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Ramp;D活動的規模與強度指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Ramp;D的投入是衡量科技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中國的Ramp;D投入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呈現了自身的特點,也有諸多問題需要改進。本文通過數據整理和資料分析的方法,著眼于中國與OECD主要成員國的Ramp;D投入進行比較,達到更深入地剖析中國Ramp;D的發展現狀,找出中國和其他先進國家的Ramp;D投入差距的目的,以求建立起更合理、更完善的Ramp;D投入機制。
【關鍵詞】研發""經合組織""投入""中國""比較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105-05
中國在進入改革開放以后,科技實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闊步前進,但中國要想發展成更具實力的經濟強國,就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和積極參與到全球的市場競爭中去。經濟強國和集團利用自己的實力地位,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制訂貌似公平實則最利于他們的國際標準,在強勢國家主持的國際經濟活動中最大可能地保持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優勢地位,并抑制了弱勢國家的發展。
要擺脫國際標準帶來的不利位置,就要求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中接地氣,使各種經濟指標向國際標準接軌,以便于相互間更直接有效地進行對話交流。中國需要積極地接觸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學習它們先進的收集和分析方法,應用到國內的各項標準和指標上,并積極參與到新的國際標準的建立和實施中,最終使中國從初始階段國際標準的追隨者逐漸升級到國際標準的制定者,最終共同領導全球經濟大市場,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豐盛果實。
在各種國際經濟組織中,OECD①是由34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旨在共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戰,并把握全球化帶來的機遇。OECD的工作方式包含一種高效機制,它始于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發展為對政策的集體討論,然后達到決策和實行。OECD在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方面所做的分析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了幫助。所以OECD收集和分析的很多資料得到了投資者和決策者的追隨,OECD收集和分析的成果成為全球經濟指標的參考標準。
在眾多的經濟指標和參考標準中,國際上通常采用Ramp;D②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國家和企業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一個企業的Ramp;D水平,體現著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一個國家的Ramp;D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UNESCO③對于Ramp;D投入的定義是指系統性創新工作的經常支出和資本支出(國家和私人),其目的在于提升知識水平,包括人文、文化、社會知識,并將知識用于新的應用。在OECD成員國中,Ramp;D的投入和產出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兩大指標。在Ramp;D投入指標中,Ramp;D投入占GDP百分比以最直觀的量化方式比較出各個國家的研發水平差異,是國際上用于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標。
一"中國的"Ramp;D投入和OECD主要成員國的比較
Ramp;D的投入主要包括Ramp;D經費投入和科技人力投入兩個方面,本文將其再細分為Ramp;D投入總量、投入結構、活動類型和Ramp;D人員。按國際慣例在分析Ramp;D時,還會加上專利申請授權量、科技論文數量等指標,但這些內容比較側重于研究Ramp;D的產出而不是投入,所以本文不進行多余闡述。分析時使用OECD等權威機構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底)并使用了PPP④等值系數,使各國的基本數據更具可比性。
1.中國和OECD主要成員國的Ramp;D資金投入總量(即GERD⑤:國內研發支出總額)比較
本文將Ramp;D資金投入總量的比較分析分為兩個方面,即:Ramp;D總量分析(GERD分析,見表1)和Ramp;D投入占GDP百分比的分析(GERD占GDP百分比分析,見圖1),前者從總量,后者同GDP掛鉤來直觀比較出各國的研發水平差異。
資料整理來源于:OECE-Factbook-2014,page"154
可以看出,OECD整體在2000年到2012年的12年間的GERD增長了37.7%。除了2009年比2008年稍有減少外,整個區間處于緩慢的增長勢頭,年均增長率為2.7%。2000年以后,成員國中年均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愛沙尼亞(15%),其次是土耳其(10%),第三是亞洲的韓國(9.6%)。美國2012年的國內研發投入總額占了OECD國家的GERD的42%,日本占14%,德國占9%,韓國占6.4%。
