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介紹:程莘農""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著名針灸學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國醫大師”。
馬烈光:程老,您好!您是中醫界屈指可數的既是院士又是國醫大師的前輩,可謂中醫泰斗,是我輩中醫人的楷模啊!您今年已經93歲高齡,一定有什么養生秘訣吧?
程莘農:我的養生之道,總結起來就“八個字”,即豁達生活、認真吃飯。生活上,一床一桌一電視、兩椅兩窗兩字畫、三面書墻三把針,這就是全部了。
馬烈光:我知道您是性情中人,經常為中醫大聲疾呼,遇到不憤之事總是仗義執言,甚至拍案而起。但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這對您的健康會不會有影響呢?
程莘農:我向別人拍桌子,不是真的生氣,大喊大叫之后我就忘了。我說的不對,別人不當場和我辯論是他的問題,別人說的不對,我就要當場和他辯論。人要是生了氣,還是當場發出來好,否則情志郁結于內,更易影響臟腑氣血而生病。能把怒氣發出來,就不叫“生氣”,叫“散氣”,則氣機由郁結而變舒暢,能將怒氣對人的健康損害消弭于無形。當然,發怒只是生活中的特殊狀態,日常的修心養性功夫不能少,我主張要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就是欲望不能太多,挫折不能看得過重,正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云”。平常有時間,我還經常練字,練字能滌蕩心胸,助人沉靜下來,是養心佳法。
馬烈光:您的養生“八個字”還提到了飲食養生。用“認真”二字來總結吃飯,那么您日常飲食是如何“認真”的呢?
程莘農:《素問·臟氣法時論》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以,認真吃飯首先要食合五味。平常我沒有特別嗜好或忌吃的食物,蔬菜、肉食,我都搭配食之,這正符合中醫飲食調養中“合五味”的原則,即食不可偏,雜合而食。其次,食要清淡,多吃暖食。可能因為我是江浙人,所以平素口味清淡,每餐喜歡吃輕、清、甜、淡的食物,經常喝粥,很少吃油膩、油炸、過咸的食物,我感覺這對我的養生十分有益。尤其老年之后,口味愈發清淡,不喜歡肥甘厚味之品,日常以粗茶淡飯為主。另外,老年人吃飯一定要“暖”,不能吃冷食。暖食之“暖”,即熱不灼唇、冷不冰齒。在日常飲食中,我從不吃生冷食物。因為“胃為陽土”,脾喜燥惡濕,故而不吃冷食就能減少寒濕對脾胃的侵犯。而常吃暖食更可溫暖脾胃,增益其消化、吸收能力。
飲食習慣也要體現“認真”。首先要專心用餐。吃飯要專心、心平氣和,貫徹古人強調的“食不言”,脾胃才能不受過怒、過喜、過思、過悲、過恐等負面情緒影響,而高效發揮其受納腐熟、運化精微、化生氣血的作用。其次要做到每餐七分飽。進餐時不能挑剔食物,但每類食物都適可而止,吃至七分飽即可,絕不多吃。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就按摩腹部,以促進運化。
馬烈光:您這是在講要認真選擇飲食內容,那吃得“認真”還有其他涵義嗎?
程莘農:飲食習慣也要體現“認真”。首先要專心用餐。吃飯要專心、心平氣和,貫徹古人強調的“食不言”,脾胃才能不受過怒、過喜、過思、過悲、過恐等負面情緒影響,而高效發揮其受納腐熟、運化精微、化生氣血的作用。其次要做到每餐七分飽。進餐時不能挑剔食物,但每類食物都適可而止,吃至七分飽即可,絕不多吃。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就按摩腹部,以促進運化。第三就是要根據季節來吃,如春季減酸增甘,以護養肝脾;夏天多食粥湯,以清熱解暑,護養心脾;秋季多食酸味果蔬,以收斂肺氣、養陰潤肺;冬季食宜溫熱,減咸增苦,以養心腎。
馬烈光:程老,您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針灸,養生“八個字”里又有“三把針”之語,那能否談談針刺養生呢?
程莘農:針刺養生,是運用針具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施以提、插、捻、轉、迎、隨、補、瀉等不同手法,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和諧營衛、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針刺用于養生保健,由來已久,早在《內經》中就有闡述。《靈樞·逆順肥瘦》指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發展到唐、宋、明清時期,出現了較多的針灸著作。在這些著作中,記載了大量針刺養生的內容。時至今日,針刺養生成為一種別具特色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
馬烈光:針刺養生和針刺治療疾病有何不同呢?
程莘農:針刺養生與針刺療疾的方法相同,但各有側重。養生保健而施針刺,著眼于強壯身體,增進機體能力,旨在養生延壽;治病而用針法,則著眼于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意在扶正祛邪。因而,養生針刺,在選穴、施針方面,亦有其特點。選穴則多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施針的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亦不宜過多。
馬烈光:針刺養生既然不同于針刺療疾,那么針刺究竟具有哪些養生作用呢?
