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現狀進行探討,深入分析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偏差及其產生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對于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培養健全的人格、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意識""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6-0122-03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自我意識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動態性的高級心理系統,是個體在社會人生實踐過程中對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關系的一種認識。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和趨于完善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是時代的先鋒,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這一時期,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是否完善,不但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人格形成,而且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整體上表現出協調發展的積極趨勢,但仍存在一些偏差。分析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現狀,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有利于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自我意識,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青年時期,他們樂于接觸新事物,對自我的表現有著較為強烈的關注,并且由于大學生接受的教育較以前更為高等、更具專業性,他們對自己心理的發展變化更為看重,更加注重自我意識的發展,更加注重生理我、心理我及社會我意識的發展。大學生能更主動、更快速地認識與體驗自我意識的發展所帶給他們的新變化。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認識趨向成熟
進入大學后,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在內容上更為豐富、更為細化,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更為全面,他們更為主動地認識自身,積極關注自己的身心成長。他們往往與自己身邊的同學好友進行比較,來進一步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并以優秀的人物為榜樣,激勵自己向優秀的人物學習,推動自身健康成長,以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大學生在自我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發展,他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性格、氣質及能力等內在因素,心理活動傾向于內心世界。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增強,他們往往能借助一定的社會評價來主動、全面及客觀地認識與分析自己。
2.自我體驗趨向深刻
大學生的自我體驗具有深刻性。他們在自我體驗中既有積極的情緒又有消極的情緒,既有對自己喜歡與滿意的情感體驗,又有對自己討厭與不滿意的情感體驗。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愈加深刻地認識到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他們會在學習上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中都表現出積極主動的一面,表現出極大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積極進取,希望在學習上取得優秀的成績,在活動中有出色的表現。當他們在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目標時,他們會有強烈的成就感,產生深刻的自我體驗感。
3.自我控制趨向主動
大學階段,隨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逐步確立,人生理想的明確,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成熟,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確立與提高。他們不再依賴于客觀外在力量對自我進行調節與控制,而是自覺主動地對自我進行調控。將分散的行動集中統一起來并且以主導動機支配行動,使之服務于自己特定的人生目標,這是大學生自我控制趨向主動的一個突出表現。例如,部分大學生為了進一步深造而準備參加考研,他們為實現自己的這一目標,會主動放棄自己的業余時間和娛樂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考研的復習中去,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奮斗。
二"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存在的沖突
當前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從整體上看發展水平是較高的,處于相對穩定的階段。但是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就業的壓力日益增大,他們面臨著愈來愈多的困擾,遭受著許多難以排解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從而造成自我意識的偏差,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存在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自我中心和從眾心理的沖突
當今校園里的大學生大部分是90后,并且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樂于接觸新生事物,思想與行為方式表現的與眾不同。有些大學生在考慮處理自身問題時,時常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身的利益得失,不考慮人際關系與客觀環境,不關心他人的感受,不善于換位思考。長期以往,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在與他人交流與相處中,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及建議,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態度,這樣會給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導致人際交往中出現種種矛盾與不和諧的現象。
與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及行為表現相反的是從眾心理,它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為自我保護放棄自身的真實想法而采取的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方式。部分大學生有著過強的從眾心理,當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面臨壓力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積極地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緩解壓力,而是通過逃避、退縮來進行自我保護。他們往往缺乏主見,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而非通過自身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缺乏獨立性。
2.獨立意識與依附心理的沖突
大學時期,大學生自主的時間與空間越來越多,同時隨著大學生心理的不斷成熟,他們的獨立意識也不斷增強。在學習與生活當中,他們希望擺脫來自于家長與老師的束縛與管教,以具有獨立性的個體面對、解決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有較為強烈的成就感。在與他人尤其是長輩的相處中,他們往往激烈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與主張,急于擺脫自己的幼稚性和依賴性,希望實現自我獨立。
但我們也應當認識到,雖然大學生的心理不斷成熟,獨立意識不斷發展,但他們的生活環境主要是校園,與社會接觸較少,缺乏社會經驗和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當面臨自身不了解、不熟悉或者突發的問題與困難時,他們往往感到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希望得到老師與家長的幫助,在老師與家長的指導下能夠解決遇到的問題,但無法真正做到心理上的獨立。同時,大學生的身份是學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并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依靠自身的力量獲得生活來源。雖然有些學生勤工儉學以維持自身生活與學業,但這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大學生在經濟上還是要依賴于家長的支持與幫助,很難實現真正的獨立,存在一定的經濟上的依附心理,由此帶來了大學生的獨立意識與依附心理的沖突。
3.自負與自卑的沖突
大學生普遍對自己有著良好的自信心,但部分大學生對自己自信過度,對自己有著過高的評價,很少進行自我批評與自我反思,容易產生自負心理。有自負心理的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當中,會處處彰顯自身的優越感,認為別人不如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他們對師長的教導、朋友的建議不能虛心接受,缺乏自知之明,目空一切,在不結合自身實際條件的情況下盲目追求過高的人生目標,這極易導致失敗,給大學生帶來不良的情緒體驗,影響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完善。
