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日歷常有不可思議的感覺:總是覺得自己忐忑地踏上飛往異國的航班還是昨天的事,可事實上,我已在這個叫做美利堅的國度生活了一百多天。這段時間里,我此前對美國的各種懷想和猜測有些被現實驗證,有些卻被證明恰恰與事實相左。在這里的生活甘甜與苦澀并存,平淡中亦不乏高潮迭起的插曲。
一直以來,生活在大洋彼岸的我們對于美國都比較陌生。透過美劇和電影,我們看到的美國人似乎永遠熱情率真,他們的健談似乎與我們的含蓄內斂格格不入。
初來美國的日子里,美國人的熱情和直接著實讓我束手無措。第一天到宿舍樓里,迎面走來一個美國本土的學生,我正準備像往常一樣旁若無人地繼續向前走,他突然跟我打了個招呼:“Hey, what’s up?”我完全沒想到會有一個素不相識的美國人跟自己招呼,于是愣在原地,不知道該答什么,后來竟然傻乎乎地問了一句:“我們認識嗎?”這下輪到我對面的那位不知所措了。或許是沒料到我的問題,或許是沒聽懂我帶著中文腔的英語,他愣了一會兒,沖我笑了笑便扭頭走了。
經過那次的尷尬,我自以為了解了美國人的熱情和直率:也許他們真的就像美劇和電影中的那樣,永遠是一副充滿活力的樣子。為了適應這樣的氣氛,我也努力像他們一樣,主動和每個人熱情地打招呼,讓自己更健談、更直爽。
我的室友是個美國人,但他一直比較內向,不怎么說話。在寢室里,永遠是我扯些不著邊際的話題主動和他聊天。一天傍晚,室友穿上外套準備出門,我習慣性地頭也沒抬就問了一句:“你要去哪兒啊?”或許是心情不好,室友竟然發火了:“為什么我每次出去都要告訴你去哪兒?”然后他頭也沒回便出了寢室。室友的反應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接連幾天我都很困惑:為什么我一直堅持的美國式熱情會得到這樣的回應?好在我倆都沒有太在意這個小沖突,一切都還跟原來一樣。
后來,我生日那天,晚上回到寢室時,我發現桌上有個小蛋糕,旁邊是室友留下的一張字條。在大大的“Happy Birthday”下面,他還寫了一段文字,大意是說他希望我能原諒他有時心情不好,容易生氣,還說我一直是個不錯的室友。直到那時我才覺得自己真正認識了我的室友,也更多地認識了“美國人”。我一直以為直爽和熱情是美國整個國家的性格,也是每個美國人的特點,但就像我的室友一樣,也有許許多多的美國人不那么熱衷于聊天,也更重視私人的空間。即便如此,我覺得大多數美國人都是真誠、善良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盡相同。原來這么久以來我一直在犯一個錯誤:常常習慣于把美國人的性格符號化,卻沒有意識到他們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樣,有著不同的性格,而正是性格各異的人組成了這樣一個豐富和多元的社會。
隨著在美國生活的時間稍長,我接觸了更多的美國人,也更深刻地明白,這個國度一直尊重的多樣性恰恰體現在每個人的性格中。現在的我開始懂得,放棄自己片面的看法,去從每個個體的層面認識和了解美國人,才能避免偏見,真正窺得這個萬花筒一般的社會的“廬山真面目”。
身在異國他鄉,總會有些游子的苦澀,也難免會有不適應的地方。文化差異雖然看似虛無縹緲,事實上卻滲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有時竟讓人哭笑不得。
剛到學校不久的一天,作為一個從不放過美味的吃貨,我盯上了學校餐廳里一個對外賣漢堡的窗口。那天中午,正好餐廳里人不多,我便來到了那個窗口前。店員跟我打過招呼,便嫻熟地從一旁拖來兩袋面包,問我:“White or wheat?”我完全沒理解他問的是什么,于是只得讓他重復一遍。店員明白了我是個外國學生,就跟我解釋,問我是要白面包還是全麥面包。我謝過他的耐心解釋,隨便選了種面包,心想自己在國內的洋快餐店買個漢堡可沒這么復雜啊!沒想到更復雜的還在后面。店員手一指,問我要哪種芝士。我又傻了眼,八種看上去一模一樣的芝士整齊地排成一排,我卻一個都不認識。店員這次沒等我回答,便把這些芝士的名稱全都報了一遍。眼看后面排隊的人越來越多,我急急忙忙選了一種。看著那位店員把芝士放在正在燒烤的牛肉上,熟練地來回翻動那片肉,我只覺得心里也在來回翻騰:原來吃個漢堡都存在文化差異啊!
