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是學校為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方面自主發展、自主提升而創設的各種客觀環境或有利條件,具有自主性、實踐性和多樣性。無錫市連元街小學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教學智慧深度建構: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案例研究”的研究過程中,進行了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的研究,逐步認識到其中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A-0032-04
平臺,泛指進行某項工作所需要的環境或條件。教研活動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宗旨的一種實踐性、反思性的專業發展研究活動。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是學校為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方面自主發展、自主提升而創設的各種客觀環境或有利條件,具有自主性、實踐性和多樣性。無錫市連元街小學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教學智慧深度建構: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案例研究”中,進行了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的研究,逐步認識到其中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的研究價值
1.喚醒自覺意識,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參與
傳統技術理性的觀點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被動的、受他人支配的,本身并不具備建構知識的能力,教師知識是由學者專家決定的,教師只不過是“傳聲筒”或“應聲器”罷了。此種觀點忽略了教師在知識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性”。實際研究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確實會“接受結構的影響”,但其個人在處理具體問題或事件時的知覺與思考,以及所采取的適當的行為,并非完全由學者、專家或研究者所控制,也就是說,教師在知識形成過程中有其主動性和被動性,只是因人、因事、因物而異。[1]由此可見,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教師的主體自覺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要積極地喚醒教師的自覺意識,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研活動中來。
2.順應教師需求,從秉承傳統到轉化生成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教育所呈現出的前所未有的艱巨性、復雜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都對教師洞悉、把握、應對復雜局面和挑戰的專業能力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應對教育職場復雜局面的能力與智慧的提升,其外部環境、政策條件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教師個體的內在因素更不可或缺。教師專業能力和智慧的形成依賴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內生動力沒有替代性,也不可能有替代性。因此,在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的設置上必須順應教師需求,從秉承傳統到轉化生成,從一脈相傳到多元創生,從平面鋪陳到梯度構建,從單軌行進到多軌并舉。
3.加強合作領導,從整體策劃到行為跟進
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的開發建設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過程,需要綜合考察,實時調整,實行動態管理。而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的“領導”,既有“學校領導”,也有“教師領導”,教師不僅是教研活動開發的策劃者和參與者,更是管理者和組織實施者。教師群體是一個協作的社團,在這個社團中,每位教師都是富有創意的主體。由于教師成了教研活動平臺設計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創造力的發揮便是自主教研活動高效、高質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的實踐意義
教師教學智慧的自主建構離不開學校適宜的土壤,學校搭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幫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
(一)立體架構,構建多樣化的平臺
1.理念平臺:“連元大講壇”
學校的“連元大講壇”分為“走近名師”“教育故事”“案例分析”“教學一得”“書林漫步”五個欄目,每學期舉辦兩次,每次活動聘請省內外專家或校內骨干教師參加,充分發揮專家和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在教師中形成一定影響。每次講壇由教科室推薦專題,學科組自主申領、自定形式,百家爭鳴、理念碰撞。在此過程中,教師發生了從“要我研究”到“我要研究”的全新轉變。如今,“連元大講壇”已經成為連元街小學教師自主教研的品牌項目。
2.閱讀平臺:“連元書屋”
“連元書屋”成立以來,收藏理論書籍68000多本,各類教育雜志100多種。一杯醇香的自助咖啡,一本墨香的教育雜志,書屋為教師提供了舒適、高雅的讀書環境。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教師在書海中尋求知識,在書海中涵養智慧。
3.學術平臺:“蘅芳筆會”
“蘅芳筆會”是我校教師自主建構的學術團體,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靜心讀書,潛心育人;以文會友,內涵發展”為宗旨。“蘅芳筆會”創立以來,已經多次組織專家講學、外出學習考察等活動,舉辦了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研討會、名特優教師教學思想交流會。“蘅芳筆會”成員組成了《教師教學智慧自主建構》叢書編輯部,教師們從構建框架到寫稿、改稿,終于迎來了《教學智慧之旅》的出版,這是學校教師踐行教學智慧之旅的碩果。
