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P2P行業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隨著P2P平臺數量的擴大,行業內集聚的風險也慢慢顯現出來。這些風險包括經營不善導致的破產,以及惡意欺詐如龐氏騙局導致的破產等,社會上對P2P網絡貸款合法性的質疑也開始出現。基于以上情況,業界對P2P的監管呼聲日漸高漲。

實際上,決策層對P2P行業的態度經歷2013年的鼓勵期之后,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P2P的監管開始發力。目前的P2P行業最受矚目的是監管細則何時出臺,許多平臺都在不安地等待著細則“鐵靴”的落地。據悉,P2P監管細則已征求央行、證監會、保監會三部委意見并呈報國務院審批,但還被要求擴大征求意見范圍。銀監會正積極協調更多部委加入征求意見范圍。由此可見,決策層對P2P監管細則的態度是慎之又慎,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復雜性、重要性。
為了更客觀地評估中國P2P監管可能面臨的挑戰,計算機世界研究院對100名P2P領域的專家進行了調研。調查顯示,從研究者的角度看,中國P2P監管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 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趨勢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研顯示,70.26%的被調查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創新活躍及混業經營將是令監管者最為頭痛的問題之一。
互聯網介入金融以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金融業務綜合化發展趨勢不斷加強,互聯網企業所設計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復雜,這對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提出了挑戰。一方面,一個產品由多個監管部門監管,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不同監管部門各自從自己的視角進行監管,容易使監管存在漏洞、留有死角,不利于防范金融風險。
今年1月20日,銀監會宣布進行機構調整,設立了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P2P平臺由該部門管理。但是,在這樣一個金融邊界不斷延展、金融內涵日益豐富的大金融時代,中國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實際上,在今年夏天經歷股災之后,中國高層已經意識到金融分業監管存在的缺陷。外界預測中國的金融體制可能將迎來重大變革。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稱,中國的當務之急是應由總理或主管金融的副總理擔任由“一行三會”組成的金融監管協調部級聯席會主席,將成員單位擴大到發改委和財政部。成熟后,將“一行三會”合并設立中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一旦中國金融監管的框架出現重大變革,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架構是否會跟進,外界拭目以待。
2.立法滯后導致互聯網金融監管出現“真空”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研顯示,58.72%的被調查者認為,立法滯后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面臨的另一難題。雖然今年7月份央行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立法研究,適時出臺相關管理規章,營造有利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然而,互聯網領域的立法至今仍未聽到動靜。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現行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采用的是針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在面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時候監管機構往往會陷入無法把握“度”的困境,而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創新出新的金融服務產品后也陷入無法確定其是否違法的境地,最終可能限制互聯網金融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亟需在《電子簽名法》和國家金融法規的基礎上加快金融電子商務的立法工作。
3.征信體系落后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倍增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查顯示,50.21%的被調查者認為,征信體系落后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核心障礙之一。征信方面存在的空白導致各種“高富帥”與“窮矮搓”都屬于同一信用等級,平臺無法進行有效判斷。這不僅加大了P2P平臺的風險,也給P2P監管增加了難度。
在美國,恰是因為有著健全的征信制度,以P2P 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業方得以有序發展。美國征信市場依靠益百利( Experian) 、艾克飛( Equifax) 、全聯( Trans Union) 三大征信主體與信用評分系統( FICO) 建立了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在Lending Club 上,借貸人最低的信用級別FICO 評分要在660之上,負債收入比低于40%(不包括房貸),至少有3 年的信用歷史等。反觀中國,正是因為征信制度建設捉襟見肘,致使平臺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相互戒備、心存疑慮,導致互聯網金融機構在征信過程中承擔高額成本。部分機構為了獲得更多收益,有意放松或放棄征信過程,致使投資者承擔了額外風險。

盡管中國征信制度已步入法制軌道,但征信市場主體建設仍乏善可陳、裹足不前。在互聯網金融業態波濤洶涌的背景之下,直至2015 年1 月5 日央行始在《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中批準8家征信機構,要求其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中國個人征信市場化的閘門方才開啟。
4.監管理念難以跟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查顯示,45.68%的被調查者擔憂,監管者的理念可能滯后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從而抑制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現行金融監管規則基于傳統金融業務而制定,無法預判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態勢,造成既有的法律法規中有些規定無法適用于互聯網金融發展。例如,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討論,很自然地將創新性很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與金融風險的累積乃至系統性風險相關聯,認為游離于現行監管框架之外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蘊藏著極大的風險。卻忽視了互聯網金融對于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促進中國傳統金融業轉型等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
監管理念落后的另一表現,則是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認識混亂。雖然央行等10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宗明義地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但是,在不少地方政府對互聯網金融下的定義卻相互沖突:如在天津、深圳的文件中,當地政府將互聯網金融產業定義為互聯網與金融業的融合;貴陽市的定義僅僅將現有的互聯網金融的形式進行了羅列,但是并沒有給出完整的定義。
5.中國投資者對P2P平臺的風險認識不足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查顯示,39.82%的被調查者認為,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缺位是監管的另一重要問題。
目前,中國P2P行業的從業者和投資者都或多或少存在投機的心態。一些投資者執著于打新,覬覦高收益,采取快進快出的策略投資于最新上線平臺。一些騙子平臺恰恰利用了投資者的這種心理進行行騙,如浙江的恒金貸上線僅半天就關了平臺。同時,熱錢在各平臺上沖進沖出,影響和妨礙平臺的穩定運行,大量不良的平臺出現運營困難,跑路事件層出不窮。據統計,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投資者已被套牢的資金超過20億元以上,個別平臺吸收的資金在億元以上。
目前中國網貸行業的綜合收益率約為12%,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網貸行業的收益率應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低收益率才是P2P行業健康發展的寫照。因為P2P平臺的定位就是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在P2P平臺借款的都是一些微型企業,如果利率太高,侵蝕了他們的利潤空間,那么企業就做不下去,這個標可能就會淪陷。融資快、成本低,是小微企業看中P2P平臺融資的關鍵所在,因此,P2P要發揮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功能,利率一定不會太高。業內認為,P2P綜合貸款成本合理的區間應該在15%以內,給予投資人的收益在10%,平臺既可以實現盈利,又可以保障投資人資金安全。多位從業者預測,未來P2P平臺年化投資收益預計會穩定在8%-10%左右。然而,不少投資者追求的年化收益率卻遠高于這個區間。計算機世界研究院對P2P平臺投資者所做的調查顯示,33.21%的投資者希望達到10%-15%的年化收益率,15.51%的投資者甚至希望達到15%-20%的年化收益率。僅有45.13%的投資者愿意接受5%-10%這個區間的年化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