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北京等城市交通管理部門陸續對以滴滴專車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交通服務新業態進行嚴打(以下簡稱“專車新政”),并引發輿論廣泛爭議。
正如新華社評論指出的,符合分享經濟發展趨勢的專車模式,卻成了有些部門的“眼中釘”“肉中刺”。究其根源,是因為專車服務撼動了出租車的封閉壟斷地位,動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保護壟斷,打壓創新,就是逆市場規律而動,就是阻撓改革。尤其是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部門不能披著看似“合法”的外衣,將分享經濟的創新萌芽“亂棒打死”,充當某些壟斷利益的“保護傘”。
當前,隨著互聯網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租車行業成為創新活躍領域,滴滴專車、快的、HKTaxi、飛的,以及美國的Uber、巴西的Easy Taxi等紛紛涌現。分享經濟(又稱“分享型經濟”)是指將資產的支配權與使用權分離,分享支配權,而按使用權收費的創新模式。對于專車服務來說,就是不管車是屬于誰的,按誰使用車交費,按車服務于誰收費,這樣一種租車模式。在這種共享閑置車輛的模式中,過去只能作為私用的私家車輛,可以作為專車投入服務領域,以互助形式供社會分享。這對于社會車輛的物盡其用,市場充分配置交通資源,方便消費者出行生活,私家車主獲取服務租金補償,是一件多方共贏的好事,代表未來發展方向。
但唯一觸及的利益,是以“份子錢”為特色的現有出租車行業利益集團的“奶酪”。以“份子錢”的方式配置資源,是指政府對出租車行業進行管制,通過出租車經營權審批制度來控制出租車數量。“份子錢”的激勵方向不對,不是激勵市場,而是給一些政府部門或公務人員尋租提供了空間。“份子錢”這種不合理的利益方式,導致當前出租車市場上出現以配置資源無效率為特征的政府失靈的跡象,一方面“份子錢”成為出租車司機不堪承受的“大山”,嚴重挫傷服務供給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各種打車難又使打車的消費者怨聲載道,滿意度難以提高。突出表現在出租車市場供求失衡。這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在這種情況下,上策是以網絡配置資源(特點是一對一精準匹配)為主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滴滴專車為代表的移動互聯交通服務新業態以“互聯網+交通”服務新模式,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改變了傳統城市交通的運行環境,形成了新的供給模式和交易關系,不僅極大提高了效率,滿足了社會需求,更是“分享經濟”在中國交通出行領域的代表。“互聯網+交通”新興生產力將成為推動出租車行業改革的重要驅動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正當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階段時,令人感到蹊蹺的是,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各個城市交通管理部門幾乎不約而同,集中出臺專車新政,是在向誰發難?背后是否還藏著什么見不得人的東西?“份子錢”是由物價和交通分管部門聯合制定的,是一筆糊涂賬 沒有具體支出標準,需要查一查,有沒有該打的蒼蠅,該抓的老虎。
我們支持國家站在全局高度,鼓勵移動互聯網在交通行業的創新應用,扶持“互聯網+城市交通”新業態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放開城市客運準入,實行簡便許可,推動中國城市交通走上市場經濟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