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映射,2014年北京市出臺的義務教育階段新的入學政策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大量的輿情。本文試圖以騰訊、新浪、搜狐綜合門戶類網站的教育頻道作為分析樣本,對輿情進行分析,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對新的入學政策的態度,為出臺下一步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入學政策""輿情分析""網絡輿情
【中圖分類號】G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6-0098-02
目前有多種關于輿情的概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觀點是天津社科院輿情研究所的張克生從國家決策主體和民眾的雙重角度的理解,認為輿情是國家決策主體在決策活動中必然涉及的、關乎民眾利益的民眾生活(民情)、社會生產(民力)和民眾中蘊涵的知識和智力(民智)等社會客觀情況,以及民眾在認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礎上,對社會客觀情況以及國家決策產生的主觀社會政治態度。簡單地講,就是社會客觀情況與民眾主觀意愿,即社情民意。
2014年北京出臺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引發了大量的網絡輿情,媒體、專家、普通網民紛紛通過網絡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價值主張和利益訴求。本研究選取艾瑞網(http:"http://www."iresearch.cn)排名前三位的騰訊、新浪、搜狐綜合門戶類網站的教育頻道作為分析樣本,這些網站的教育頻道都十分重視與網民的互動與交流,其信息還同樣轉載和鏈接了其他網站中對北京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的網絡教育輿情。
本研究以“北京小升初”、“北京幼升小”為檢索詞檢索上述三大網絡媒體,檢索時間為2014年4月18日到2015年1月31日。由右圖可見,4月份到8月份相關文章的總數整體呈現由高往低。其中,政策出臺之后的4月份和5月份,有關新政策的討論逐步成為社會各界探討的熱點。而后,5月31日入學信息采集截止,相關文章數量顯著下降,之后隨著9月開學季的到來,文章數量有所增加,之后各月文章數量雖有波動但均維持在較低水平。
對資料的分析發現,總體而言,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專家學者、學校、京籍家長、非京籍家長、媒體等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入學政策的關注點不同,同一類利益群體由于受入學政策的影響不同對入學政策也有著不同的理解。
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官員解讀政策變化的關鍵點
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要在兩個方面著力宣傳,一是對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舉措和就近入學的宣傳,二是對取消共建的宣傳。
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方面,不少區縣都進行了大力宣傳。例如,東城區教委的一位負責人說,東城區2014年進行了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一系列改革,通過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學校之間深度聯盟、相互帶動,優質資源區域不斷擴大。未來,電腦派位、九年一貫制、對口直升為主導的就近升入初中比例將逐年增加。
在取消共建生方面,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說,“共建生”是北京特有的入學途徑,實施途徑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與名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職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投入的增加,特別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全面保障的實現,共建的時代意義已經完成。取消共建將為更多學生提供進入優質學校學習的機會。
二"專家學者關注公平和政策效果
專家學者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非京籍學生入學和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效果兩個方面。關于非京籍學生入學的“五證”要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勞凱聲認為,“五證”的要求并不過分,否則大家都可以說自己在北京工作,因此要求北京市政府提供受教育的保障。事實上,義務教育階段非京籍學生規模的日益擴大也給北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良性運行帶來了持續增加的壓力。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孟繁華認為,解決持有“五證”人員子女的小學入學問題,而“五證”之外的小學入學問題回到原籍解決,就是為了最大限度保障公平正義的前提下,保持正常教育秩序的基本規制。關于政策效果,有學者認為,北京市教委近半年來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在全市倡導學區制有利于教育公平。也有學者認為,此次政策針對招生過程不透明、校長權力過大等問題“有的放矢”,但改革效果尚需實踐檢驗。
