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技術及網絡的發展,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變化,以及學習者自身學習動機、目的和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等因素,促使自主性學習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本文對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嘗試性建議,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的發展""自主學習""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6-0021-02
一"引言
隨著現代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語界同仁意識到:無論我們的課堂內容多么的豐富多彩,教學法在理論上多么完善,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即學習者在自身性格、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和興趣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我們不能以同樣的方法把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教育的任務要由傳統的課堂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轉移。Rogers認為:只有當人們掌握了如何學習,學會了應變和自我調節才稱得上是受到了教育。因此,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同時實現現代教育的目的:培養學生使其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終身學習,從而達到個人的持續發展。
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上,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把握學習進程。然而,學習者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存在是不必要的,無需對課堂進行控制,自主學習只是傳統教師和學生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Candy認為學習自主性是通過不斷學習的過程而獲得的,以接受教育的經歷為基礎,同時需要一定的“教育干預”(educational"interventions)(Candy,1991)。此外,自主學習的培養和獲得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我們不能把它看成一個靜止的、一旦獲得就一勞永逸的心理機制。
本文將簡要介紹學習者自主性的定義,并針對在新形勢下,如何定位教師和學生的新角色,以及在目前的外語教學和社會環境下培養和提高學習者自主性,提出嘗試性建議。
二"自主學習的定義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的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立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從本質上講,自主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應該是內在的或是通過自我而激發的,學習方法應該是有計劃的或經過訓練已經達到自主化的;自主學習者通過學習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的效果,并能自我監控和評估學習進程。但是在實際的學習情境中,很難做到完整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因此研究學習者自主性應該分清學生在哪些方面是能夠自主的,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干預。
三"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少是與生俱來的,學習者一般需要經過訓練才能掌握這一技巧。基于國內外對自主學習的研究和作者在英語教學方面的經驗,并結合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實情況,筆者將對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以下建議:
1.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英語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在學習目標或對象的引導下,激發和維持學習者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英語學習的動機是第二語言學習的有效推動力,并能夠使學習的漫長過程持續下去,同時將這種學習指向一定的目標,
即熟練掌握各項英語技能。學習動機是培養英語自主學習的前提,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意愿方面進行培養:學習者只有具備強烈的學習英語的內在愿望,意識到學好英語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掌握好英語知識和技能,才能使自己從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
2.教師在課堂中的合理引導
教師作為自主性學習的積極倡導者,首先要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為此,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出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當然,這對教師本身是個挑戰,教師不但要熟練掌握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即根據教學要求,把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基礎等方面情況聯系起來,設計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課堂中多讀,在讀中自己發現問題,引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從而學到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使其樂于參與課堂活動并在參與中得到聽、說、讀、寫、譯等英語技能的有效訓練,進而養成自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還應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利用自己身邊的學習資源,并加強與其他學習者的合作學習。維果斯基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活動起源于社會的相互交流:學生通過協作討論,一方面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可以被大家所共享,另一方面,“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發散思維”(馮秀琪,2001)。這樣,一方面能夠檢測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掌握和實際應用情況,同時也給學習者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和環境,從而促使其主動承擔學習責任,客觀上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
3.鼓勵學習者自述
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時,同時要求他們定期記錄下自己的階段性學習感受,是否達到預期學習目標,并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通過這一做法,學生會對自己的學習現狀有更好的了解,提高對自己所采用的學習策略的認識,并評估自己所采用的學習策略的可行性、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從而選擇下一步學習的最佳策略或方法,最后逐步使自己成為更加自主的學習者。
4.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非常簡單,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只能利用少量而有限的資源進行簡單的聽力、閱讀等自我訓練,對自主性學習基本上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語言教學中多媒體的日益普及,極大地改善了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環境。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快速高效地調用豐富多樣的數字化教育軟件、教學課件等,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此外,互聯網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巨大的知識與資料寶庫,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源,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探索”式學習,應鼓勵學生課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功能進行自主性學習,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學習方法、時間等,這樣既提高了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的能力,也豐富了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
5.培養學習者合理利用社會、情感策略
社會策略是指學生為了與其他學習者和本族語使用者進行交際而采取的行動。情感策略是學習者用于調控情感、動機和態度的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情感、自我鼓勵以及克服學習焦慮而采取的策略。英語作為語言交流的一種工具,在此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減少外部的干擾,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放松心情,減輕心理壓力,勇于和其他學習者互動。社會、情感策略的合理使用可以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習者有意識、有目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感知風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
四"結束語
學校教育已不能完全滿足當今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求,據此,學習已經成為一項終身任務。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其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篤勤.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外語界,2002(5):17~23
[2]龐維國.90年代以來國外自主學習研究的若干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0(4):12~16
[3]馮秀琪、賈瑞風、馮謙.關于網絡課程設計策略的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0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