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閏了九月,但2014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比以往走得更快,像是剛過完去年的春節,不經意間,今年的春節又在眼前。陰冷了一個冬季,一看日歷,哦,馬上要立春了。立春標志著春天的開始,此時,萬事萬物逐漸蘇醒,連各種各樣的病毒也不例外。而冬天所受的風寒可能還殘留在我們的體內,冬天吃的肥甘厚味又使我們的身體蓄積了內熱。我們的身體是否有足夠的抵抗力來防御呢?
冬天要吃厚味,那“生發”的早春,我們該怎么吃才能養“生”?讓我們來看看國家高級公共營養師陳允斌老師的早春飲食妙招吧。陳老師因長期致力推廣健康飲食生活方式,出版多部養生著作,受益者眾多,被媒體譽為“中國簡易食療推廣第一人”。她的早春食方,非常家常,但吃法有獨特之處,所選食材遵循時令,正如白居易的詩句,“二日立春人七日,盤蔬餅餌逐時新”,既美味又養生。
立春時節,警惕病毒蘇醒
“立”,即開始。公歷2月4號前后為立春,意味著春天到來了。二月初,北方的朋友也許還感覺不到春天的氣息,冰雪未融,地沒長草,樹無新芽。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天地之氣已經在悄悄啟動了。這時節,即便下雪,也是春雪了,大片大片的雪花,水氣很足。而天晴時,陽光曬在身上就有暖意。所以一到立春,我們就要開始按照春天的規律來保養身體。
春餅與春盤
在這冬天剛結束,春天剛開始的時候,冬眠的動物逐漸蘇醒。同樣的,各種各樣的病毒也復蘇了。因此我們飲食的重點,不再是進補,而是抗病毒。怎樣抗病毒呢?老祖宗早就幫我們選好了該吃的食物。南宋陸游有一首立春時寫的詩很應景:
蓼芽蔬甲簇青紅,盤箸紛紛笑語中。
一餅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幾春風?
詩中講了古人立春要吃的兩樣東西:一是春餅,一是春盤。
立春吃春餅有什么好處呢?春餅里包的都是適合春天吃的菜,比如綠豆芽、韭菜等,把它們放到春餅里面卷到一起來吃,為的是補充人體的生發之氣。豆芽是發芽的東西,而在春天,凡是發芽的東西,都能好好提升我們身體的生發之氣。
為什么春餅不用黃豆芽,而用綠豆芽呢?因為綠豆芽排肝毒的效果好。綠豆芽是清熱解毒的好東西,又沒有綠豆那么寒涼,正適合初春天氣尚未暖和時來吃。
春餅我們現在也在吃,而春盤,很多人已經弄不清是什么東西了。
春盤,其實就是一盤子青菜——春天新長出來的各種蔬菜,而且必須是辛味的,能幫我們排毒抗毒。辛味的作用是發散。因為經過一個冬天,我們的五臟內積存了許多濁氣,需要借助辛味來排出去,而辛味同時又能提升人體陽氣,防止春困,幫助我們精神抖擻地迎接春天。
春盤中,古人最初是放蒜苗、藠頭葉子、韭菜、油菜苔、香菜這五種辛味菜,所以又叫“五辛盤”。后來變化出各種不同的搭配,還要放上春餅,用來卷菜吃,再配上青蘿卜來消食,就稱為春盤了。
不論怎么搭配,春盤講究的是要選擇帶有辛香味道的綠色蔬菜。我們現在配春盤,除了上面說的五種,還可以選擇:芹菜、薺菜、蘿卜纓。
如果你想要在立春這天,學古人食用五辛盤,允斌老師推薦的搭配是:芹菜、韭菜、香菜、薺菜、蘿卜纓。它們對于初春養生,既有共同的作用——排毒抗毒,又各有所長——芹菜去風氣,韭菜行血氣,香菜通陽氣,薺菜利肝氣,蘿卜纓消食氣。
初春養生,講究的就是一個“氣”。冬天養生重在封藏,到了初春,我們就要打開自己,就像把窗戶打開透氣,讓氣血通暢地流動,祛除濁氣,生發陽氣。人體氣血通和,自然百病不生。
薺菜是野菜,市場上不多見,買得到最好,如果買不到又想配齊五種蔬菜,就加一個油菜苔或者蒜苗。油菜苔也能利肝氣。而北方的朋友,如果住的地方在立春后依然寒冷,甚至是下雪天,用蒜苗就很合適。蒜苗有醒脾氣的作用,也就是激發身體的運化功能。
