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看好MODE?
2015年5月,MODE獲得了零一創投所投資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投資。

快時尚品牌的市場似乎一直被歐美品牌霸占,Hamp;M、Zara、Forever21……不光在國外市場隨處可見這些品牌,就是在國內,很多商場的巨幅廣告牌也都被這些品牌占領了。但這并不代表中國服裝品牌不青睞“快時尚”這個概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韓都衣舍、妖精的口袋開始打快時尚牌。
但不知如何做快時尚也是困擾很多服裝品牌的一個問題。移動電商平臺MODE正是因為看到了痛點,決定幫助中國的中小品牌做快時尚。
從“淘品牌”到“快時尚”
MODE創始人馬宇翔在跨境領域有7年的工作和學習經驗,曾經為俄羅斯交通部提供過物流改造咨詢服務等。創辦MODE之前,馬宇翔曾是達令移動電商的前三號入職員工之一。
MODE選擇外貿,從快時尚品牌入手,幫國內的品牌走向國外市場。國內的快時尚推薦平臺并不好做,主要是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反觀國外市場倒是一片柳暗花明:競爭對手少,獲取用戶成本相對低,中國商品在質量和價格方面在國外也都有優勢。
MODE主要面向的是18到25歲的年輕用戶,它只推出了更加聚焦年輕人群的移動端App。在獲取消費者之前要先引進品牌入駐,目前MODE已經與Shein、Romwe、韓都衣舍、妖精的口袋等50多個有外貿業務的國內品牌建立了合作。
由于中國的快時尚品牌概念還不是十分清晰,很多從淘寶起家的中小品牌長期以來不能擺脫“淘品牌”的標簽。針對這種情況,MODE利用自己的信息資源優勢,觀察全球的時尚潮流資訊,將“世界上在流行什么”這樣的資訊帶給品牌商。利用中國制造的優勢,國內的中小品牌很容易抓住世界的潮流。此外,MODE還會幫品牌商選擇商品的目標銷售人群,進一步提高商品的轉化率。
與蘭亭集勢、Wish等外貿電商平臺不同的是,MODE專注于快時尚品牌導購,而非以多SKU和低價為主要特點。目前MODE鏈接的品牌都是已經開展外貿業務的商家,給亞馬遜、阿里速賣通等電商平臺導流。
怎樣更懂用戶?
“Newamp;Fast”(夠新、夠快)是MODE的理念,商品只會在MODE上銷售3個月,之后就會下架,被其他的快時尚新品所取代。
如何保證MODE推薦的新品全部符合用戶喜好?馬宇翔說MODE采取的也是類似Tinder(陌生人社交軟件)的模式,用戶可以將不喜歡的推薦商品向左滑動,喜歡的則向右滑動?;谶@些用戶數據,MODE會分析出用戶對時尚商品的偏好。據馬宇翔透露,目前其推薦的準確度已經能達到80%。
MODE其實很像一個數據分析平臺,公司技術團隊研發的新品發現系統可以根據用戶歷史數據和商品的實效性進行實時商品推薦。CTO黃超擁有13年大型商業軟件研發工作經驗,之前的工作需要他根據數億用戶過往數年的交易記錄、社交記錄和當前位置信息作綜合評估,這也就給MODE根據用戶瀏覽習慣進行商品推薦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此外,技術VP趙巍偉也擁有12年大型軟件架構和開發經驗,曾經幫助寶潔、聯合利華、蒙牛等架構并實現基于海量數據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產品,通過對商品歷史銷售速率的分析,利用泊松分布計算缺貨概率,最終使得預測的成功率達到75%以上。趙巍偉的工作是幫MODE更準地預測爆款,給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指導。
做新品推薦需要很牛的技術團隊,馬宇翔認為MODE的優勢也在這里。
做全球時尚新品發布平臺
MODE的App在今年8月剛剛上線,目前已經積累了3萬多注冊用戶,主要來自Instagram等時尚達人聚集的社交網站。MODE50%的員工都有國外生活、學習的經歷,更加了解國外的市場。除了中國的團隊,MODE還聘請了10多位紐約的時尚編輯做選品工作,力圖打造更貼近歐美市場的新品推薦App。
馬宇翔表示,MODE要從快時尚導購平臺做起,發展成全球的時尚新品發布平臺。歐美一直是快時尚的中心,其他地區的消費者也在追隨歐美的快時尚趨勢,所以MODE選擇開始先幫中國快時尚品牌拿下美國的市場,下一步再計劃拓展東南亞和歐洲市場。目前MODE正在開發泰文、俄文和西班牙文等版本的App。等獲取了足夠的用戶,MODE就會拓展導購之外的業務——時尚新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