有了那次的經歷,我再碰到點餐之類的事時總會小心翼翼,不希望再像吃漢堡那樣生出諸多周折。不過,后來我倒是聽說了一些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類似經歷:有些是在星巴克里,因為弄不懂咖啡的專業用語而和店員“僵持不下”;有些是在餐館里,因為不熟悉美國付小費的習慣,沒付或少付了小費而和服務生鬧得不愉快……之前我常聽人說,多看美劇或是美國小說便能防止自己因為文化差異而陷入麻煩,而真正在美國生活后我才發現,文化的細節是多少美劇和小說都沒法完全概括的。即便已經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我也無法完全了解這個國家文化中的諸多細節。所以我漸漸覺得,面對文化差異,與其說努力避免,不如坦然面對。縱然文化間的沖突會在一天天的生活中顯現,但這些沖突帶來的尷尬往往也并不是什么大事。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尷尬,人們才會一步步地更加了解和融入異國文化。適應一個國家的過程便是這樣的五味瓶,只有經歷了酸澀和苦楚,才能迎來甘甜。
每次在學校附近的街上逛悠,我們都會打趣說美國的路名只有一個——“單行線”。新英格蘭的大部分道路寬度都差不多,即便是一條標著“XX大街”的路往往也只有兩條或一條車道。正因為如此,大多數道路的路牌上方都掛著醒目的“單行線”標志。作為全世界汽車使用最頻繁的國家,這樣的道路設計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在中國城市生活久了的我們對道路擁堵早就習以為常,即便是雙向八車道甚至十車道的道路,在高峰期堵滿了車的現象也司空見慣。然而,美國卻少有擁堵現象,這一點讓人費解。直到自己真正走在街上,我才對美國的交通有了切身的體會。
一天傍晚,我和三五個同學一起外出。我們學校地處郊區,此刻又是傍晚下班的高峰,路上車輛接連不斷地飛馳而過。學校的門口沒有紅綠燈,只有一條人行橫道。我們在校門口的馬路前猶豫不決,面對這樣的車流,如何過馬路讓我們頭疼不已。
然而,我們并沒有猶豫太久。一位司機看到我們在馬路邊等待,遠遠地就開始減速,在人行橫道前把車停了下來,向我們做了個手勢讓我們通過。后面的車也都一輛輛停了下來,沒有車鳴笛,沒有車變道爭搶,只是理所應當似的為我們讓出了一條路。當我們靠近人行橫道時,另一個方向的車也一樣停了下來,在人行橫道前排起了隊,等待我們過街。我們通過之后,雙向的車流又開始涌動,如同一分鐘之前一樣,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過。
初來美國的我們很為這次過街的經歷所震撼。沒有交警,沒有信號燈的約束,但所有司機都不約而同地主動減速、讓行。不知道讓行的那些司機里有沒有人在匆忙趕往一場聚會,也不知道有沒有人急切地想要早一些回到家人身邊,但是他們都為素不相識的行人主動停下了車——這或許便是潛意識里對他人、對規則的尊重吧。
后來,每走過一個新的街口,我都會留意那里的交通。我發現無論有沒有信號燈,車輛都會為行人讓出一條通道。我常常想,若是車輛都不顧一切地通行,行人則硬著頭皮強行過街,那這里窄小的街道必然會堵得水泄不通。也許一條條單行線確實不如車水馬龍的大道氣派,但這些單行線卻彰顯了一個國家的人對于他人、對于規則的尊重。
來自不同的文化,使用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信仰,留學生在美國生活自然不會一帆風順。然而,真正用腳步來認識、了解和適應一個新的國度或許是讀多少書都無法替代的。駐足美利堅,是一場征途,也是一場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