三"京籍學生家長關心“就近”效果
面對新的入學政策,家長們有著不同的觀點、態度和情緒。部分家長認為入學政策帶來了正面影響,就近入學省去了以往擇校的麻煩,使他們更加省心省力;而且就近免試入學減輕了孩子的學業負擔,還給了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部分家長表現出擔心和焦慮。在全面貫徹就近入學方面,部分家長擔心孩子“就”到一個差的學校。想讓孩子上優質學校的家長因為政策的嚴格實施,跨區擇校變得艱難。更是有一部分家長對新出臺的政策處于觀望狀態,不敢放棄“坑班”、特長,擔心因政策“回潮”而吃虧,并且認為禁止“點招”和“坑班”阻斷了他們僅有的擇校途徑。一旦禁止“點招”和“坑班”,他們將不得不等待派位。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沒有“條子”、沒有特殊的信息渠道,只能“拼孩子”。改革,意味著既有的鏈條要被打破,也意味著他們“拼孩子”的路將被封堵。如果真如傳聞所稱的派位比例提升至80%,他們自認將是最大的受害者,“拼孩子”的機會將被剝奪。
四"非京籍學生家長關注“五證”審核
新的入學政策給符號條件的非京籍學生家長帶來了欣喜,也使不符合條件的家長感到擔憂和不滿。部分非京籍學生家長感到欣喜。他們通過了“五證”審核,雖然辦理證件勞心費力,但不用再交“贊助費”就能上學了。前些年,雖然國家有著明令規定,但那些重點小學總會讓那些“擇校生”以及“非京籍子女”交上一筆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的“自愿捐助金”。不過,對于非京籍學生家長而言,今年實行的“五證審核”格外嚴格。不僅要審證件,還要審資料,而且是區、街道層層審。一些家長為此多次往返老家與北京,跑街道、去教委、找學校,資料、文件最多的開了30多個,紙張190多張。但是很多家長發現,在短時間內湊齊所有的證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各個區縣在“五證”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額外細則,一部分家長止步于各個區縣加設的門檻前。2014年幼升小政策之嚴格,許多家長在申訴無望之后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因此新政策的出臺,使得許多孩子不得不成為留守兒童。他們指責政策出臺沒有提前公示,一些區縣對暫住證和社保的時間要求不合理。他們對記者表示,對控制人口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拿孩子上學說事,這樣的做法不道德。”
五"媒體高頻詞匯:公平、民心、最嚴
媒體人員在社會輿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主要觀點有:(1)公平、透明;(2)深聚民心;(3)史上最嚴。現代教育報評論員在一篇時評中寫到,2014年東城區“小升初”兩次電腦派位均率先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家長代表及新聞媒體監督下全程公開,派位結果也首次實現網上公開查詢。兩個“首次公開”不僅讓學校在“陽光入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其公平、透明的招生過程讓許多家長吃下“定心丸”,普通百姓的子女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名校,實稱得上是深聚民心之舉。有人把北京的“十五個嚴禁”稱為“史上最嚴擇校禁令”。北京市首次成立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巡視組,嚴肅處理巡視中發現的違規問題。同時2014年首次使用入學登記電子平臺技術,這個技術能夠使已經進入系統的學生所有項目的所有操作在系統內都有詳細記錄,每項操作都能追蹤到個人。同時,媒體也表現出了一些擔心,例如“入學政策大大降低了跨區擇校的暗箱操作和學校自主錄取的機會。找校長,沒用了。但是新的問題是,區領導的權力誰來約束呢?”
總體而言,公平、平等、權利是在資料的搜集過程中出現的高頻詞匯,大眾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以往被壓抑的表達欲望如今更容易得到宣泄和釋放。出現在互聯網上大量的教育輿情無形中已經成為一種與教育政策博弈的力量。因此,政府必須處理好與媒體、公眾之間的關系,引導輿論、傾聽民聲,為自己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克生主編.國家決策:機制與輿情[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李新玲.北京東城區邀請小學生操作“小升初”電腦派位[N].中國青年報,2014.6.14
[3]家長稱2014年北京新生幼升小“史上最嚴”[N].燕趙晚報,2014.6.16
[4]線教平.時評:“小升初”公開派位深聚民心[N].現代教育報,2014.6.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