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紀檢監察工作效能建設現狀的調研,分析影響履職效能發揮的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對提高高職院校紀檢監察工作效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紀檢監察工作""效能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140-03
效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功用,有成效、作用之意,是組織主體目標達成度的能力和實際結果。它與效率、效益之間既有緊密的聯系又有顯著的區別。在組織理論中,效率重視組織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效益則強調組織運行的效果和利益,二者都是衡量組織效能的重要指標。強調組織目標的達成,是提高組織效率、獲取最大效益的中介條件,是效率和效果的綜合體現。高校的紀檢監察部門作為開展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監督主體,擔負著協助學校黨委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任,要切實履行執紀監督問責的職能,必須按照黨中央關于“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的要求,著力自身變革,提高履職效能。
一"高校紀檢監察工作效能的現狀
為了解省內高校和高職院校紀檢監察效能建設的現狀,分析影響工作效能提高的制約因素,我們對高校紀檢監察機構的基本履職情況做了調研。主要采取調查走訪、座談研討、個別訪談和文獻查閱的方式,對象為浙江省內本科和高職院校的紀委書記、紀檢監察機構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查閱的文獻主要是中央和省委關于黨風廉政建設的相關文件,以及近兩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具體情況見表1、表2和表3。
調研結果表明,高校紀檢監察工作效能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履職不夠全面。調查顯示,高校紀檢監察工作的履職側重于“重大事項監督”和“組織協調”兩類,在外部“高壓”的有利環境下,工作頻率達到很高的是文案總結、重點領域監督和參加會議三項。同時,很多業務部門主動要求紀檢監察部門參與具體業務的過程監督,既增加了紀委的工作量,參與了實際業務的管理更是混淆了責任邊界。因此,紀檢監察工作看似忙碌,實際并未全面履職。第二,履職能力不夠強。調查顯示,紀檢監察干部自身建設薄弱,法律素養、辦案能力和文字功底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浙江省內本科院校紀檢監察的人數配備在3~5人,高職院校除紀委書記外,專職基本只有1人,或只有兼職人員。同時,專業結構也不
夠優化,各高校紀委書記一般來自于其他專業領域,具備專業背景的較少,干部隊伍的專業素質不夠完備。第三,職能作用發揮不明顯。調查顯示,紀檢監察部門協助本校黨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開展調研和提出的建議很少,指導檢查下級部門開展工作更少;政治監督與紀律檢查履職手段不明確,履職頻率較少,對特定對象的廉政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等。同時,工作執行中還出現怕得罪人的執紀難情況,問責工作如同“紙老虎”。
二"影響高職院校紀檢監察履職效能的因素分析
1.體制機制因素
目前,我國紀檢部門實行的是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的“雙重領導”體制,而實踐中是以同級黨委的領導為主。因此,便形成了履行對同級黨委領導班子和領導成員監督的監督難狀況,實際上也缺乏監督手段和載體。
就各高校而言,高校的紀檢部門相當于是黨委執紀的一個職能部門,紀委的履職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同級黨委的支持力度。高職院校也同樣,盡管目前高職院校的紀檢監察部門被賦予較多職能且處于擴展之中,但所獲權限并無擴大,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履職效果。
2.職責定位因素
與以往職能部門不愿意紀檢參與監督相反,目前,高校紀檢監察人員常常被要求參與具體業務的一線檢查和全程監督,介入監督對象的具體管理行為,紀檢監察人員既是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混淆了職責和責任,分散了工作精力,影響了紀檢監察部門有效發現問題、處理問題、追蹤問責的監督效能的發揮。
3.隊伍建設因素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紀檢監察工作在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的重視下,逐步得到了加強,但相對于工作中承擔的任務,隊伍建設還相當薄弱。大部分高職院校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有量化考核標準的教學業績上,對隊伍的建設力度遠不及教師及其他管理隊伍。因此,隊伍建設普遍存在編制配備不足、結構不夠優化、缺乏相應的培訓方案和激勵措施等問題。
三"提高高職院校紀檢監察工作效能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做出部署,明確要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強調了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這是在工作機制上解決了領導體制不順、監督權限不足問題的創新舉措。因此,提高高職院校紀檢監察工作效能,應著力于“三轉”,理清工作思路,回歸主責主業,創新工作方式,強化自身建設,切實提高履職能力。