程莘農:針刺的養生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疏通經絡,和暢氣血。即《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謂“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針刺前的“催氣”、“候氣”,刺后的“得氣”,都是在調整經絡氣血。如果機體某一局部的氣血運行不利,針刺即可激發經氣,促其暢達。所以,針刺的作用首先在于“通”。經絡暢通無阻,氣血通暢,機體各部分才能密切聯系,共同完成生命活動,人才能健康無病。二是調理虛實,平衡臟腑。在人體生命過程中,機體的臟腑機能,陰陽氣血的盛衰,都會隨著外環境以及生活習性的變化而產生虛實盛衰的偏差。針刺養生則可根據具體情況,糾正這種偏差,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瀉得宜,可使弱者變強,盛者平和,陰陽平衡,健康延年。三是諧和陰陽,延年益壽。“陰平陽秘”是人體健康的關鍵。針刺可以通經絡、調氣血,使機體內外交通、營衛周流、陰陽和諧。如此生命力自然會健旺,從而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馬烈光:針刺養生的這些作用,有沒有一些研究支撐呢?
程莘農:有!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某些強壯穴位可以提高自身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和抗病能力。針灸有明顯的促進機體康復的作用。對于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循環、呼吸、消化等系統疾病的康復有良好的作用。如運動系統疾病,針刺相關穴位可以改善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腦癱患者用頭針可增加病灶血流量,提高腦組織的攝氧能力,激活腦神經細胞,修復受損的神經元。針刺對機體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使低下的免疫功能增強,使過度亢進的免疫功能減低。
馬烈光:據我所知,人身的腧穴雖然非常多,但不是每一個穴位都有保健功效的,更多偏重于治療。那么哪些穴位能用于養生保健呢?又該怎樣進行針刺呢?
程莘農:有養生效果的腧穴,多稱之為“保健穴”,這些穴位中,有的適合于施針,有的適合于施灸,有的則針灸均可。適合于針刺的主要是五個穴位:足三里、關元、氣海、曲池、三陰交。
針刺養生一般而言,一次不宜選穴太多,應少而精。要根據不同的養生需要選擇不同的腧穴,可選用單腧穴,也可選用幾個腧穴配伍而成。
馬烈光:程老,我這次好不容易才得見尊顏,干脆趁這個機會,您就給我和讀者朋友們詳細說說這些穴位和刺法吧。
程莘農:烈光啊,我也很長時間沒有見到你了,今天相見,非常高興,也是談性大發,索性就多說幾句吧。針刺養生的常用穴位,首先要提到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為全身性強壯要穴。經常刺之,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一般用毫針直刺1~1.5寸,可單側取穴,也可雙側同時取穴。作為養生應用,則針刺得氣后,即可出針。但對年老體弱者,可適當留針5~10分鐘。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
其次,是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為保健要穴,有強壯作用。一般用毫針斜刺0.5寸,得氣后出針。每周針1~2次,可起到強壯身體的作用。
第三是氣海穴,位于臍下1.5寸,有強壯作用。一般用毫針斜刺0.5寸,得氣后,即出針。每周1~2次,可與足三里穴配合施針,能增強機體免疫機能和抗病能力。
第四是曲池穴,位于肘外輔骨,曲肘時肘橫紋盡頭處,具有調整血壓、防止老人視力衰退的功效。一般用毫針直刺0.5~1寸,針刺得氣后,即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最后是三陰交穴,位于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功能有重要作用。一般可用毫針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后,即出針,體弱者,可留刺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馬烈光:不過針刺養生可說是所有中醫養生方法中專業要求最高的,所以還得勞煩程老再講一下針刺養生的注意事項。
程莘農:是呀,針刺操作不好,是有風險的,因此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不能隨便使用。針刺養生雖曰養生,而且這五個穴位,尤其是分布于四肢的三個穴位,施針難度相對較小,但也有幾大注意事項。一是選穴要精當。針刺養生一般而言,一次不宜選穴太多,應少而精。要根據不同的養生需要選擇不同的腧穴,可選用單腧穴,也可選用幾個腧穴配伍而成。欲增強某一方面機能者,可用單腧穴,以突出其效應;欲調理整體機能者,可選用配伍腧穴,以增強其效果。二是施針要和緩。針刺操作手法宜和緩,刺激強度適中,不宜過大。一般說來,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后即可出針,針刺深度也應因人而異。年老體弱或小兒,進針不宜過深,形盛體胖之人,則可酌情適當深刺。三是把握針刺宜禁。針刺方法有一定的禁忌癥,特別是禁針穴位,必須牢記。空腹、過飽、醉酒、懼怕針刺者,不宜針刺;婦女妊娠期間,腰骶部一般不宜針刺,以免墮胎。另外要及時處理針刺意外,如果針灸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出現暈針、滯針、彎針、折針等特殊情況,應當針對不同情況,及時處理。
馬烈光:程老,南宋陸游說“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隨處一悠哉”,今天見您雖然壽高九十,卻不顯衰態,童心未泯,悠哉更勝,晚輩也是高興異常啊!您還不顧高齡,耗費氣津給我們講了這么多養生知識,真是太感謝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