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傳承與實踐,更是對中國現代教育實踐經驗的創新與發展,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對當代中國教育實踐有著切實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小先生制;理論源流;思想內涵;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A-0054-04
陶行知是中國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資源。在長達30年的教育實踐中,陶行知給我們留下的教育理論浩如煙海,既全面博大,又實際精深,除“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民主教育”等為人們廣為知曉的教育思想以外,“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也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意義,不僅對當時的教育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當代教育實踐仍有很強的指導價值。
一、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誕生背景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普及教育實踐過程中依據“即知即傳人”的原則,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倡導并推廣實施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想理念。
何謂“小先生”,陶行知先生是這樣說的:“生是生活,先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先生,后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后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小孩子先過了這種生活,又肯教導前輩和同輩的人去過同樣的生活,就是一名名實相符的小先生了?!盵1]
由此可見,陶行知的所謂“小先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長者為師”,而是知者為師、能者為師,以知識和能力掌握的先后為標準,而與年齡的先后沒有必然聯系。正如陶先生所說:“每個人,即使是只學習過幾個月,只要學到一點,就應當把他學到的教給別人,甚至很小的孩子也可當‘小先生’。”[2]
陶行知倡導“小先生制”之構想,初起于1923年陶母從孫學習《平民千字課》及晏陽初師從六歲童學唱《盡力中華歌》,后歷經十年“懷胎”,于探索“工學團”的實踐中得以“瓜熟蒂落”。尤其是少年學子方友竹,在陶行知的感召下辦“報童工學團”“流浪兒童工學團”,實行學生教學生的連環教學故事,令陶行知深感“小先生制”實踐的可行性。
后來陶行知在工人、農民和兒童中推行普及教育,支持晨更工學團辦識字學校、女工夜校,及在陳鶴琴協助下辦勞工小學、幼兒園,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普及教育要依靠“小先生”(也稱“傳遞先生”)“即知即傳人”的力量,于是在國內發表了多篇倡導“小先生制”的文章。
“小先生制”的正式誕生,是以在山海工學團紀念“一·二八”兩周年大會上,陶行知同時舉行的“小先生普及教育隊授旗典禮及宣誓”儀式為標志的。二十六個村莊的“小先生”接過普及教育的旗幟,宣誓“知識為公”“即知即傳”。在陶行知的大力推廣下,“小先生制”誕生僅僅十個月,上海就有了18000個“小先生”,全國十九個省和四個直轄市推行了“小先生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陶行知甚至還介紹新安小學一批奉行“生活教育”的“小先生”走向社會大講壇,走了全國二十二個省市,行程五萬多里,做了大量愛國工作,轟動了當時的全國教育界。廣東的一名十三歲少年還寫出了兩萬字的見聞感受,陶行知為其親筆題名《小先生的游記》,推薦交由商務印書館印刷了十二版。[3]
可見,陶行知先生倡導“小先生制”,是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普及大眾教育、推廣平民教育、實施民主教育、改造鄉村教育的時代大背景,在當時有效促進中國教育民主化進程的過程中,極具創新價值與實踐意義,切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理論源流
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蘊含了“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教人做主人”等寶貴理念,其核心是“知識為公”“即知即傳”,這在當時中國普及教育師資缺乏的時代背景下,“小先生的貢獻,是非常之大的”(陶行知語)[4]。不僅如此,“小先生制”還是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論語》中曾有記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钦f三個人在一起出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對照自己注意改正??梢娫诖呵飼r期的孔子看來,學問并非專屬所謂長者,無論什么人,無論年齡大小,人人都可能成為你的老師,人人都可以傳道教授別人。這可以說是中國早期的民主教育主張,應該可以視為“小先生制”誕生的文化沃土。
《論語》中還記有孔子“不恥下問”的主張,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且不以這樣做為可恥??鬃印皫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就是明證。孔子的“不恥下問”,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二是向附近的百姓學習,《論語》有很多例證[5]。尤其讓學生教自己,這本身即可視為孔子對“小先生制”的反躬實踐。
《學記》中也記有“教學相長”的主張,“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6],說明教與學是可以相互促進的關系。戰國時期荀況的《勸學》中也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比喻學生可以后來居上超過老師。這同樣是對中國早期“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內隱補充。
漢代以后,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教育主流思想,在尊師重道的大環境下,唐人韓愈在《師說》中也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極力主張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考慮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也就是說,老師未必一定比弟子賢能,弟子也可以反過來教老師。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小先生制”思想的萌芽。
近代中國教育更多地注入了民主思想,加之陶行知早年赴美留學師從杜威,其“兒童和青少年在生長和生活的過程中,在擴充、提高、更新、重組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并最終成為社會的合格成員”[7]的思想無疑也深深地烙在陶行知心中,從而為陶行知立足中國本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思想埋下了種子,這應該視為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催化劑”。正如陶先生說:“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樹立的第一個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自古以來,小孩子是在教人,但正式承認小孩為小先生是一件最摩登的事?!盵8]
正是中國古代教育民主思想的熏陶,以及中國近現代教育民主思潮的催化,陶行知方能受之現實生活實例的啟發,善于發現并及時總結出了“小先生制”的教育創舉。因而可見,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究其根本源流,乃是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三、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豐富內涵
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無論從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層面,還是立足當前中國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層面,都蘊涵著切實而豐富的理論與思想內涵,成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中的重要一脈。
