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我到英國蘭卡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ancaster)進修,學習英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碩士課程。在學習期間,我深深體會到英國大學在教學方式、學校制度等方面與國內的不同。我覺得英國大學更側重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處處為學生著想,他們在一些細節之處的用心讓我深受觸動。下面就選幾個我感受最深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
在蘭卡斯特大學學習期間,我們專業課程“一靜一動”的教學模式讓我感觸頗深。通常,專業課的面授時間為兩個小時:前一小時是“靜”,主要是教師講授新知識;后一小時是“動”,是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
剛開始我以為自己很適應“靜”的講課方式,可上了幾次課后才發現,長時間聽老師用英文講解專業知識太痛苦了。上課時,為了防止走神,我不時提醒自己要全神貫注地聽講,但不知不覺間就又開始走神了,直到聽到老師和同學們因某事哈哈大笑時才回過神來。這樣聽課的效果可想而知:對老師講的東西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初到英國的我還沒適應英式教學和英式口音,同時自己的專業背景知識不夠扎實,而課外又未按照老師的要求閱讀相關參考文獻,沒有做好充分的聽課準備,所以上課肯定就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了。找到問題所在之后,在課下,我一邊抓緊時間練習聽力,一邊按照老師的要求閱讀參考文獻,并找來和專業知識相關的書籍,慢慢“啃”起來。等我逐漸適應了這里的上課模式,一個學期(只有十周)都快結束了。
痛苦的“靜”模式過后,是我比較喜歡的“動”模式。老師在這個小時里安排了大量的課堂活動,有角色扮演、小組活動和專題演示。說也奇怪,之前昏昏欲睡的大腦到了這一小時立刻清醒了許多,我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時間仿佛過得很快。通常,老師先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各組就某個話題在組內討論,然后把小組討論結論寫在A4紙上,再把紙貼在墻上(教室有一兩面墻是軟裝修,可用大頭針把紙釘在墻上)。之后各小組互相閱覽各自的討論結果,最后各組向全班介紹小組討論結果或發表觀感等。老師把大家的意見寫在透明膠片上,用投影儀展示出來,然后與自己的學術研究進行對比。有時老師覺得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就會和大家討論下去,師生一起享受思想碰撞帶來的驚喜和快樂。
我很喜歡這種一張一弛的教學模式,它可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學知識。
和國內大學一樣,蘭卡斯特大學的老師授課時也使用多媒體設備,以電子課件PPT來展示授課內容。但不同的是,蘭卡斯特大學的老師會先把自己的電子課件打印出來,課前發給學生。這些電子課件結構清晰、思路完整、語言簡練,羅列了講課要點和一些重要的圖表,課件中最詳細的是參考文獻,分別標有必讀、選讀的不同記號。課后,老師還會把學過的電子課件及時地上傳到課程網站,我們可在有效期內下載。
紙質的電子課件對我的幫助很大,上課時,我既可以看屏幕上展示的內容,也可以看紙上的內容,無需再花時間去記錄授課要點,能及時跟上老師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授課內容。紙質課件上留有很多空白,老師會提醒我們把討論內容寫在這些空白處,在著重強調的概念或者參考文獻上直接標上記號。期末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寫滿了記錄的紙質電子課件對我復習課程和整理思路很有幫助。
把紙質電子課件發給學生,這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其實是一種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策略,也充分體現了蘭卡斯特大學教師處處為學生著想的教學理念。
導師預約制度是為保證學生課后有機會與導師一對一地討論學術問題而設置的。我初來乍到,還不知道導師預約是怎么一回事。第一周上完課后,我攔住正要離開教室的艾倫教授,問他什么時候有空,我想向他請教問題。他告訴我需要先跟他預約。當晚,我便給他發了一封預約見面的電郵。