并不屬于OECD成員國的中國的年均GERD增長率是17.6%。從2009年開始,成為Ramp;D投入總量全球第二的國家,并保持持續增長。本來排名第二的日本自2007年GERD達到峰值后,開始出現負增長,在2009年被中國超越后差距進一步被拉大,到2012年只有中國的62%。中國的總量在2000年時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到了2012年達到美國總量的52%。美國12年間增長了31%,而中國增長了7倍,增長速度令全球矚目。如果中美兩國維持目前的增長速度,那么中國將于2017年超越美國(預測2017年美國的投入量約4450億美金),成為全球Ramp;D投入總量最大的國家,總量達到約4800億美金。
資料整理來源于:Main"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OECD"Science,2013
圖1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OECD國家的平均GERD占到GDP的2.4%,芬蘭(3.36%,圖表未顯示)、以色列、日本、韓國和瑞典(3.41%,未顯示)是僅有的投入比超過3%的OECD國家。其中以色列和韓國達到了驚人4%。
中國在這12年間的表現為:中國從2000年的0.9%到2012年的1.98%。增長了一倍。在進入2000年的時候,投入比接近于OECD國家的最低值,還不足1%,還不如當時OECD國家的平均值(2.2%)的一半。但中國奮起直追,盡管GDP的增速每年平均高達10%以上,Ramp;D的投入比卻依然穩步前進,年均增長6.8%。如果假定中國保持6.8%的增長率,中國將于2016年超過OECD的Ramp;D占GDP的百分比平均值(2016年約為2.5%),達到2.6%左右。
2.中國和OECD的GERD結構比較:來源結構,執行部門結構
在前面從Ramp;D投入的總量著手進行了分析,經費投入的總量是能很大程度地反映國家的Ramp;D發展狀況,但是Ramp;D的投入研究還必須了解投入結構。本文將從來源結構和執行部門結構兩方面來同OECD國家進行比較分析。
第一,來源結構。
(單位:%)數據為2012年或最接近2012年值
資料整理來源于:Main"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OECD"Science,2013
可以看出,OECD國家的企業經費來源平均值約為60%,國家來源約為30%,國外來源和其他各占5%左右。OECD成員國中,美國的來源結構最接近于平均值。中日韓三國的結構則比較相似,企業來源占了75%左右,國家來源占20%上下。OECD國家在吸引外來經費來源上比較成功,平均達到5%。
需要指出的是,各國的GERD經費來源結構并無最優比例之說,而且即使GERD來源結構比例相近,形成的原因卻是多樣的。如日韓兩國的財閥掌握著本國的經濟命脈,是科研活動當仁不讓的主力軍,所以日韓財閥企業在GERD費用中的比例要高于OECD其他國家。中國目前的經費來源比例和日韓很接近,但中國并無財閥企業的明顯跡象,而是依靠各個行業成千上萬的企業的Ramp;D投入形成的。
第二,執行部門結構。
資料整理來源于:Main"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OECD"Science,2013
上圖可以看出,OECD的執行部門中,企業投入占了68%,高等院校占了18%,政府機關占了約12%,私人和非營利機構約占2.4%。美國和德國是和OECD平均值最接近的國家,中國和日韓兩國的執行部門結構組成比較接近。
中國的企業執行部門占的總比例約為76%,這也是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活躍逐漸升上來的,2000年時企業占60%左右,在12年間上升到四分之三還有多,這在OECD國家里也處于比較高的水準,接近日韓。當然以色列的企業是始終保持80%以上的最高比例。以色列和日韓這三個國家都屬于自然資源貧瘠型國家,必須走依靠高科技型人才,培養科技領先型企業來帶動經濟發展的道路。
中國的高等院校部門占總比例相對較低,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03年10.5%緩慢下降到2012年的7.6%。反觀OECD的平均值一直在緩慢上升,由2000年的16%升到了2012年的18.1%。中國的高等院校執行部門的比例幾乎排到了OECD的倒數幾名。
另外中國的政府部門執行機構在2000年占的比例為31%,2006年降到20%以下,2012年占總比例約為16%。我國從計劃經濟時代,以及中間的轉型期,再到現在的市場經濟時期,政府部門機構在Ramp;D活動中的角色逐漸變化,在整個變化過程中逐漸降低比例,今后向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比例靠攏是大趨勢。OECD和多數成熟的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機構所占比例在10%上下,因此可以預計中國的政府Ramp;D執行機構比例還會緩緩降低。
3.中國和OECD的Ramp;D經費投入活動類型比較
Ramp;D經費投入的活動類型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大類。如下圖所示:
資料整理來源于:Main"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OECD"Science,2013
圖中可以看出OECD主要國家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比例都比中國高,尤其歐洲主要國家對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美日韓的活動類型比例比較接近,其中試驗發展占了6成。其他參照國的基礎研究比例為中國的2到6倍之多,應用研究比例也是絕大多數國家都遠高于中國。中國的試驗發展比例為最高,達到了83.9%。我們再看看下圖:
