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崩潰的文學課
對許多人來說,法國是一種憧憬,一種向往。對我來說,法國從來都是一個夢,更準確地說,巴黎從來都是一個夢。我曾無數次想象,有一天自己能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喝咖啡,在盧森堡公園漫步,在塞納河畔吹風,在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和朋友們閑談……所以,當我終于實現自己自高一以來唯一的夢想—進入武漢大學法語系學習,并得知大三那年有機會赴法國交流學習時,天知道我有多么欣喜若狂!稍有遺憾的是,在系里的統一安排下,我和其他九名同學被派往米歇爾·德·蒙泰涅-波爾多第三大學學習(后文簡稱“波爾多三大”),沒能去成巴黎,而是到了法國南部的安靜小城和紅酒圣地波爾多,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留學生活。
初到波爾多,我首先面臨的是選課的問題。雖然我是在大三時出國,但在國內兩年的學習中,我所掌握的只是法語的基礎用語和語法規則,所以不敢隨意選擇那些過難的、對法語水平要求過高的課。于是,我避開了大三的課程,轉而加入大一學生的行列。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大一的課程也并非如我想象中那般簡單。
法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像巴爾扎克、雨果這樣的文豪,他們的作品都很吸引人。所以來到法國學習法語,我自然要選一門法國文學課,了解法國人是怎樣研讀自己國家的文學著作的。于是,在第一學期,我選擇了一門學分高達九分的法國文學課。授課教師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太太。起初,她對我這位外國學生的到來感到很欣喜,也很歡迎我選修這門課。但在上過幾次課后,她開始勸說我放棄這門課程。原來,最初她看我敢選這門課,還以為我的法語水平很高,后來才發現我的法語水平遠未達到這門課的要求。其實,我自己也沒想到這門課竟這么難。
在國內學習期間,我們每周都有兩次外教課,所以我對全法語的教學并不擔憂。但到法國之后我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實在是太天真了。外教在中國學校教書,自然會考慮中國學生的接受程度,無論語速還是用詞,都盡量貼近中國學生的法語水平。所以在國內上外教課,我會覺得毫無壓力。可到了真正的法國課堂,我卻發現自己只能聽懂一半,上課變得非常吃力。每當老師提問我都很緊張,生怕她會點到我。回答問題時,法國學生總是侃侃而談,我卻連問題都聽不懂。一開始,老師把我的緊張理解為羞澀,但在我交過兩篇文學評論的作業之后,她才終于了解到我的真實水平。
在法國,無論作業還是考試,都以20分為滿分,12分為合格,14分為優秀。而我交上去的作業,分數只能在4~5分徘徊。老師會給我寫很多評語,但總結起來就一個意思:看不懂。我洋洋灑灑寫了三四千字的文章通篇都被打上了問號,熬了幾個通宵寫就的書評卻完全得不到老師的認可。這著實讓我備受打擊。更讓我郁悶的是,老師竟然找到我,“懇請”我放棄這門課,或者先選修一門語言課,打好法語基礎再學法國文學。但最終,我還是決定堅持下去。好在那個學期學的是巴爾扎克的作品,我都能找到對應的中譯本。在之后的課程中,我只好先在課下看一遍中文版,再去研讀法語版。盡管每次寫完書評我都要修改至少五遍,但看著分數漸漸提高,我還是覺得很開心,慶幸自己沒有輕易放棄,而是用刻苦和堅持贏得了老師的認可和肯定。
同學你在記什么?