第二天,在教室外的走廊里見到行色匆匆的艾倫,我滿臉期待地迎上去問他是否收到我的預約郵件。他朝我點點頭,剛想離開,又轉身對我說,導師預約要填預約表,不能發郵件。我一頭霧水地看著他,他看我一臉迷茫,就讓我去他辦公室門口,去看看怎么預約。我來到艾倫辦公室門前,看到門上貼了一張表格,上面寫著預約時間(office hour)是每周二下午2點到5點。表格分為時段和姓名兩欄,每個時段15分鐘,選哪個時段就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去。哦,原來這就是導師預約表。我看到表格還有些空檔,就馬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時我才明白,原來之前早就耳聞的office hour是指師生一對一的面談時間,在這之前我還以為老師的office hour是指辦公時間。

預約見面前一天,我異常興奮,似乎一周的努力就為了那一刻鐘。我讀完了老師在課上推薦的書目和文章,理清了思路,列出了問題,思考如何在老師面前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當天,我提前十分鐘到艾倫教授辦公室門口等候,發現門上已經貼出了下周的預約表,而且已有人“先下手”搶時段了。我的預約時間到了,一個同學從老師辦公室推門出來,我趕緊進去。我磕磕巴巴地談了自己的論文思路,覺得沒能表達清楚想要說的。但老師以他驚人的理解力和淵博的學識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論文思路的問題所在,給我提出了合理建議,并向我推薦了參考文獻。我感覺自己還沒說完問題,15分鐘就匆匆過去了,但看著早在門外等候的下一個預約者,我也不好意思多耽擱。老師在筆記本上做好和我談話的記錄,告訴我下一次再談。
我有點失望地出了門,看到那張新預約表,趕緊挑一個時段寫上了自己的名字。突然,我看到有兩個時段寫著同一個名字!原來還可以這樣“搶灘”?。∥矣袠訉W樣,也多填了一個時段。學期初,預約兩個時間段還是比較容易的。有一次,我和一位印度籍同學聊天,他無意提到他曾和老師討論問題討論了一小時。我問他怎么會有這樣好的待遇,太令人羨慕了。他說因為恰好那天下午幾個時段都無人預約,而老師對他的選題也很感興趣,所以兩人就一直談了下去。到了臨近期末時,大家都要寫論文,都想找老師咨詢,那時就連一個時段都很難預約了。不過,老師會根據學生需要,增加一定的辦公時間。
在英國學習期間,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對一的導師預約制度對研究生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指導是多么重要和必要。那時我每次都特別重視和珍惜與導師見面的機會,每周都會預約一個時段。如果在討論中能夠得到導師的一點點認可和肯定,我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努力鉆研自己研究的課題。
最后,我再說說圖書館的借書制度。蘭卡斯特大學圖書館的圖書一般每本會有兩三冊復本,借閱期限為30天。第一次借書,我認真地看了還書日期,發現果然是一個月。書借到手后,我正想慢慢看,沒想到三天后就收到了圖書館通過郵局給我寄來的信件,信上要求我必須在一周之內歸還圖書,我的校內郵箱也收到同樣的電子郵件。我大惑不解,這離一個月的期限還早呢!我馬上到圖書館去問個究竟。

原來,這種催還圖書方式叫“召回”(recall)。在我借書后,在無人想借閱該書的前提下,該書借閱期限為一個月,如果書到期,我還可以續借。但若有人通過網絡預定該書,那么這本書在我手里的期限就變成一周。如果我不在催還日期前歸還圖書,就會被罰款。第一次催還,圖書館會采用各種方式,比如電話、短信、電子郵件、普通信件等聯系借書者,以確保借書者能收到催還圖書的信息。我剛到英國,沒有固定電話和手機,圖書館就采用電子郵件和平信的方式來通知我。我問如果我一周內看不完所借閱的圖書怎么辦。管理員說:“這不難,你還書后,可預定該書,那樣其他借書者也只能保留一周。最多一周之后,你又可借到該書了?!焙髞恚叶际怯眠@種方法借到自己想看的書的。
同學們做作業或寫論文時要查看資料,因而都需要到圖書館借書,但圖書館的書又不足夠多,所以經常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好不容易借到書后,大家每天還要查看校園郵箱,看是否被催還,挺牽腸掛肚的。
其實“催還”或“召回”圖書是很科學的,這樣既保證了有限的圖書最大化流通,也讓借書者有緊迫感,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圖書利用好,還避免了某些讀者借書不看而想看書的人卻無書可借的情況。催還圖書制度保證了每個讀者都享有公平借書的機會。
雖然已經回國好幾年,但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進修的那段日子仍歷歷在目。在進修的日子里,面對陌生的環境,我努力去適應,以全新的角度學習新知識,以開放的姿態體驗英國文化。以上這些英國教育方面的體驗記錄著我在學習期間的緊張、好奇、惶恐、思考,它們將成為我生活和成長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蘇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教師,英語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