4.網絡平臺:“連元在線”
“連元在線”是我校教師利用連元辦公網絡系統開展討論研究的平臺,現有300多名會員。它以“教學智慧自主建構”為主題,分為時事教育熱點、教育科研、班主任心得、學科教學、輔導員之家等欄目,帖子由主題式和自主式相結合,讓更多的教師圍繞自己的主題共同研討,促使教師把研究作為一種工作的方式,逐步成長為有思想的教師。
5.團隊平臺:“名師工作室”
每一門學科,學校都有一個以專家、骨干教師組成的“名師工作室”, 團隊成員做到四同:同研課、同看課、同反思、同提高,通過團隊的智慧,將學校課堂教學智慧研究推向深入。因此,學校教師在各級各類賽課活動中,總能獲得喜人成績。
6.研究平臺:“成長檔案”
學校確定了除骨干教師以外的20位教師作為課題研究跟蹤對象,將這20位教師分為新手型、勝任型、經驗型,為他們建立個人教學智慧自主成長檔案,記錄并研究這些教師在各種變量條件下,自主建構教學智慧方面的困惑、思考、所采取的策略等成長的真實經歷,再加以歸納、總結、提升,從而形成有的放矢、特色鮮明的教師培訓方案。
(二)鍛造品牌,構建精品化的平臺
學校成立了“新智慧·連元教師成長學院”,升格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由教科室協同教導處、大隊部、信息中心、工會等部門引導教師制定職業發展規劃,設立“骨干教師人才后備庫”,以自主發展和團隊行走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教師專業化的角色定位,推進優質發展,激勵教師在有序的組織下生動活潑地成長。
首先,校本出發,課程推進。“新智慧·連元教師成長學院”設置了豐富的校本教師研修課程,有教學專業素養課程、教學科研素養課程、教育人文素養課程、特長興趣素養課程等,教師可根據成長需求做菜單選項,構成自己的學習課程。這些課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著力培養教師的五種能力,即學習力、執行力、反思力、創新力、協作力。
其次,多元助推,整合共生。教學專業素養課程形成緊密共同體,有師徒結對、連元課堂、學科培訓等全力助推。教學科研素養課程形成科研常態,有BBS論壇、蘅芳筆會、書香活動等全方位助推。教育人文素養課程牽手活動落實,有“四好輔導員”評比、每周“國旗下講話”、少先隊活動等多角度助推。特長興趣素養課程開闊視野,有通才培訓、課程研發、公益服務等多層面助推。
(三)主題研究,構建系列化的平臺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于課堂評價產生諸多困惑,于是教科室主導開展了系列教科研活動——“科學聽評課:主題式課堂觀察”。兩年來,我們在語、數、英、音、體、美六個學科以及少先隊隊課中分別進行了課堂觀察活動,頗有成效,受到廣泛關注。
其中,音樂、美術兩個教研組攜手創新,展示了“主題式課堂觀察”的協同教學。在課題展示活動上,這節音樂、美術協同課《畫音樂》受到與會專家和同行的高度贊譽,紛紛表示:這種“以教為本、教研結合、以教帶研、以教促研”的創新式主題課堂觀察,非常專業,值得推廣。
“主題式課堂觀察”教研活動平臺,增強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意識,提升了教師的現場學習力,為高效的智慧課堂提供了有力支撐。教師們開始用科研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還存在什么問題,剖析自己教學中的成敗,以此來尋找自己研究的專項小課題。近五年來,186個教師專項課題成為校級小課題,這些小課題因為來自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所以極具生命力。令人欣喜的是,還有29個教師個人課題被批準為市級教師專項課題。
(四)低碳科研,構建微格化的平臺
學校的課題研究應該是教師的全民行動,但在現實中,科研在教師眼中往往高不可攀。如何揭下這塊高深莫測的神秘面紗呢?魯迅先生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校逐步摸索出“低碳科研”之路,以課題為圓心,教學實踐為半徑,呼喚教師內心需求的“不滿”,啟動這個“向上的車輪”。學校為教師搭建草根、親民的微格化研究平臺,幫助教師在行動中研究,在事實中研究,在問題中研究。微格化研究平臺讓教師在解決問題中不斷走出課題研究的迷茫,帶領教師走向課題研究的新天地。
1.從“經歷”出發,在行動中研究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告訴我們:“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每個人思想的形成與其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歷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此受到啟發,我們從教師的教學“經歷”出發,在行動中開展課題研究。主要以兩種形式展開:一是校園內網上的發帖討論,“連元BBS論壇”的版主發出中心話題,發動全校教師跟帖,暢所欲言。二是教研活動的“現場論壇”,在教研組長的主持下圍繞主題開展活動。在論壇中,教學細節、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等都自然而然地成為大家探討的話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種經歷牽動另一種經歷,一種感受引發另一種感受,一種思考激蕩另一種思考……不知不覺中,教師在課題研究的海灘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足跡,誕生了一篇篇生動的教學案例,成就了一篇篇深刻的教學論文。
2.從“故事”出發,在事實中研究
故事每天發生,視角各有不同。學校倡導從“故事”出發,在事實中研究。每位教師都在用自己的眼睛捕捉一個個來自課堂的微觀世界,用自己的筆記錄一個個來自課堂的故事。教學細節折射出自己的教學行為,課堂生成反射出自己的教學智慧。教師通過不斷地反省、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教學理念等,拾級而上,從而真正構建起自己的教學智慧。這樣的敘事研究真實、鮮活、生動,成為我校教師自主教研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敘述的故事獨具個性:情境性,故事生動、真實,體現一定的教學現場;典型性,故事所描述的問題具有代表性,充滿匠心獨運之感;主題性,有鮮明的主題,故事中蘊含深刻的教育意義,能給人以啟發。江蘇教育出版社公開出版了我校教師編寫的《有效教學敘事研究——一所名校100個課堂故事》;收錄了我校教師80多篇教學故事的《教學智慧之歌》一書也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公開出版。
智慧教師自主教研活動平臺成為教師自主成長的催化劑,教學智慧深度建構的助推器,引導著教師改進教學實踐,生動愉悅地步入課堂教學的魅力境界。
文獻參考:
[1]劉清華.教師知識的模型建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4.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