吃對芹菜,降壓排毒
芹菜是一種不怕冷的蔬菜,天太熱了反而長不好。我們在初春吃到的芹菜,是頭一年秋天就種下的,為四季芹菜中生長期最長的一茬,因而藥性也相對最好。
常吃的芹菜有三種:西芹、旱芹(藥芹、土芹菜)、水芹(香芹)。配春盤用的是旱芹。西芹雖然吃起來脆嫩,但保健功效比旱芹和水芹就差了很多。旱芹,也就是市場上普通常見的那種芹菜,它的藥性最強。人們常說芹菜降血壓,其實旱芹降壓的效果才好,水芹是偏于降血糖的。水芹主入肺經,可以調理咳嗽。旱芹主入肝經,在春天吃幫助肝臟排毒,又能降血壓。
吃旱芹要吃葉子,降血壓的效果好。鮮嫩的芹菜葉,可以不用下鍋,洗干凈墊在湯碗里,把剛燒開的湯倒進去,一燙就熟了,整碗湯都是芹菜的香味。做魚的時候也同樣,嫩芹菜葉墊在碗底,然后把做好的魚連同魚汁兒一起澆上去,連魚腥味也除干凈了。
芹菜藥性最強的部分除了葉子,就是根部和靠近根部的老桿。根部和老桿能幫助腎臟排濕毒。可選鮮嫩的芹菜根,用鹽腌十多分鐘,涼拌來吃。老桿怎么吃呢?切碎了炒酸豆角,或者炒肉末,都別有風味。
鮮嫩香菜,暖心“醒”脾
早春吃香菜(又稱為芫荽),有兩樣特別的功效:
一是暖心,提高心肺系統的抗病能力。香菜是心臟的保健菜。允斌老師推薦了一個預防心血管病的小偏方,香菜炒鵝蛋。此方四季皆可用,堅持每個月吃兩三次,可以預防老年中風。特別是心陽虛的人,經常感覺胸悶、心悸的人,可以多吃。
除此之外,在早春吃香菜,對心臟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呢?一是可以提升心胸的陽氣;二可以幫助心肺抵抗病毒;三可以調理冬天留下的感冒后遺癥。冬天風寒感冒后,很多人會持續咳嗽一段時間,呼吸道的炎癥沒有好,感覺總有痰,晚上睡不安穩,有胸悶的感覺,甚至睡覺時心臟咚咚跳把自己嚇醒。這是在心肺系統有積液和積痰的表現,時間長了,會影響心肺功能,嚴重的甚至會引起肺心病,即肺的問題引發的心臟病。因此,感冒痊愈后若是痰多咳嗽,可適當吃些香菜來調理。
二是“醒”脾,激發脾的功能。脾就像人體的后勤部,我們消化吸收之后的營養,要怎么樣分配到全身各處?這個是脾的工作。如果脾的工作做得不好,我們全身營養供應和代謝就不均衡,比如皮膚很干,而體內卻濕氣重,或者是該豐滿的地方沒有肉,而不該胖的地方卻贅肉橫生。
香菜有醒脾的功效。這個“醒”字,古人用得很妙。很多人的脾胃一直都處于昏睡狀態,而香菜可以說是鬧鈴,就像是按了一個開關,瞬間激活脾的功能。舉個例子,牛羊肉是很難消化的肉,所以我們吃之前,一般會在這上面撒一點香菜沫。當我們一聞到香菜的香味,就有胃口大開的感覺,這個香味就是在提醒我們的脾胃:你要開足馬力工作了,因為我要吃硬菜了。
怎樣吃香菜才能達到上面說暖心、醒脾的效果呢?光是把香菜當調料吃是不夠的,要把它當主菜來吃,并且要吃生的。
選一把早春新上市的香菜,三寸多長那種,短短的。這種香菜很嫩,可以連根一起吃,對抗心肺病毒的作用才好。在盆里加點面粉,仔細泡洗,洗干凈根上的泥。瀝干水分,放盤子里。不需要焯熟,我們要吃生的香菜,而且是現拌現吃。
現在調一個三油汁:醬油、香油、花椒油混合在一起,加少許糖,再放少許涼開水調稀一點。這就是生拌香菜的蘸水了。吃的時候將香菜在蘸水里蘸一下馬上吃,這樣香菜里的鮮嫩汁液不會流失,抗病毒的效果更好。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香菜。胃熱重、愛出汗,出汗后有濃重體味的人宜少吃。.香菜是發物,對其過敏的人禁吃。另外剛做完手術的人也不應吃香菜,避免形成疤痕增生。
哪些人適合吃香菜呢?消化不良,特別是肉食積滯的人;寒性體質,特別是胃怕寒的人;胃寒、胃痛的人;咳嗽痰多、痰色白的人。
“天然鈣片”蘿卜纓