資料整理來源于:Main"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OECD"Science,2013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的Ramp;D投入活動類型中試驗發展的比例一直都比較高。實際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礎研究的比例從來沒有超過6%(最高值出現在2004年,為6%),2004年以后還出現了小幅降低,2012年為4.8%。應用研究比例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保持在25%左右的水準,進入2000年降為20%以下,2007年驟降為13.3%,到了2012年降到了只有11.3%。預計不久將會跌到10%以下。以上說明了中國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活動投入的增加速度比試驗發展活動投入的增加速度慢,也表明了中國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不足。
4.中國和OECD的Ramp;D人員比較
前面的Ramp;D投入研究主要注重于經費投入的研究,實際上Ramp;D的投入包括了經費和科技人力投入兩大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研究科技人力時,我們也從總量和比例來進行分析。
資料整理來源于:Main"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OE"CD"Science,2013
從圖表2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研發人數截至2012年為324.7萬人,是2000年的約3.5倍,繼續穩居全球第一位。表明Ramp;D人員增幅很快,是隨著Ramp;D經費投入增加和經濟發展同步前進的。韓國2012年是2000年的約2.9倍,增幅緊隨其后。其他國家的增幅都在一倍以內。日本2012年反倒比2000年的Ramp;D研發人數有所降低。從總量上來看中國最大,是日本的約4倍,比蒙古國的總人口都還要多。同時通過表3可以看出,2000年只有1.2人/千人,12年間發展到了4.1人/千人,但是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很大。而韓國不僅研發總人數增加很快,研發人數占總勞動人口的千分比也增長得很高,一舉達到了先進國家行列(排在韓國前面的有芬蘭20人/千人,臺灣20人/千人,以色列19.5人/千人,丹麥19人/千人,瑞典16人/千人等,本圖表未顯示),其他發達國家則變化不大。
雖然我們的Ramp;D人員總數很大,Ramp;D人員的質量和先進國家的差距也很大。這表現在中國的Ramp;D人員中科技人員的比例低,其中擁有全球最高新技術的人才幾乎都服務于發達國家,而高級人才的缺失,直接也導致了中國缺乏能夠引領全球的研發核心力量,始終受制于其他Ramp;D發達國家。另外中國的Ramp;D活動風氣相對比較浮躁,急于轉化成經濟效益。中國想要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就必須改善Ramp;D科技人員引進政策和加強Ramp;D人員的素質培養。
二"中國和OECD主要成員國的Ramp;D投入比較結論
通過中國和OECD主要國家的Ramp;D投入的比較分析,得到的結論如下:(1)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在進入2000年以后總體發展迅速,到2012年整體投入已經達到了美國的52%,預計在2017年將成為全球Ramp;D經費投入最大的國家;(2)GERD占GDP的百分比提高得比較快,預計于2016年將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2.5%,但是離科技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3)從來源結構方面看,中國的GERD來源結構中企業來源占總量的比例較高,政府來源比例偏低,國外來源比例很低;(4)從執行部門和機構方面看,企業投入比例較高,高等院校部門占比較低,政府部門所占比例將繼續緩慢降低,需要加大對高等院校研發機構和政府研發部門的扶持;(5)中國和OECD國家的Ramp;D投入活動結構性差異大,中國的試驗發展投資水平較高,但是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太低而且還在緩慢下降,這種重此輕彼的活動結構將不利于Ramp;D活動的可持續發展;(6)中國的Ramp;D人員總數增長很快,總體規模很龐大,Ramp;D人員占勞動人口的比重總體處于非常落后的水平,但是增長比較快,預計會保持繼續增長的良好勢頭,中國需要在Ramp;D人員建設的數量和質量上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注"釋
①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②Ramp;D:Research"and"development,研究和發展,簡稱研發
③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研究所
④PPP:Purchasing"Power"Parity,購買力評價,簡稱PPP
⑤GERD:Gross"domestic"expenditure"on"Ramp;D,即國內研發支出總額
⑥4M:Manpower(人力);Machine(機器);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技術)
參考文獻
[1]葛和平、曹家和、顧金龍.跨國公司對華Ramp;D投資及中國Ramp;D策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9)
[2]郭威.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經貿導刊,2013(30)
[3]郭紅斌.跨國公司在華Ramp;D投資與我國的技術創新[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5)
[4]廖偉.中國與OECD國家Ramp;D投入比較研究[J].特區經濟,2010(8)
[5]毛豐付.中國參與國際標準競爭:問題、原因與對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7(2)
[6]趙建斌、袁衛.我國Ramp;D經費執行部門分配的國際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8(1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