與大學生的自負心理相反的是自卑心理。在高校當中,由于受自己身體條件、能力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有自卑心理,他們自信心不足,對自身缺乏正確且全面的自我認識,對自己各方面評價過低,總認為自己在各方面與別人相差很多,自己處處不如他人,極易自我輕視與自我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敢展現自己,只是一味退縮,最終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4.交往需要與自我封閉的沖突
大學階段與其他的教育階段不同,在這一時期,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這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新鮮感與好奇感,同時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心理的逐漸成熟,他們希望能更多地與他人交往,認識更多的人,產生交往的需要。他們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關愛,渴望友誼,想要與知心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分擔自己的痛苦,傾訴自己在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困惑。
但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自我認識的進一步加深,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也會進一步增強,不愿意輕易向他人敞開心扉,吐露心聲,與他人交往時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己一人默默承擔,不愿向朋友傾訴和尋求幫助。大學生這種既渴望與別人交往又害怕別人看出自己內心的矛盾,給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帶來了交往需要與自我封閉的沖突。
5.追求上進與自我消沉的沖突
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生會逐漸體會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就業壓力日益增大。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大學生的上進心,他們希望借助自己的努力奮斗實現人生理想,發揮人生價值。
然而,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過程中總會遇到種種困難與挫折,會給大學生帶來不良的情緒體驗。當今的大學生大部分是90后,往往做慣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受到家庭的百般呵護,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他們極易產生退縮與畏懼的心理,情緒不穩定。長此以往,大學生會慢慢放棄自己的目標,消極放任、隨波逐流、自我消沉,在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中,缺乏戰勝困難與挫折的勇氣與毅力,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中產生追求上進與自我消沉的沖突。
三"完善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教育對策
面對在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與沖突,我們應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培養健全的人格、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
1.引導大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
大學生要想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首先應當做到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個體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誤區與不足。教育者應引導大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例如,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各種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輔導及社團活動等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幫助大學生拓寬交往范圍,擴展生活空間,讓大學生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發現自己的不足,從多角度、多方面對自己形成一個準確、客觀的認識。當大學生對自我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后,就能量力而行,為自己確定合理的人生目標,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斗。
2.培養大學生積極地接受自我
積極地接受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本來狀態與面目持肯定與認可的態度,不對自己提過分的要求,大學生是否積極接受自我關乎他們是否會產生健康的自我體驗。高校應教育大學生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既不對自己做過高的評價,也不對自己全盤否定。大學校園里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專長和興趣愛好參加適合活動,發揚自身的優勢與長處,展示自己的能力。大學生只有積極地接受自我、悅納自我,才會逐步培養起自強、自立、自主、自信的心理素質,從而能促進自我的發展,獲得學業的成功。
3.幫助大學生增強對自我的調控能力
個體的自我調控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我意識在意志中的表現,是個體對自身行為與心理的操控。個體的自我調控能力使個體在不受外界監督的情況下,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進行適當的調節與控制。高校應通過各種方式與活動幫助大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與頑強的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提升自制力。大學生應做到對自我的有效調控,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人生目標,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與積極的情緒,客觀辯證地看待與分析事物,為實現人生理想提供強大的動力與精神支持,循序漸進地實現人生目標。
4.鼓勵大學生努力完善自我、塑造自我
引導大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培養大學生積極接受自我和幫助大學生增強對自我的調控能力都是為了讓大學生努力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塑造知識、能力及品格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也是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做準備的時期。高校應教育大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增強知識儲備,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道德品質,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大學生應樹立合理的人生目標,努力完善自我,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自覺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全力施展自身才華,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將自己塑造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5.教育大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主要是校園,與社會接觸較少,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學習理論課程,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有限。同時,由于大學生在社會中具有較高的評價,這往往會使大學生無法客觀辯證地評價自己,帶有盲目性與片面性。高校應教育引導大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讓大學生真正地投入到社會實踐過程中,鼓勵大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向他人學習借鑒,勤于自我反省,發現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自我評價的偏差,據此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教育與自我調控,不斷學習,積極進取,解決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大學階段是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發展的狀況將影響到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影響到他們今后的工作與生活質量。因此,在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完善方面應該開展更多、更深入、更具體的研究工作,為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和切實可行的方法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陸璐、姚本先.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電力教育,2007(11)
[2]楊冠英.大學生自我意識沖突與矯正[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3(3)
[3]吳智泉、李金勇、徐木彬.試論大學生健康的自我意識的培養[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2)
[4]王偉欣.“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意識探析[J].學園,2014(14)
[5]孔讀云.論大學生自我意識及其培養[D].安徽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