剛開始到法國上課,我就發現了一個“奇觀”:在長達兩小時的課堂上,每個法國學生從頭至尾都在埋頭寫字,幾乎從未停筆。每堂課上皆是如此。一周之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向一位同學問道:“老師上課既沒有PPT,又沒有板書,你們究竟在記什么?”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來他們是把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對此我很驚訝,可他卻說這是法國學生自上學以來就保持的良好習慣。他還奉勸我最好也這樣做,因為無論是完成作業還是準備考試,這樣做都很有幫助。對我來說,這無疑又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學語言的同學大概都體會過聽寫的痛苦:聽了半天聽不懂,好不容易聽懂又記不全。即便是在國內做聽寫語速不快還有停頓的情況下,我還常常叫苦不迭,更何況是在真正的法國課堂上呢?不過,為了更好地融入法國課堂,鞏固學習效果,我還是開始嘗試記下老師的每一句話。
沒錯,我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老師講課時不僅語速快,而且很少停下來。一堂課下來,我發現自己記下的全是只言片語,只得在課下再找法國同學借筆記。大多數法國學生都不輕易外借筆記,我只好挑那些看起來面善且心情不錯的同學。回到宿舍,我一邊翻看他們的筆記,一邊查自己不認識的單詞,最后再把自己的筆記補充完整。每天,我花在整理筆記上的時間甚至比上課還要多,而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四個月。就在我懷疑這樣記筆記是否有意義時,我迎來了真正的突破。
那是在第二學期的一堂課上,我像往常一樣奮筆疾書,邊聽邊記邊查詞典,兩個小時過得手忙腳亂。直到下課我才猛然發現,這一次我記下的居然全是完整的句子!那一瞬間,我的心情很復雜:驚喜、自豪、心滿意足又如釋重負……不過,我當時最想在心中吶喊的一句話是:“我終于不用再找法國人借筆記了!”
狂記筆記的四個月也是我的法語水平突飛猛進的四個月。在這種高壓式的“聽寫訓練”中,我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復習資料,還提高了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我體會到了堅持的重要性:如果我沒有選擇堅持,那就沒有進步的可能;如果我做不到堅持不懈,那當初還不如不要開始。
練口語,要瘋魔
在語言學習上,我格外注重聽力和口語。我總覺得口語是我的“門面”,我一開口,別人就能知道我的水平。為了鍛煉自己的法語聽說能力,我盡可能抓住在課上發言的機會。
在波爾多三大學習的第二個學期,我選修了一門兒童文學課。這門課的授課教師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所以在布置期末考試的任務時,她特意安排了一次十分鐘的課堂展示,要求來自中國的學生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中國漫畫。考試時間是4月中旬,但老師在1月份就公布了考試要求。對我來說,這可是一次難得的鍛煉口語的好機會,于是我從1月份便開始著手準備。
首先,我選擇了香港漫畫家王澤的《老夫子》作為介紹的主題。接下來,我用兩周的時間查閱資料并完成了講稿的寫作和修改。在剩下的三個月里,我則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演講練習中。在此期間,我每天都會背誦一遍演講稿,然后面對宿舍的墻壁練習演講,不斷調整自己的發音、體態、手勢和目光。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期末展示非常成功,老師還給了滿分的成績。班上的同學也都很驚訝于我的表現,但他們誰都不信,就為了一個課堂演講,我居然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來準備。然而,如果沒有這三個月不停歇的努力和精益求精,又怎會有考試時那十分鐘流暢、自如的口頭演示呢?
除了抓住課上的練習機會,我在生活中也很注重練習口語。閑暇時,我喜歡反復觀看各類法語電視劇或電影,一邊練習聽力、糾正語音語調,一邊積累表達素材。除此之外,我還喜歡跟唱一些饒舌的法語歌曲,練習連讀、吞音和小舌音。當然,最有效的口語提高方式還是和當地人交流、對話。和法國朋友聊天時,我如果不知道該怎樣用法語表達,常常用英語解釋。但其實,法國人為了保護本國語言,不太愿意使用英語。不過,朋友們為了遷就我,也很樂意用英語交流。后來,為了逼迫自己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法語口語,我要求自己不再使用英語,還請身邊的朋友監督我。我如果無法理解他們所說的話,也會請他們一定用法語解釋,直到我聽懂為止。因此,在我們的交流中時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由于無法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雙方都急得抓耳撓腮。即便如此,我們都堅持不用英語,有時只能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還要比手畫腳,才能基本明白。雖然在外人看來,這樣交流就是一種折磨,但正是這種逼瘋自己和朋友的方式讓我的法語口語有了質的飛躍。
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雖然我已經想不起這句話的出處,但它帶給我的啟發卻非常大。的確,在法國的一年我過得很辛苦,學習上要克服很多預想不到的困難。然而,憑著這份堅持不懈的努力,我最終換來了成就感和快樂。回顧在法國的交流時光,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無論是在專業知識上,還是學習方法上,我都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改變。能在自己最喜歡的國家學習一門美麗的語言,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真希望時光能夠倒流,讓我回到那難忘的留法歲月。
劉若薇,武漢新東方學校教師。主授四、六級聽力,大學預科聽力及口語,TOEFL Junior和托福聽力,SSAT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