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的整體效能,筆者分析了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效能的主客觀因素,并據此提出了培養對策。
【關鍵詞】科學素養評價""影響因素""途徑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6-0100-02
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眾多研究人員或者評價組織對“科學素養”都有各自的理解和界定。在我國,科學素養是公民素質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我們認為科學素養是人在處理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中應該具備的知識、精神要素(價值觀念)和實踐能力,即人具有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利用科學文化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在當前社會發展進入到全球化大背景下,社會對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評價的效能(即科學性、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筆者認為,當前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內容主要包括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觀、探索與體驗、方法與品質四個方面。
一"影響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的主客觀因素
1.功利性需求異化了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衡量青少年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指標。有研究機構做過調查,在理性上,有43%的學生是盲目地懷疑,或者是盲從專家和他人的觀點,對事物較少有自己的看法。當前青少年科學教育的目的不再關注青少年學生個體對科學精神的體驗與內在發展,而更多地受外在社會功利的制約,其教學活動也越來越帶有功利的色彩。功利主義使得青少年缺少遠見,依賴性強。在科學精神養成上,青少年缺乏實驗探索精神,重邏輯思維,輕價值情感體驗。在科學精神探索上,青少年的科學價值觀被金錢等物質需求所異化。
2.應試教育遮蔽了科學教育
縱觀我國的學校教育,無論是中小學教育,還是大學教育都被應試教育的陰影所“籠罩”,學校科學教育逐步演化為對科學知識的灌輸,學生成為接受教條的“容器”。科學教育輕視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導致青少年缺乏科學探索和創新精神。而實際上,創造力和想象力正是科學素質的核心內容。當前教育體制上的欠缺使科學教育變成機械地接受科學知識,青少年科學技能和實踐能力變得尤為脆弱。
3.缺乏對科學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對青少年科學素養的調查顯示,僅有2%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有26%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高達65%的學生表示“不太了解”,7%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可見,青少年對科學方法的理解缺少必要的手段或者技能。一方面,青少年對科學教科書、日常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理解較好,但是對于科技前沿領域研究和發展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更談不上對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的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對于科技語言和科學現象只是“聽過”、“見過”,但是不理解其真正的本質,說明青少年還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知識,還跟不上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節奏。
二"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效能的策略
1.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新課程背景下的青少年科學教育,應力求做到從學生自己生命世界出發,提倡由應試教育逐步轉變為素質教育,全方位調動學生探索和發現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觀察科學現象、了解科學知識、探究科學問題、形成科學品質,學校教育要為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育提供有意義的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從學校設置到師資配備,從課程安排到考題出法,都應形成與應試教育模式下有本質區別的新觀念,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能力。
2.營造科學素養氛圍,完善科學教育方法
優良的校園科技文化氛圍,對中學生上好科學素養教育活動課起著不可或缺的激勵作用,積極樂觀、探索創新、實踐求知的教育氛圍是科學教育客觀環境的體現。良好的班風、扎實的學風和求實的校風不但可以激發青少年的科學熱情,而且可以幫助他們養成崇尚科學的態度和求真的價值觀。學校在改革應試教育“重知識、輕能力”的同時,要改進科學教育方法和途徑,積極探索“發現式教學”,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研究問題,最終找到科學途徑和解決方法,使科學教育充滿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利用大眾媒體,提升科學素養認識水平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對青少年學生開展科學素養的培育途徑主要是利用大眾媒體(包括電視、手機、互聯網等)來開展。具體做法是,學校、家庭和公共教育機構通過專職科普教師,結合互聯網、新媒體等開展科技素養的養成教育。專職科普教師可以發動共青團、學生會等科普社團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教育實踐與創新教育活動,通過多種科普教育方式來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品質。青少年也要充分認識到良好的科學素養對于提升自身科學人格的重要意義。
三"青少年評價體系的理論模型構建
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體系的理論模型,筆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建構。主要評價指標:(1)情感與價值觀。這主要來自于青少年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學校的學習生活,與科技知識的學習和體驗度密切相關。評價內容一方面是個人情景體驗,主要包括學生本人、家庭和社會群體的生活及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指價值觀養成,即社會情境,包括社會團體、跨地域生活情境。(2)知識與技能。該指標主要考察青少年對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主要包括對理工科科學(數學、物理和化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科學技術、信息科學五大模塊。其中理工科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科學技術和信息科學與我國基礎教育科學新課標中的主要內容模塊是一致的。(3)探索與體驗。包括探索科學命題、分析科學事件、解釋科學現象、養成科學品質、解決科技問題五個層面。每個層面又分為三個依次遞進的子層次。(4)方法與品質。包括對科學命題或結論的個人興趣、對科學事件的看法和態度以及科學價值觀及科學品質三個方面。同時涵蓋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和體驗,即對科學與技術的聯系、科學和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等方面的理解。
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指標四個方面是相互關聯、逐步遞進和深化的聯系,既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平行關系。第一,情感與價值觀是科學素養評價命題所依據的素材信息,它是評價青少年利用科學知識和技能在不同層面解決問題提供的背景信息,不是對情境本身的測評和評價。不同的情境體現了青少年對科學情感和科技知識的評價,而且在特定的情景下,要求青少年具備一定科學素養能力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命題。第二,知識與技能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一方面,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科學技能、養成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另一方面,創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學態度能夠促進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良好的科學方法和豐富的科學知識能夠提升科學品質,科學方法和科學品質是青少年科學素養評估體系的主線與核心。
本研究構建的科學素養評價體系理論模型的主要特色體現在:第一,首次將數學納入科學知識測評的范圍;其次,“探索與體驗”的三個二級指標所涵蓋的指標是依次遞進的能力水平,這與其他相關研究的內容不完全一樣,其他研究所反映的評價內容之間沒有遞進關系;此外,方法與品質評價指標包含的幾個方面與相關研究也有所不同,主要考察和評價青少年是否具有科學方法和科技技能,以及他們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理解以及科學價值觀,這與我國基礎教育科學課程新課標中的評價指標和內容是一致的。因此,該研究中的評價指標體系既吸納了相關科學素養測評體系的基本理論和內容,又與我國基礎教育科學課程新課標的目標和內容相融合,符合當前國內青少年科學教育評價的目標和要求,對開展青少年科學素養評價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邢金龍、張靜.重視與加強大學生科學素養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86~87
[2]孫海濱、劉婷婷.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40~4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