蘿卜纓是蘿卜的莖和葉。它既有蘿卜的功效,又有兩點不同:一是蘿卜纓稱得上“天然鈣片”,每100克大約含有150到350毫克左右的鈣,含鈣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也超過了牛奶和黃豆;二是蘿卜性涼,而蘿卜纓性溫,這使蘿卜纓在綠葉蔬菜中顯得十分可貴,溫性的綠葉蔬菜原本不多,溫性又不上火的蔬菜更是難得,而且它還有降血壓的功效。
早春蘿卜纓的特點,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秉冬氣而得春陽”。蘿卜的根部,在冬天的時候積攢了能量,這是得自于冬氣。春天的陽光一來,蘿卜就長出葉子來,這是得春陽。所以,早春的蘿卜纓是一種很有能量的食物,陰陽并濟。中醫用蘿卜纓入藥,也講究要采摘早春的蘿卜纓。
開春要抗病毒,蘿卜纓能幫我們對抗呼吸系統的病毒,還能化解腸胃的濁氣。立春前后通常是春節或寒假假期,大家吃得比較豐盛,腸胃容易積滯。加上天氣乍暖還寒,容易引發感冒咳嗽,尤其是孩子。對付這類感冒咳嗽,吃點蘿卜纓效果很好。
春天來了,我們還要把脾胃功能打開。前面說了用香菜來醒脾,現在再說說用蘿卜纓來開胃。蘿卜纓是開胃消食的,積食、肚子脹、經常反酸、打嗝、拉肚子的人,吃了都有好處。
專治感冒后胃口不開的食方:熗炒蘿卜纓。
買來的白蘿卜有時會帶著老蘿卜纓,就是一把粗粗的綠桿。這種老桿可以切碎,用鹽腌10分鐘,鍋里放少許油,把兩三個切碎的干辣椒和花椒放進去熗一下鍋,然后放切碎的蘿卜纓進去快速翻炒兩分鐘起鍋,就是一道美味的佐餐小菜。它能發散風寒,感冒后如果感覺前額痛、胃口不開,吃這道小菜就有效果。
專治傷食咳嗽的食方:涼拌蘿卜纓。
有一種櫻桃小蘿卜,帶著長長的纓子來賣。這個纓子就是葉子,有人覺得這葉子吃口比較粗,把下面的小蘿卜蘸醬吃了,葉子就揪下來扔了,很可惜。蘿卜雖好,卻偏涼性,所以大自然讓蘿卜纓長成溫性來平衡。吃蘿卜不吃纓,就放棄了一半的營養。
如果覺得蘿卜葉子生吃不大好吃,可以在開水鍋里快速焯一下,然后切點姜末,加點糖、醋、鹽一拌,味道就好多了。這道菜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特別是對年輕人和小孩子的傷食咳嗽效果很好。年輕人暴飲暴食后,一著涼很容易感冒咳嗽,這種咳嗽一到晚上就加重,感覺痰多,就可以吃這道菜,多加點姜末,效果更好。
雨水時節,當心春寒料峭
雨水,一般在2月19日前后。雨水的“雨”字,在這里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是說從這個節氣開始,天上下的不是雪,而是水(雨水)了。北方人都知道,下雪不冷化雪冷,為什么?初中物理就學了,雪融化時會吸收熱量。雨水節氣,冰雪消融,北方的冷空氣與南方來的暖風展開拉鋸戰,常常伴有寒潮,這就是人們所形容的“春寒料峭”。這個時節要謹記老人們“春捂秋凍”的叮囑。“春捂”應該怎么捂法呢?允斌老師總結了五個字:“捂下不捂上”。二月下旬氣溫時高時低,當晴天升溫時,還穿個厚棉襖捂出一身汗是不合時宜的,覺得熱了可以脫掉外套,但是下半身不著急減,因為這時土地還沒有曬熱。
夜雨剪春韭
為了防御地氣的寒涼,雨水時節,我們可以吃一樣專門溫暖下半身,能夠給人體下焦的腎系統增加陽氣的蔬菜:韭菜。在民間,韭菜有一個別名叫壯陽草,因為它可以補腎陽。這個腎陽讓很多人誤解了,把它的作用僅僅理解為針對生殖功能,這就太窄了。甚至有人由此產生了小孩能不能吃韭菜的疑慮,更是一場誤會。
其實腎陽是我們全身陽氣的源頭,男女老少都需要,因此韭菜不僅僅是男性獨享的,而是對全家人都有好處。韭菜又補腎陽又能通氣血,屬于蔬菜中的“補藥”。
什么時候吃韭菜最補呢?就是在初春的時候。韭菜是宿根植物,可以長很多年。冬天營養回流根部,在北方的凍土里深埋一冬,一開春就頂著殘雪長出苗來。頭一茬韭菜在越冬時得到了地氣的充分滋養,初春時又最早接受到天氣的溫煦,所以很補人,還不易上火。
