的民歌來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他們熱情好客,在蒙古族勸酒時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傳統的,也有即興的,有一人或數人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學習民族歌曲的時候,民族歌曲相對練習曲更有趣味性,相對獨奏曲演奏起來比較容易,孩子們顯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但在樂器演奏的技法上和聽力上還有所欠缺,這時我會讓學生先試奏然后對節奏、音準、音色方面加以糾正或范奏,對樂曲的情感表現我并不去多加處理,通過這樣的長期訓練,使得孩子們能夠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來演奏民族歌曲。
3.獨奏曲
第一,慢速。蒙古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明,尤以游牧文化最為燦爛。而蒙古長調可稱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哪里有草原,那里就有長調;哪里有牧人,那里就有長調。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歌。
蒙古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絕大多數內容都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長調藝術只能根據演唱者的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掌握,而不能像短調歌曲的節拍那樣以“強和弱”來固定地表達。在馬頭琴獨奏曲中作曲家們把這一表現形式放在了曲目的不同位置,例如:在獨奏曲《草原連著北京》中,長調位于樂曲的中部;在獨奏曲《回旋曲》中,長調位于樂曲的開始部分;在獨奏曲《大草原》中,在開始的部分和中間的部分各有一處長調。而對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只有悠遠的長調才能絕妙地加以表現。
第二,中速。在馬頭琴獨奏曲中,中速部分最有特色的就是馬頭琴泛音。泛音是弦樂器演奏中常用的一種別具特色的奏法。泛音分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兩種。拉奏方法右手(持弓手)使弓拉于雙弦上,左手五指都會用到,通過控制力度的變化來演奏泛音。在很多樂曲中都有加入泛音的部分。例如:獨奏曲《騰飛》《奔駝》等曲目中都有泛音的部分。
第三,快速。在馬頭琴獨奏曲中快速的部分比較多,是馬頭琴獨奏曲中表現力非常強的一個部分,也是運用馬頭琴拉奏技法最多的部分,其中頓弓、擊弓、跳弓等是常用技法。馬頭琴快速部分多用于描寫駿馬奔馳、歡樂的氣氛等。例如:大家最熟悉的《萬馬奔騰》《敖特爾青年》《英雄的牧馬人》等,很多獨奏曲中都大量地運用了這些技法。
以上所說的表現形式,是馬頭琴演奏曲中獨特的、常用的演奏技法。但是并不是所有馬頭琴獨奏曲中都會用到,比如在一些曲目中沒有長調或泛音的部分。
四"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馬頭琴教學的淺薄的論述。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幾年,學習馬頭琴演奏的人越來越多,現在不僅僅是蒙古族人民在學習,在中國各地和其他國家也深受喜愛。
參考文獻
[1]白·達瓦.馬頭琴演奏法[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余大鈞.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