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內的國家各級部門和組織都在積極關注和研究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學ABC理論,結合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輔導工作實踐,總結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情緒特點和心理特征,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努力調整其認知方式,幫助其順利實現就業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129-03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是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具備合理就業觀、心理素質較差等內部因素,社會、學校、用人單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導致在求職階段屢遭“碰壁”或者個人違約拒簽事件頻發的學生群體。該大學生群體在求職過程中存在各種不良情緒和心理特征,對其采取干預措施、開展幫扶工作,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思想幫扶工作的著力點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僅要放在分析就業困難的外部成因上,更要放在解決學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緒問題上,充分認識到解決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幫扶就業困難群體的首要任務是釋放或者緩解其不合理情緒,緩解其思想壓力,進而減少就業壓力過大而導致的校園不穩定因素,即建立就業困難群體心理干預機制,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輔導。
有的放矢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幫助大學生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和擇業觀,不斷培養其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幫助其理智認清個人素質能力與社會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只有認真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穩定作用和實際效果。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存在的典型思想特點
在畢業生求職之際,為了解畢業生思想動態和求職困難,幫助其解決思想上和現實中的問題,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女大學生、多次違約拒簽學生三個群體為重點對象,通過座談會、“一對一”職業規劃指導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中多數人具備的情緒特點和心理特征。
1.自我評價低
一部分學生消極看待就業,將就業形勢估計得較為悲觀,將不利因素盲目放大,勇氣不足、瞻前顧后,缺少主動爭取的意識。同時,還有一部分學生本身帶有自卑膽怯的性格,面試過程中不敢正視考官,懼怕公開場合說話,不擅長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通常,以上特點在農村大學生、女大學生中出現的比例較高。
2.過度焦慮
焦慮主要表現為學生長期擔心、心煩氣躁、心神不寧、思想壓力大、睡眠不好等,嚴重的甚至對就業表現出恐懼心理。這種情緒的出現主要源于大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么面對就業形勢,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找工作等。焦慮的出現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適當的焦慮可以讓大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就業,促使大學生做好就業準備,但是過度焦慮就會影響大學生的情緒以及就業的熱情和積極性,逐漸由積極關注轉為消極逃避。
3.盲從
由于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在就業的選擇上,多數大學生都存在從眾心理,如選擇大家都看好的熱門職業,就業地區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部沿海城市,扎堆考研、考公務員等,沒有考慮自身定位和發展要求,把別人的就業選擇當作了自己的參考標準,不顧實際情況隨大流。在學習成績優異、素質能力相對突出的畢業生身
上,這類特點出現比例較高,其后果通常是畢業生的多次違約拒簽,浪費了一次次的面試簽約機會,影響了學校和學生本人的信譽。
4.過分自信
自我感覺良好,自我評價較高,脫離現實,心態上自高、自傲,盛氣凌人。該特點多數出現在城市大學生身上,他們對薪酬、福利、工作環境等要求較高,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當這類學生遇到個人理想與現實的極大落差和劇烈矛盾后,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就業心態引導,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自卑。
三"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思想幫扶對策
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開展旨在幫助就業困難學生轉變認知方式的幫扶工作,要重點做好“五個引導”。
1.引導就業困難學生進行合理自我評價,樹立合理的奮斗目標
很大一部分就業困難學生的問題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在于過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點和環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職位要有發展潛力等。當經歷過多次的失敗和淘汰后,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自信心、自尊心受到無情的打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內容是“人職匹配”,解決的就是上述問題,合理的自我評估、職業評估,才能使自我評估與職業評估相匹配,才能真正確定職業生涯規劃、樹立職業發展目標。幫助學生積極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悅納自我、理性評價自我,同時幫助其正確、理性、充分地認識國家當前就業形勢與政策,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行業、準就業單位的發展結合起來,樹立與個人能力及各方面條件相匹配的職業目標,才能充分發揮學生潛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個人理想,切實解決就業困難。
2.引導就業困難學生理性面對困境,加強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質
在日常的就業指導中,要幫助每一位學生挖掘自身優勢,調整就業心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勝不驕敗不餒。首先,利用就業指導課、班會、座談會、“一對一”個案咨詢等機會,通過就業困境預演的方式,讓學生提前感受到就業困難和心理壓力,在克服困難、經受考驗、轉變心態、戰勝自我的過程中鍛煉心理素質,提高耐挫力。其次,要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認識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學會辯證地看待挫折,以樂觀、積極地態度接受生活的磨礪。最后,注重培養學生勇敢自信、遇事鎮定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積極的就業情緒,讓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敢于自我推薦,能以輕松的心態面對求職,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出來。
3.引導就業困難學生科學規劃求職行動,認真總結求職經驗,不斷提高就業能力
有一部分學生求職行動缺少目標性、規劃性,比如只準備一份簡歷,不管什么單位都投,雙選會上隨大流,哪人多去哪等。首先,要指導這類學生結合就業指導課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的知識,在求職行動實施之前,按照已有的規劃和實際情況,制訂出不同層次的求職目標和近期、遠期求職規劃,然后有針對性地投放簡歷和參加招聘會,避免盲目。其次,通過簡歷設計大賽、模擬求職面試、成功案例交流會等途徑,教會學生科學制作簡歷,書寫求職自薦材料,掌握面試禮儀技巧,在實踐鍛煉中提高就業能力,提高就業自信。最后,指導學生在面試后,不論成功與否都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及時修改簡歷資料,揚長避短,提高簡歷命中率,理性反思面試中問答的技巧,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自己適時地脫穎而出。
4.引導就業困難學生主動尋找就業機會,避免“坐等靠”
在就業困難學生中還存在著“坐等靠”的依賴心理,只知道查詢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提供的信息,只參加到校招聘單位的宣講和面試,實在找不到工作等著學校、家庭、社會提供解決辦法。首先,要幫助這類學生養成主動積極、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質,如主動在各大招聘網站投遞簡歷,參加同地區高校、社會相關部門組織的招聘會,主動與就業單位取得聯系,主動投遞感謝信等。同時,努力爭取對經濟困難大學生提供就業資助,免除其后顧之憂,鼓勵他們走出去,不讓他們因為經濟困難上不起學,更不能因為經濟困難找不到工作。最后,建立學生詳細信息數據庫,建立便捷高效的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利用網絡平臺幫助他們抓住有利機遇,增長自身的求職經驗。特別是那些離校后仍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向他們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鼓勵他們多嘗試。
5.引導就業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
高校學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國家、省級相關單位的促進就業政策,如鼓勵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聘用高校畢業生。將
相關政策解讀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學生放棄陳舊的就業觀念,如國企事業單位才最穩定、找到工作就不再變動、為了逃避就業選擇繼續深造等,放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努力在未來的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讓個人的發展融入國家戰略發展的潮流中。此外,要指導其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沒有工作經驗,并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興趣在哪里,要通過工作的磨煉才能樹立個人職業發展目標,才能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擇業,過早為自己定型定性,沒有實際意義。
總之,指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應以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為主,學校教育引導為輔,“五個引導”之間協同作用、互相補充,共同幫助其走出就業困境。
參考文獻
[1]吳正龍、馬娟、齊敏華.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分析及援助策略[J].高校輔導員,2012(3)
[2]丁怡穎.挫折教育中的教師角色探析[J].教書育人(學術理論),2006(12)
[3]沈亞男.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分析與健康心理建設[J].發展,2013(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