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網絡世界,利與弊在矛盾中碰撞。網絡化的普及不僅能擴寬視野,增加個人閱歷,及時了解信息動態,還能在教育中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作為尚未成熟的青年學生來說,網絡的合理化運用至關重要,非科學化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會給身心帶來一定的傷害。本文對大學生網絡思想建設的策略進行分析,并總結相關方法。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思想道德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139-02
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全面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從購物、聊天、查詢信息、工作等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出現“宅男”“宅女”等名詞。網絡同樣對人們的行為、思想、價值取向等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而收益最大的群體非當代大學生莫屬,他們可以得到最新的知識、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時訊。而他們的行為意識、價值觀、思想道德都將受到網絡環境的影響。
總之,網絡的普及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歷與見識,還對學生了解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作為思想仍未成熟的學生來講,網絡的開放與封閉、現實與虛擬,都將給個人的控制力與意識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網迷的學生,不斷地隔離真實的社會,不與人面對面地交流,逐漸走進一個只有自我與網絡的世界。過度地追求網絡的刺激,封閉自我,脫離現實,沉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使自己失去周圍的朋友,逐漸變成一個內向的人,淡化了個人的價值取向、理想追求、責任意識。
作為正處于判斷能力重要養成階段的學生來說,網絡環境與信息的健康顯得尤為重要。虛擬的世界使部分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的學生陷入非理性狀態,對自己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在網絡的世界中,容易使學生的社會責任心下降,失去傳統理論的約束、自我檢查的制約,造成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道德方向的迷失。
一"網絡生活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1.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網絡文化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空界限,開放性、交互性的網絡文化使各種文化觀念紛紛涌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意識在網絡空間里相互交織、相互碰撞,各種形式的文化快餐也紛紛登場,沖擊著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影響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確立。在網上,許多錯誤觀念和虛假信息,甚至黃色的、腐朽的、反動的信息未經過濾而到達大學生周圍。由于大學生價值觀念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很容易會受到這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開始放松了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探求,把物質利益看得過重,表現出實用化、功利化的傾向,崇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產生了“金錢至上”“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導致了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傾斜。
2.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互聯網作為一個信息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和糟粕堆。互聯網的開放性和難以監控性的特點,使得網上信息人人都可以獲得,但并非所有的網絡信息都是先進的,未經過濾、選擇的信息,思想、觀點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大學生通過網絡在第一時間接觸到各國各媒體的“原汁”信息,其中不少是不良的信息,這些不良的信息嚴重危害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另外,在互聯網繁榮的背后,出現了黑客攻擊與金融偷盜、貿易詐騙、侵權隱私等行為,不斷侵襲和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學生沉溺其中而耽誤了學習,弱化了道德意識,形成人格發展障礙,最后步入歧途。
3.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網絡交往擠占部分大學生的現實交往時間,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得不到保障。熱衷于網絡交往使得部分大學生疏遠了現實的人際交往,甚至出現同一宿舍的舍友,有事不面對面直接交流,而是用QQ、BBS、人人網來交流的情況,長期如此,必定會對這些同學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產生不良影響。網絡交往容易使一些大學生產生網絡性心理障礙問題,具體表現為上網時間失控,沉湎虛擬世界,離開了網絡以后,在心理上出現焦慮、憂郁等癥狀?,F實生活中可能患上社交恐懼癥,出現角色混亂,反社會人格等偏差,以及行為上的違規、破壞、犯罪等不良現象。
二"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的建設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網絡優越的技術平臺,搶占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如何改革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機制以應對網絡環境下的新挑戰,是每一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我們應積極地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戰,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思想道德建設。
1.優化高校網絡文化環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網絡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性因素,必然會引發人類精神文化生活和價值理念的深層次嬗變,這種嬗變最可能引發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轉變。所以,高校在加強德育教育的同時,要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必須利用網絡的吸引效應,圍繞年輕的大學生群體,針對他們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文化、科技活動,讓他們合理地安排社會活動、學校生活,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網絡游戲,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使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挖掘;把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到科技創新中去,在科技創造活動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拓展教育時空,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大禹之所以能夠治水,在于放棄“強堵”,改為“疏導”。大學生如何有效地面對挫折和挑戰,如何處理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尋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視的內容,而做好大學生的網絡心理調適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鼓勵學生進行意志鍛煉,堅持現實人格與網上虛擬人格的協調一致,盡量克服對網絡過度迷戀和依賴的不良心理傾向,勇敢面對現實生活,形成遵守網絡道德的堅強意志。因此,高校可利用網上心理咨詢的平臺,積極開展網上咨詢,有的放矢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
3.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激發和培養內部動機
大學生作為我國人才的生力軍要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把握好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機遇,要借助生涯規劃,盡早地認識自我,完善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設計人生的事業發展路徑。而大學生對網絡游戲上癮,完全是出于一種對游戲本身的癡迷和熱愛,是出于一種內部動機的驅使。要真正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內部動機,就必須培養學生愛學習的習慣,并不斷予以強化。如果這一時期的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他們的學習動機就能被很好地激發,對以后的學習生活能提供非常好的習慣支持。那些癡迷于電子游戲的學生,實際上對電子游戲也產生了一種類似“責任心”的情感,一切以游戲為最重要,有一種迫切“贏”得勝利的需要。如果對待學習上的難題也能像對待游戲中的難題一樣,一切就會變得不同。
4.教育管理相結合,實現校園網絡道德規范制度化
高校應當在法律規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導之外,制訂更明確具體的道德準則來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把對學生的倫理勸誡和制度約束有機結合起,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在這方面國內外高校都有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通過制定、完善并執行如《校園計算機網絡用戶行為規范》等制度化的道德規范,將網絡倫理道德指標納入大學生德育考核體系。既有利于明確用戶職責和權利,也有利于查證和追究用戶責任,對減少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發生是非常有益的。
三"充分利用網絡為大學生服務
網絡是先進生產力的標志,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如何正確地利用這一先進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轉換教育觀念,利用網絡優勢,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讓大學生能夠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在網絡環境下遵守規范的倫理準則,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發展自我,勇于創新,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吳秋紅、廖岸催.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的遲滯與對策[J].河北廣播電視學報,2005(6)
[2]楊澤泉、鐘金雁.論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認識與網絡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