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于剛剛開始接觸英語的小學生而言,英語是陌生的語言,英語課也是一門陌生的學科。也正因為這樣,啟蒙階段的英語教學才顯得異常重要。老師在啟蒙階段的任務除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外,更要幫助學生將興趣進行保持,與此同時還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多下功夫。本文就啟蒙階段的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英語""啟蒙階段""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6-0070-02
2001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同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國家課程標準。2002年9月全國38個(后發展為42個)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正式啟動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并正式確認英語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必修課程,占總學時的6%~8%。義教英語課程標準修訂較明顯的變化有四點:(1)刪去了原實驗稿中涉及高中階段的內容(六至九級),只保留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二級到初中五級)的內容;(2)突出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特性,更符合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培養的需求;強調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更符合外語學習的內在規律;(3)增加了小學詞匯和語法教學的明確范圍,使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更加詳細具體,針對性更強,便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4)對課程試驗中意見比較集中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和“教學評價”等內容做了重點調整,更符合當前多數地區的教學實際,案例和評析更加具體詳盡,在實際教學中的可操作性更強。筆者結合目前的教育現狀,對小學啟蒙階段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和總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采用全英語教學,學生不解其意
筆者發現,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多數英語教師都認為英語課堂應當使用全英語進行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英語的魅力,并且長此以往學生的聽力水平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英語教師能夠全英語授課是教學技能的重要表現,然而全英語教學還是要分授課對象的。
面對處于啟蒙階段的小學生,全英語教學不僅達不到以上目的,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語言教學有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在學生還未能完全內化教師的全英語課堂用語的情況下去理解新知識對小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有的學生面對教師的全英語指令要么不知所以然,一頭霧水,要么直接發問:“老師在說什么呀”。所以筆者建議在小學英語的啟蒙階段,教師應當使用雙語教學,讓學生慢慢熟悉必須要掌握的課堂用語,對新授知識的講解更需要輔助以中文,尤其是當新授內容涉及文化方面、語用功能方面時,更要輔助以中文將其講授清楚,另外配合豐富的肢體語言也是必要的。待學生對老師的英語課的整體風格把握清楚之后,再慢慢減少課堂用語里中文的比重。
二"夸大游戲功能,知識無法落實
游戲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佳手段,是兒童生活與成長的重要文化形態。小學英語教學中,巧妙而有效地運用游戲,會使學生親近英語、喜愛英語,感受英語的魅力,使課堂教學在學生快樂學習中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游戲教學之所以成為小學課堂中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形式,其原因還在于它迎合了小學生愛玩的天性。
目前的教學狀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們想盡各種辦法和學生“玩”游戲,寓教于樂。尤其是在啟蒙階段,更是把培養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寄希望于游戲教學法。老師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最終出現熱鬧的課堂形式,低產出的課堂效果。即使學生在課堂上玩得再開懷,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依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教學目標。而始終處于游玩狀態的學生,一旦老師開始布置實際學習任務,他們就會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與反感。因此老師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平衡好游戲教學與教學目標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對游戲的目的一定要嚴格把關。
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保持是同等重要的。短時的興趣確實可以通過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激活,但長久興趣的保持則更需要讓學生體難驗到學習語言所帶來的成就感。小學英語教學需要扣住“興趣、情景、活動”這三個重要因素,所有的活動都必須以學習英語為目的。無目的的游戲只能是游戲,而非教學。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解決情感態度問題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積極的情感,如自尊、自信、動機、愉快、驚喜等能創造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狀態”。
三"強調課本知識,忽略人文屬性
《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的課程性質做了明確的規定,即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何謂人文性,就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所承載的先進的文化內核。在小學英語的啟蒙階段,讓學生了解所學習的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些文化信息也可增強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從而激發興趣。
老師們普遍認為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要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指導思想使課堂里迸發出的各種教學契機悄然流逝。比如在圣誕節臨近時,教師可以制作有關介紹西方圣誕節的課件,讓學生了解圣誕節的相關文化內容。在新年里,還可以請學生一起收集世界各地過新年的習俗,并在課堂上請學生來分享,利用這樣的機會教授學生中國過新年的傳統食物的英語讀音。對于公歷上對應的西方重大節日都不要錯過灌輸人文性的教學機會,讓學生領略到西方文化的精彩,對另一種文化的了解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四"注重終極評價,忽略過程評價
多年來,一線教師總是習慣采用試卷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評價,用分數作為測試語言知識的主要依據。盡管近年來,對于小學生學習外語的評價方式的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仍然有許多教師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或改變這個問題。《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評價的概念,倡導教師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用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探索評價的方式時要注意多元,例如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元等等。
教師要將這些評價方式落到實處就需要留意平日教學中的點滴契機。比如評價主體多元就可以理解為評價時不僅僅只是老師說了算,學生之間可以互評,同時學生也可以評價老師,家長可以評價學生,家長亦可評價老師;老師必須要走下講臺,聽聽學生的意見,聽聽家長的呼聲,這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教學。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進行口試、聽力測試,將這兩種測試與傳統筆試相結合,作為傳統測試的有效補充。
五"知識點內化,整體性欠妥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英語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與內容標準統一了起來。
從上圖可以看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例如:聽、說、讀、寫是一個外部語言和內部語言的轉換過程,是具備整體性的,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是語言能力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情感態度與英語學習的成效是密切相關的。而學習策略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習效果又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一個方面是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習英語這門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否則就無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在《英語課程標準》中,文化意識被列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處于教改浪潮中的英語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理解新的教學理念,將新課標中各個部分看成一個整體,通過異彩紛呈的教學手段以自然的方式融匯于實際教學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傳遞。
參考文獻
[1]尹弘飚、李子建.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分析——重慶北碚實驗區的個案調查[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2]李方軍.談交際教學法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困境及其解決方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