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要求大學生生命教育應注重生命知識教育、生命倫理教育和生命價值實現教育,并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以問題為導向、突出主體需要來開展生命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內涵""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6-0004-03
生命教育自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起步,其內涵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并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大學生生命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與生命教育有著一致性的含義,同時,由于大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涵應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融合,以期適應大學生不斷變化的實際,并使高校的生命教育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又因其自身的特殊性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生命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生命教育共有的成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成分。其共有成分體現在對生命認識、保護、珍愛、欣賞和探索等方面,這是在實施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達成的共識。其不同成分體現在:一是大學生生命群體的特殊性。大學生不僅有著和普通人共同的生活追求,同時也處在知識能力培養、道德品質形成和人格健全的關鍵時期,是知、情、意、行綜合發展的時期,所以,作為對這一生命體的塑造,應遵循其生命發展和成長的規律進行,而不可厚此薄彼,導致生命發展的不均衡狀態。二是大學生對自身問題調節和處理不當引發的生命困惑和沖突。就目前高校大學生中發生的負性事件來看,其直接原因主要有學業壓力、情感困惑、心理問題、畢業壓力、身體疾病等方面,而且在部分事件發生者身上是以上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高校的生命教育應著重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既要做到對生命個體產生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也要以大學生的訴求為導向進行研究和解決,做到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并重。所以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種以生命知識教育為基礎,以生命倫理教育為重點,以生命價值實現為核心的超越生命個體的活動。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特點
1.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內在教育與外在教育的統一
外在的教育只是輸入性教育,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輸入的內容是否與大學生的需求相符合,是否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大學生是否愿意接受輸入內容并能在體認的基礎上實現輸出,進而達到自我生命意志的展現符合社會要求。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內在生命教育,要求大學生在綜合分析輸入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對輸入內容進行篩選,從而在此基礎上通過生命主體的實踐體認達到完善自身生命過程的意識和行為,這是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因為實現自我教育并進行自我設計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生命。
2.大學生生命教育是自我生命意義與社會生命意義實現的統一
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讓生命主體在其所處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生活,并通過學習掌握知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自我生命意義的實現是離不開社會系統的支持的,因為只有將自我與社會相聯系,才能賦予自我生命于社會屬性。而社會生命意義是自我生命意義的外化和外在體現,生命意義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所以社會生命意義才是自我生命意義的歸宿。只有從社會生命意義的角度去思考與過活自我生命,才能在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同時成就社會生命意義。而社會生命
意義的表達與實現是自我生命意義的核心價值訴求,是“把人作為一個社會人,關注人的社會性的發展,重視人我的關系”,也即社會生命意義的實現是自我生命社會性的展現和發展,其意義的關乎程度直接體現為人的社會性的豐富與完善。
3.大學生生命教育是過程短暫性與意義長遠性的統一
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活動行為,既包括系統的生命知識教育、倫理道德教育,也包括生命價值實現與超越個體生命的教育;既有豐富的知識課程體系,也有豐富的生命體驗實踐活動;既是其生命成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的義務。同時,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一員,如何使其能夠在短暫的大學過程中既出于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負責,又能夠在將來的社會中正確認識并處理生命過程中的問題,這是大學生生命教育應在其自身意義上的無限追求,因為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不僅在校期間應是品學兼優的學生,而且在其步入社會之后能夠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地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所以大學生生命教育是過程短暫性與意義長遠性的統一。
三"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1.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顯性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受到影響的有形的、外在的教育方式。其特點是目的性明確,受教育對象集中、條件可靠,有詳盡教育大綱和教育目標,有專業的施教人員等。隱性教育是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的教育方式。其特點是教育載體的豐富性、條件的便利性、時間的長久性和空間的可移動性。開展生命教育,不僅要依靠生命教育課堂的“主場”優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生命理論與生命價值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命觀,又要通過環境的布置和活動的設計,融生命教育內容于日常活動中,提升學生所在的學習、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生命教育環境創設的價值與意義。雖然生命教育課堂發揮了“主場”教育的優勢作用,但是過多的理論灌輸與生命體驗的缺失顯現了其不足所在,而隱性教育則發揮了生命教育的“客場”作用,通過環境的布置和活動的設計,使學生把接受的生命教育知識與外在的環境融合起來,達到“主場”“客場”的有機統一,同時也有效地彌補了生命教育“主場”的不足。
2.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
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都是圍繞著學生發展目標進行,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活動運行過程中,為使活動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軌道所進行的評介,屬于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一種對個體對象過去與現在的比較或有關側面的相互比較,從而得到評價結論的教學評價類型。階段性評價是對一個學段、一個學科教學教育質量的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做出結論性評價,一般是在某一學習階段結束之后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就學生通過學習所達到的對自我或他人生命的認識、尊重、關懷與珍愛程度,對自我或他人生命中存在的問題、調節的策略及達到的效果進行評價。生命教育的階段性評價主要是就通過系統的教學,對學生受教育后的變化與生命教育教學目標差異性的評價。這就要求生命教育的階段性評價要以生命教育的過程性評價生成的事實材料為依據,是調整“教”和“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對生命教育課程的學習狀況,并從中發現不足,及時進行教學改進;而生命教育的過程性評價也不是只關注過程不關注結果的評價,其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自我或他人生命的體悟及對現實生命問題的解決能力,在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做出評判,找出問題,以期結合學生實際對整個教學目標進行調整。生命教育的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不是單獨發生的,必須在二者有效結合的前提下進行,離開任何一個方面的評價都是不完整的,而且因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的脫節使整體目標無法實現和推進。
3.以問題為導向,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問題導向模式是直接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的一種方法。它不單是對生命個體問題進行研究,更與進行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體系存在的問題直接相關。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往往是就單一個體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這是問題導向模式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其對生命教育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和解決,而且這是解決具體問題與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同等重要的一個方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實施生命教育方面,測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教育,忽視了對大學生生命意義的教育,致使學生形成了以個人物質利益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當下的生命享受,于是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花銷在個人眼前的、能看得著的利益上。(2)在家庭教育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內容由勵志教育偏向功利化教育、自私化教育,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個人自我需求的實現,所以導致很多學生產生狹隘的生命觀,只注重自己眼下的生命過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3)在社會教育方面,由于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再加上大學生個人意志控制能力和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差,并且與家庭、學校的生命教育“互動不足”,致使效果不佳。
4.以主體需要為基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除了給予性的大眾化教育之外,更多的應著眼于主體需要的教育,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體社會化的需要。隨著社會化程度的加快,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急需指導和提高,同時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過程本身就是其社會化過程的體現,也是其自身發展和價值實現的需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對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需要,而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實際現象較重,多是偏向理論教育,說教、灌輸理論現象較為嚴重,而且在理論教育方面出現純理論教育傾向,在理論與現實兩個維度方面的結合不夠,致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主動性和所學理論無法“解釋”社會現象,出現理論學習和社會現象“分割”比較嚴重的情況。三是人才培養的需要。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生命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高校在加強大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還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其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在步入社會后,用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為其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保障。生命教育注重人的自我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一,在正確認識生命的基礎上,把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并通過參加社會實踐豐富生命的內容,拓展生命的意義。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但歸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所決定的。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就要求生命教育不應僅是局限于現實問題的解決,而應該把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結合起來,從對人的本質的“占有”中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教育的人學視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