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有什么用?簡單而言,對投保人車主來說,是為了車輛出險后能獲得經濟賠付,對承保人保險公司來說,是為了通過收取保險費獲得經濟收益。這不僅是車險的根本功能,也是絕大多數保險產品的根本功能。隨著生活場景、生產場景的不斷豐富,保險需求變得無處不在,保險產品也越發豐富,但其基本功能還是沒變,說得簡單粗暴些,那就是“出事了,投保人獲得經濟收益;沒出事,承保人獲得經濟收益”。
對個體車主而言,傳統車險的功能更多地體現在這一經濟層面的功能上,而UBI作為一種新型車險產品,它促使駕駛行為更安全、更守規,有利于營造安全文明駕駛氛圍,進而更有力地發揮了車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如果說對于車主,傳統車險的主要功用顯現在汽車出事后,在出事前和沒出事的情況下基本沒有顯現,而UBI的主要功能則體現在出事前和沒出事的情況下,這顯然是一個更廣泛的生活場景,為車險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舞臺。然而UBI若要更好地發揮社會功能,就離不開它的“魂”與“良心”。實時大數據是UBI的“魂”,而尊重用戶隱私則是UBI的“良心”。
沒有實時大數據,UBI就沒有“魂”
UBI不是一個新概念,也不是一個新產品,但當它擁抱基于車聯網的實時大數據后就獲得了新生。本文所談的UBI是指擁抱實時大數據之后的UBI,因為沒有實時大數據,UBI就沒有“魂”。大家都知道,UBI最大的特點就是基于駕駛行為來確定保費價格,如果你開車習慣不好、出險可能性高,那就多收你點兒保費;如果你開車習慣好、出險可能性低,就少收你一些保費。這一特點使得車主不是只在車輛出事后,才能獲得“經濟收益”(這顯然也不算是收益),在不出事的情況下通過安全駕駛也能獲得經濟收益,畢竟少花保費也算是創收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UBI會促使車主更安全地駕駛,然而只有通過對車輛駕駛行為的實時大數據采集和分析,才能科學全面地評估車主駕駛行為,有效促使車主安全駕駛,充分發揮車險的社會管理功能。
美國一家保險公司曾推出過一款UBI產品,它的做法是在車主的車輛上安裝一個設備,這個設備會采集車輛的駕駛行為數據,使用一個月后就把設備取下來,然后基于對這一個月的駕駛行為的數據分析來確定保費價格。確定保費價格后,車主就不必安裝設備,可自由馳騁了。這一UBI產品在設計上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只采集一個月的駕駛行為數據。一些車主為了爭取更大的保費價格優惠,在這一個月里會特別小心地開車,拿到保費優惠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就露出真面目了,駕駛習慣就不那么好了。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收集、分析這一個月的駕駛行為,并以此為標準來確定保費價格,可以理解為傳統上的“抽樣調查”,而大數據的一大特點就是“全樣本”,這就要求在采集時間上要全面,不能掛一漏萬。
只根據出險記錄確定保費價格是不夠的
在UBI之前,傳統車險在基于車輛駕駛行為優劣確定保費上也有一些體現。比如,對于過去幾年不出險的車主,保險公司最多會給到7折優惠。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商業車險改革試點,在試點地區,保險公司對那些不出險的優質車主最多可以給到4.335折的優惠,而對于那些出險多的車主,不提供保費優惠,甚至上調保費價格。陜西作為商業車險改革試點地區,從今年6月1日起啟動了改革試點。根據陜西保監局局長毋育生介紹,截至6月30日,陜西商業車險承保16.7萬件,續保車主中保費下降的有73%,上升的有27%。在保費下降的車主中,平均享受到了0.71的折扣率。由此可見,商業車險改革確實給那些安全駕駛的優質車主帶來了實惠,鼓勵了安全駕駛行為。商業車險改革之后,隨著費率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保險公司對車主“獎優罰劣”的力度會越來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車主開車時更小心,相比之前,讓車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得到了更大發揮。
目前,保險公司在保費上的“獎優罰劣”主要還是依據車主的出險記錄。然而駕駛行為好壞與出險記錄多少之間并不能完全畫等號。車輛事故發生后,只有車主向保險公司報案了,才有出險記錄。一些車主為了避免保費價格上調,在車輛發生金額較小的事故后,會選擇不報案。從陜西的情況來看,商業車險改革試點一個月來,陜西全省日均報案量3648筆,比試點前下降10.87%,各保險公司報案量的下降幅度在10%和20%之間。根據陜西保監局產險處處長井正萌介紹,報案量出現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NCD(無賠款優待)系數對客戶保費浮動影響較大,所以部分客戶對于金額較小的保險事故選擇自行解決,減少報案次數,避免來年保費上浮。
由于駕駛行為好壞與出險記錄不能畫等號,而且出險記錄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車主所左右,所以只基于出險記錄來確定保費價格是不夠的。對車輛駕駛行為的評估,除了出險記錄,還要綜合分析車輛的駕駛行為數據和交通違章記錄。其中通過車聯網實時采集和分析車輛的駕駛行為是全面衡量車輛駕駛行為好壞、出險可能性高低的一個關鍵維度,而這就是UBI要做的事情。
