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從年中的每桶107美元跌至不足60美元,跌幅接近50%。即便如此,這個價位仍高于2009年2月金融危機期間每桶45美元的價格和1986至1999年間每桶20美元左右的超低價格。
對那些原油進口大國來講,低油價將會幫助他們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增加外幣儲備,同時還有利于其提高工業產出,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增長。中國每年有60%的石油依賴進口,因而也在此次油價低谷的受益者之列。
若油價仍保持目前水平,預計2015年中國在進口原油方面的支出將減少數百億美元。而油價下跌還會促使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價格下降,同時國際市場煤炭價格也處于2009年以來的新低。作為上述所有能源產品的凈進口國,中國將從中獲得多項益處,如貿易平衡、外幣儲備、經濟增長、制造業和農業成本及通脹率控制等。
與此同時,在能源行業內部,不同領域的前景則有細微差別。便宜的原油供應有助于中國繼續加強戰略石油儲備,然而國有石油公司在原油開采領域的利潤卻會下降,這是由于國內原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油價直接掛鉤的緣故。
原則上講,原油價格下跌有利于煉油行業,事實卻與之相反。每當原油價格下降時,中國政府都會隨之下調成品油價格,此前高價購得的成品油也要以當前低價售出。而在消費端,汽油和柴油的零售價格卻變動很小。政府為了限制成品油消費,通常會提高油品相關稅收。
低油價對中國天然氣行業的影響目前尚難以判斷。液化天然氣價格下降,應當可以給過去幾年因高價進口而遭遇虧損的國有企業帶來收益,但他們也同時面臨進口能力和進口配額過剩的難題,中石化更試圖轉讓部分進口配額。出現能力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天然氣反映國際市場價格變化等。
在平衡經濟與環境方面,中國正處于兩難境地。為逐步提升天然氣在國內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政府不僅要鼓勵天然氣消費,還會增加開采投資。而當前煤炭和石油產品價格低廉的局面,必然使得工業和交通部門失去改用天然氣的動力。
另一方面,政府試圖降低天然氣價格的任何做法,都可能打擊石油公司勘探和開采頁巖氣及其他天然氣產品的積極性。根據以往經驗,政府可能仍會選擇降低氣價,而由國有石油公司承擔勘探及生產損失。
中國電力行業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并不會受到油價低迷的影響。這一方面由于當前電力公司幾乎不用石油發電,另一方面,政府還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給予補貼和優先上網等政策傾斜。當然,如果氣價顯著降低,則可能促使長期低迷的天然氣發電行業再度興盛,從而取代部分煤電。
回到國有石油公司。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低迷,他們可能會承受一些短期財務損失,原因是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和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與售價的倒掛。而如果政府調低氣價,則可能迫使國有石油公司繼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的勘探與開采。
在國際項目方面,國有石油公司正面臨兩方面的機遇。隨著國際石油公司紛紛縮減開支且融資需求增長,石油資產的價格正在下跌。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就曾抓住這樣的機會,花費數百億美元買入諸多資產,尤其在美洲地區。不過,本屆政府似乎更愿意讓國有企業關注盈利情況,而國有石油公司也是反腐重點。其結果,就是國有企業必然會提高跨國并購項目的遴選標準,并減少投資。
盡管國際市場油價下跌會給中國帶來明顯的宏觀經濟收益,能源行業所受的影響卻并非一目了然。而這種連鎖反應,只有等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重大決策后方能一窺端倪。(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