1.回歸主責主業,切實履行監督職能
第一,理清思路,突出主業。明確執紀、監督、問責是紀檢監察工作的主要責任。紀檢干部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擺正自身位置。既要防止職能錯位、越位,又要避免職責虛位,走過場。要多宣傳,講明紀檢監督的職責、范圍、規則,把紀檢監察的工作規程交還到職能部門干部手中,使他們明白監督的內涵,不再提過分要求。使紀檢監察部門把主要工作精力集中到監督上來,按照構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機制的要求,健全監督體系,用督促健全制度、監控業務流程、定期抽查問責等辦法來替代原來的“全程參與”,從而形成相互制衡的權力運行機制。
第二,轉變方式,落實主責。目前,除督促管理部門加強制度建設外,亟須根據現實需要,加強源頭治理。因此,高職院校的紀檢監察應著力于預防性監察,但目前缺乏這方面的工作規范,處于盲目、粗放式監督。因此,在沒有現成規則借鑒的情況下,紀檢干部要與時俱進,加強對監察實踐的總結、研究,借鑒企業效能監察的經驗,進行制度創新。對目前經常開展的人事、招生和經濟監督應歸納出較為系統的工作規程,轉變監察的粗放式管理方法,適應學校發展需求。
2.創新工作方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完善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要注重學校反腐倡廉建設系統中各要素的整合和優化,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內部由紀委牽頭、其他黨政職能部門參與的專題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工作聯動機制,如:紀監審聯席會議、黨風廉政宣傳教育聯席會議、“三重一大”督查聯席會議等。充分發揮紀委的組織協調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通過制度建設對權力的運行及過程加以規范,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一是關口前移,通過對上級政策法規進行梳理,對部門和崗位廉政風險進行排查,實施學習宣傳、預警防范;二是完善制度,通過自查和督查,督促業務部門完善相關內控制度,構建配置科學、相互制約的廉政風險防控制度體系;三是重點監督,通過對重要領域、關鍵崗位、重點環節的監督,提高監督實效。
第三,強化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建立和完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評價體系,將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量化考核二級單位在制度建設、作風建設、民主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情況,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到實處,提高監督的效能。
3.強化自身建設,增強履職能力
第一,轉變思想觀念,增強與時俱進的意識。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是能否做好紀檢監察工作的思想基礎。一是思想觀念要與時俱進。要適應國內外環境和黨的隊伍狀況發生的重大變化,堅持用新的理論、觀點看待和處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二是工作思路要與時俱進。要從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從調動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高度,正確處理好黨的紀律問題。同時,紀檢監察干部應牢記黨的宗旨,只有這樣才能在錯綜復雜的腐敗現象面前堅持黨性原則,保持清醒的頭腦,同各種錯誤行為和不良傾向做堅決斗爭。
第二,優化紀檢監察的隊伍結構。相比普通高校,高職院校人員較少,力量較弱,要爭取以較小的監督成本獲取較大的監督成效,必須著力構建一支專兼結合、上下聯動的紀檢監察隊伍。要充分調動學校紀委委員、二級黨總支紀檢委員的積極作用,在監督力量上除了專職紀檢干部外,可在普通黨員干部中聘請特約監察員。同時要注意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層次化互補,優化紀檢監察隊伍的結構,切實增強紀檢監察隊伍的工作合力。
第三,重視專兼職人員的教育培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履職效能,必須有一支素質過硬、能力突出、作風優良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因此,要加強對專兼職紀檢監察干部的再教育和再培訓,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系統的理論學習,開展思想教育和黨性修養教育,提高紀檢干部的政治素養,打造一支思想上過硬的紀檢干部隊伍;有計劃地安排紀檢干部參加業務培訓和外出學習交流等,更新知識結構,拓寬專業視野;積極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和倡導紀檢干部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實踐,切實提高紀檢監察干部的履職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亞鵬、張云.高職院校效能論——示范院校建設的改進戰略[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23~25
[2]張增田、謝麗.高校紀檢監察機構履職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探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