隱私問題影響用戶接受UBI
如前所述,UBI能更緊密地將車輛駕駛行為與保費價格相掛鉤,讓對駕駛行為的“獎優罰劣”更科學、更全面,進而促使車主更安全地駕駛,有力保障社會交通安全。可以說UBI既能實現經濟效益,也能實現社會效益。然而UBI在用戶接受上可能還會面臨一些挑戰。
一方面對于那些駕駛水平不高、駕駛行為不好的車主來說,他們可能會本能地抵觸UBI,因為UBI很可能會讓他們支付更多保費。自己給自己“找茬”,多花錢,似乎在邏輯上說不通。但換個角度看問題,這部分車主也有一個接受UBI的理由。現在一些UBI產品的功能不僅體現在確定保費上,還會提供主動安全服務。它會記錄車主的不安全駕駛行為,給車主的駕駛行為安全性打分。在車主進行一些不安全的駕駛行為時會給以提醒,比如突然快速變道、轉向不打燈等。在這種情況下,UBI更多扮演的是一個智能陪駕的角色。它會幫助車主養成更好的駕駛習慣,提升駕駛水平。這部分車主可以把使用UBI初期“多交”的保費當作交給“陪駕”的學費。
另一方面對于一些駕駛水平高、駕駛習慣好的車主,他們也可能會抵觸UBI。既然UBI能讓他們少交保費、獲得經濟收益,他們為什么還會抵觸呢?我覺得會因為個人隱私。對車輛駕駛行為的實時大數據分析是UBI之“魂”。一些車主可能不愿意讓保險機構采集自己的駕駛行為,比如駕駛里程、駕駛時間、車輛行駛軌跡和駕駛習慣(例如車速、油耗、急停、急轉等)。隱私問題不只是UBI所涉及到的問題,在大數據時代,隱私問題會體現在很多領域的產品和服務中。在萬物互聯的未來,人會變得越來越透明,這是大勢所趨。未來一個人若想獲得更優質、更個性、更貼心的產品和服務,很多時候都要以出讓一些隱私為前提,關鍵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在獲得用戶的隱私后,能保護好它、善用它、不作惡,只給用戶帶來好處,而不帶來傷害。如果UBI服務的提供者僅把用戶的大數據用于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泄露給他人,更不用來干壞事,這部分車主也是可以考慮接受UBI的。
尊重用戶隱私是UBI的“良心”
如前所述,一些車主會因為擔憂隱私問題而抵觸UBI,用戶隱私問題確實是UBI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否則UBI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其社會管理功能,還會產生很多新的社會問題。如果說實時大數據是UBI的“魂”,那么尊重用戶隱私則是UBI的“良心”。
尊重不只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UBI服務提供商必須要具備尊重用戶隱私的態度和能力。在萬物互聯的大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都會基于對用戶隱私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用戶隱私保護會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然而一些原則必須要遵守。針對大數據時代的用戶隱私保護,周鴻祎曾提出三條原則,對UBI服務提供商如何尊重用戶隱私很有借鑒意義。

第一,用戶隱私數據的所有權歸用戶。未來,很多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都會采集、分析用戶的個人信息數據,其中包括隱私數據。用戶的隱私信息會存儲在多家機構的不同服務器上。不管用戶的隱私數據存在誰的服務器上,這些隱私數據的所有權只屬于用戶,而不屬于這些公司。用戶隱私信息作為用戶的一種個人資產只是暫時托管和存放在各個公司的服務器上。
第二,采集用戶隱私數據的企業一定要有相應的安全能力。企業要保障所采集到的用戶數據能安全存儲和安全傳輸,這已經不是企業尊重不尊重用戶隱私的道德操守問題,更是企業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網絡安全形勢日益嚴峻,企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安全防護水平。
第三,對于個人隱私收集,用戶一定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這意味著企業不能不吭不響地采集和分析用戶隱私數據,在向用戶提供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之前,一定要清楚地告知會采集用戶哪些隱私,只有獲得用戶授權才能采集。
大數據、個性化是UBI的鮮明特征。如果沒有對用戶駕駛行為的實時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大數據就不成其為大數據,UBI就丟了“魂”。然而如果UBI只是做好了對用戶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卻不尊重用戶隱私,沒能保護好用戶隱私,給用戶帶來了傷害,那就是丟了“良心”。UBI的前景很美好,但前提是不能缺了“魂”與“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