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師學院組建的目的是為了更多更好更快地培養高素質、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突破因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技師學院作為以培養技師和高級技工為主要目標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開展社會培訓具有天然的優勢。本文分析了當前技工院校開展社會培訓的現狀,揭示了開展社會培訓的必要性,指明了開展社會培訓的途徑。
【關鍵詞】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社會化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147-02
職業教育就是給予學生或在職人員從事某種生產、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同時職業教育也是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國家經濟的戰略調整、地方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都需要職業教育的支持與支撐。
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主要由兩個子體系構成。一是職業學校教育體系,由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構成。二是職業培訓體系,由從業前培訓、專業培訓、學徒培訓、在崗培訓及其他性質的培訓構成。這些職業培訓根據實際情況分為初級、中級、高級。
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2006〕31號文件規定:“統籌規劃技師學院發展。技師學院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以培育技師和高級技工為主要目標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同時承擔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師資培訓和進修任務。”社會轉型、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師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大多數都是走向企業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已成為每個企業最迫切的任務。
因此,技師學院應緊緊圍繞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產業結構調整服務,為提高廣大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業能力服務。通過開辦各級各類短期培訓班的形式,廣泛開展在崗、轉崗、下崗再就業培訓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村實用技術人員培訓,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職教需求,努力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從而滿足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對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從業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
一"技師學院開展社會培訓的現狀
技師學院開展社會培訓工作,積極拓展培訓途徑,是技師學院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但在開展社會培訓工程中,存在著諸如觀念認識、人員經費不到位等現實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培訓工作的深入和長遠發展,必須引起重視。
1.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
目前,一些學校仍然將社會培訓服務等同于創收工作,既不注意其規范化建設,也沒有將其與學校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協同考慮,缺乏對社會培訓的質量要求和創新追求,出現了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現象。
2.培訓工作師資不足
多數技師學院都缺少專職的從事社會培訓的教師,多是由專業教師、外聘企業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等兼職培訓人員,由于這些工作人員本身還要承擔他們的本職工作,因此,他們在社會培訓業務的經歷投入上,只能做到基本完成任務,很難對培訓工作做進一步的思考和拓展。
3.對外協調不夠,制度保障不足
目前,多數技師學院都設立了專門從事社會培訓的
管理機構,但少數技師學院的社會培訓工作,還是由相關專業系部負責,這就導致在對外業務的拓展方面,動用的資源較少,不能以學校的合力來開展宣傳和拓展業務,這就限制了社會培訓工作的發展規模。另外,由于沒有形成相應的保障制度,一些培訓項目的開展,完全依賴于從事該培訓工作的老師的努力和依靠一定的社會人際關系,而人員的變動就存在著破壞該培訓項目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的可能。
二"技師學院開展社會培訓的途徑
1.加強與政府及相關培訓管理部門的聯系和溝通
技師學院在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時,應主動與政府部門、相關行業協會、行業企業溝通與聯系,及時對培訓和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及學員的培訓效果進行反饋,以便上級業務主管部門能夠及時調整考試考核標準,健全和完善考試考核內容,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
2.落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職業院校也需要經濟實體的大力支持,需要“雙師型”教師,而這些操作人才主要來自企業。如果企業積極性不能被調動起來,將很難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首先,我們不僅要吸收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動手能力的技工院校教師作為培訓教師,而且還可以聘請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教授、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等來校做兼職教師,從事培訓工作。這樣不僅可以給學校帶來生產、科研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社會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而且在與學校教師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可以促進學校教師向“雙師型”轉化。其次,發揮企業在培訓職教師資中的作用,鼓勵企業參與職教師資培訓,校企雙方共同探索職教師資培訓工作的新路子。
3.建設公共實訓基地
公共實訓基地指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聯合出資建設的,為培養技能人才服務的,以區域中心城市為建設點的實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的任務是培養人才、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公共實訓基地的出發點是開展單個學校和企業無法承擔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培養區域勞動力市場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政府財力有限的狀況下,可重點扶持一批示范性院校,每一個地市重點建設1~2所示范校,以政府撥款為主,吸引社會資金,建設地方性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一方面可以為在校生提供必需的實訓設備和充足的實訓時間,另一方面可以向兄弟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開放,實現資源共享,為提高職業技能培訓水平夯實基礎。
4.加強宣傳,不斷拓展培訓業務
首先,通過各種媒體發布培訓、考試信息,擴大宣傳途徑。通過媒體宣傳,可以擴大學校的知名度,讓社會進一步了解學校。其次,加強與兄弟學校或相關機構的聯系,設立分考點和培訓點。根據社會人員的分布區域不同,可以利用兄弟院校或相關機構的資源、場地、師資、教學條件等,建立分培訓點或考點,從而方便社會人員就近參加技能培訓和鑒定。再次,通過各種技能競賽樹立技能人才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待遇,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氛圍。
5.樹立品牌意識,提升服務質量
學校自身的服務質量和對培訓工作的重視,也是影響對外拓展培訓業務的重要因素。學校自身的細致工作和周到服務,提升了培訓的質量,也做出了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科技法典(應用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白永紅.中國職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朱其訓.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梁承忠.校企文化一體化體系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張新科、賈生超.中德高校“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比較研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6]朱其訓.實訓基地科學建設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7]梁綠琦主編.文珂實訓:一種高職實訓模式的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8]湯習成.技工院校開展社會化技能培訓的探索及思考[J].職業時空,2010(12)
[9]卞宗元.試論社會化技能培訓的政策環境與導向[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