一是以生為本的人本教育思想。從本體論來說,“小先生制”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尊重兒童、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陶先生說:“我們必須使大家承認小孩能做教師,然后教育才能普及,小孩的本領是無可懷疑?!盵9]在陶行知的眼里,小孩既是學習的主人,也是教育的主人,既可做學生,便可做“即知即傳人的小先生”。這種觀念與當前中國全面推行的新一輪課改“以生為本”的精神價值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小先生制”實質上就是民國時期人本教育思想的呈現。
二是師生平等的民主教育思想。從認識論角度看,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充分體現了師生平等的民主教育思想。在陶行生先生看來,小先生的承擔者不應只是優等生,而是能者為師,師與生的關系是交叉的、互為的、平等的。這與我們今天新課改倡導的“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個體發展”也是不謀而合的。尤其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更是強調異質學習對象的組合與團隊協作方式的進步,因而“小先生制”也是加快教育民主化進程的一種有效方法,更體現了師生平等的民主教育思想。
三是培養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創造力解放出來?!薄敖逃荒軇撛焓裁?,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工作。”[10]從價值論的視角看,“小先生制”正是“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創造工作”的明證,它不僅在普及教育運動中發揮了令人矚目的作用,而且在抗戰宣傳與愛國宣傳中成為了急先鋒,著名的新安旅行團就曾在陶行知先生的鼓勵下,行遍了大江南北,宣傳抗日與愛國,被時人稱為“民族的小號手”[11]。這同樣體現了新課改倡導“培養創造精神”的教育理念。
四是著眼發展的合作學習思想。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小先生制”還蘊涵著合作探究的學習思想,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當時小先生的活動方式是“以集體生活之不斷地自新創造的過程來教育兒童,使兒童團結起來做即知即傳的小先生。”[12]這不正是當前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核心理念嗎?我們今天的課堂小組活動機制,其中很大成分上不也正是“小先生制”的“小孩教小孩”“即知即傳”嗎?張志公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即交往。“小先生制”,正是學生在交往中學習,在學習中交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實踐”,把知識與思想相互傳遞,并在傳遞與交往中相互得到提升與發展。
五是崇尚實用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師從杜威,自然多少受其恩師教育思想的影響,所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思想成為其“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小先生制”則是體現“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徑?!靶∠壬迸c“即知即傳”踐行的正是生活交往、社會體驗與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先生制”下,兒童的生活理念、生活本領、社會能力、學以致用,都得到了全面的培養,正如陶先生所言:“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生活的需要,教育與生活要高度一致。”[13]因而,“小先生制”蘊含了陶行知先生立足生活、崇尚實用的“生活教育”思想。
此外,“小先生制”教育思想中還滲透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自動主義實踐策略等,真可謂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無論從實踐的層面,還是從理論的層面,都對我們今天的新課改具有多元啟發意義。
四、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小先生制”在中國二三十年代普及教育師資缺乏的背景下,確實是最簡便最經濟且快速易行的好辦法。透過“小先生制”的時代價值表征,我們認為,無論是“小先生制”蘊涵的教育思想,還是其實踐蘊涵的價值觀與方法論,都對今天的教育具有不可小覷的現實意義。
一是在理論層面上豐富了當代教育新課改的思想內涵。當前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重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課堂內容不是教師要教什么、講什么,而是學生要學什么、練什么。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新課改情境下教師施教的思維起點。而推行“小先生制”,讓學生成為小先生,學生便可成為學習的主人和課堂的主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覺投入學習行動,并在相互指導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起“即知即傳人”的“知識為公”“團隊合作”思想。因而“小先生制”豐富了當代教育新課改的思想內涵。
二是在實踐層面上豐富了當代教育新課改的學習方式。傳統的學習方式一般有講授型、自學型、交流型等,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學習,而“小先生制”則是“以學生為中心”,旨在引導學生在傳統學習方式的基礎上,擔任既學且教的“小先生”角色。為了更好地“即知即傳人”,學生需要翻閱大量有關資料,自主學習有關知識,在“即知即傳”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必然會主動想法及時解決,從而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激發了再學習的動機,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由于是學生之間互為“小先生”,教師與學生是一種“交互主體”的關系,在學法上更易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即知即傳”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歷練的學習之旅,這無疑豐富了當代新課改的學習方式。
三是在人才培養上促進了當代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一份調查顯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程度: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老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5%,其中學生教別人效果最好?!靶∠壬啤弊寣W生成為小先生,直接參與學習與相互指導的全過程,在這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而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和課堂主人。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學習成為建立在其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而學生之間互為“小先生”,有更多機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所說:“假如他把它教給別人,向別人傳授,它便成了他身上的一個部分!”[14],因為這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總之,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更是對中國現代教育實踐經驗的創新與嘗試,無論在理論層面上,還是在實踐層面上,都對當代中國教育實踐有著切實而深遠的現實意義。讓我們繼承與發揚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共同譜寫中國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17.
[2][4][8][9][10][11][12][1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110.102.118.125.117.112.35.
[3]周毅,向明.陶行知傳[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43-150.
[5]程振理.《論語》中的語文教育智慧[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1-132.
[6]張德超.為學而教——《學記》學記[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48.
[7][14]單中惠.教育小語:100位中外教育家的智慧感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6.132.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