古人把韭菜稱為“百菜之王”,特別強調“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強”,認為春天多吃韭菜,使人百病不生,筋骨強健,還可以祛除面部的皺紋,使人心情開朗,目光炯炯有神。
南北朝時期,有一位名士叫周颙(yóng)。《南齊書》專門為他立傳,說他“音辭辯麗,出言不窮,宮商朱紫,發口成句,泛涉百家,長于佛理”。這位博學多才的先生身居高位,卻清心寡欲,住在山中,整天吃蔬菜。有一次,太子問他:“菜食何味最佳?”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就是說初春的第一茬韭菜,晚秋最后收獲的白菜是最好吃的菜。這句對答一時傳為佳話,引得后世的文人雅士紛紛效仿。
周颙真是深懂蔬菜之味的人。早春的韭菜不僅補人,還特別鮮嫩。夏天長的韭菜就不值錢了。“夏韭臭死狗”,味道既不好,還特別熱性,熱毒重,所以會吃菜的人是不吃夏韭的。而講究養生的人,過了清明以后吃韭菜就很慎重了。杜甫詩《贈衛八處士》里有名句: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這首詩寫他登門尋訪二十年不見的老友,老友設家宴款待。燭光中,兩位經歷戰亂、鬢發早白的中年人舉杯痛飲,感慨著難得的相聚時光。一盤碧綠的春韭,配著黃白相間的黃粱米飯,隔了千年讀起來依然感覺唇齒生香。
涼拌青韭芽
春天第一場雨落下后,韭菜長得水靈靈的,又香又嫩。這頭茬的新韭水分很足,做餡兒可惜了,最好直接吃,水分不流失,營養才能保全。
怎么吃呢?不要復雜的烹調,也不要過多的配料,簡單的做法才能凸顯春韭的真味。要是拿來炒肉就辜負了它的清香,只有新發的綠豆芽適合與之相配。
初春吃韭菜,加少許綠豆芽,還可防上火。取這兩樣早春食材,可做一道適合雨水節氣的時令菜:涼拌青韭芽。這道菜少油少鹽,清爽、鮮嫩,就像春天雨水的味道。
原料除去嫩韭菜、綠豆芽,還需一味白芝麻。備生姜、芝麻油、鹽、糖、米醋做調料。
芝麻放炒鍋里用小火稍炒一下,炒出香味就起鍋,用搟面杖搟碎。生姜連皮一起切碎末。用少許鹽、糖、米醋、芝麻油拌成調味汁。韭菜洗干凈備用,不要切。鍋里多加些水燒開,把調好的調味汁倒三分之一進去(留三分之二備用),保持大火,放入韭菜快速地焯燙一下,馬上撈出來,用涼水沖淋一遍,切成一寸長的段。接下來把豆芽放鍋里焯熟,大約一分鐘左右,撈出過一下涼水。把韭菜和豆芽放在碗里,倒入姜末和調味汁,拌勻,放進一個小碗里壓實,然后倒扣在盤子中,灑上芝麻碎即可。
這道小菜可通氣血、消除疲勞、清腸排毒。焯韭菜時,水里放入少許油、鹽、醋、糖調和的調味汁,能使韭菜保持脆嫩的口感,顏色保持碧綠,也能避免營養素損失。
哪類人群不宜多吃韭菜呢?"春天的早韭比較適合多數人吃。稍晚一點的韭菜,就比較發了,容易使人發老病。還有的人吃了會燒心,特別是胃熱重的人。晚上睡覺感覺手腳心很熱的人,不應多吃。發高燒后十天內也不要吃韭菜,吃了會感覺疲倦。另外皮膚長痘痘的時候,如果在紅腫期不要吃,吃了以后痘痘更痛。
怎么挑選好的春韭
1.看韭菜根:根部非常平齊的,這就是新鮮的韭菜。根部長出來了一截,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吐舌頭,那它就不新鮮。韭菜在割完以后,還要繼續生長。在生長的過程中,由于中間的嫩葉子長得快,外面的老葉子長得慢,所以就出現了吐舌頭的現象,這是不新鮮的韭菜。
2.看韭菜的葉子:除了不帶爛葉、黃葉、干葉以外,還要看葉子用手拿起后是否就耷拉下來了,耷拉下來的就不新鮮。葉子寬寬的、平平的、厚厚的胖韭菜不好吃,因為它的韭菜味兒不濃。而葉子細細的、長長的,而且頂端細尖細尖的新韭,口味就很好。如果用這樣的韭菜做餡兒包餃子,保證你咬一口,唇齒留香,滿屋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