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拍整體遇冷
用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的話說,2014年秋拍可能是公司成立以來最艱難的一個拍賣季。雖然有些危言聳聽,但也基本反映了市場的基本狀況,表現在數據上,便是成交額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內地三大拍賣行為例,北京匡時2014年秋拍成交13.45億元,少于之前兩個拍賣季的17.5億和20億元;中國嘉德秋拍16.7億元,之前兩個拍賣季分別為22.5億和23.5億元;北京保利的情況稍好,秋拍24.8億元,之前分別為27.7億和28.7億。香港的市場也是如此,香港佳士得秋拍收獲29.6億港元,低于春拍的30.1億港元,比2013年秋拍的38.2億港元更是相差甚遠;香港蘇富比秋拍取得29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去年春拍為34.2億港元,而2013年秋拍則高達42億港元。
不過,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西泠拍賣,在之前連續幾個拍賣季,其成交額都穩定地維持在7億元左右,而2014秋拍,西泠拍賣則勁收18.33億元。究其原因,2014年是西泠拍賣10周年,這場慶典式的拍賣在專場數量和規格上均為歷年之最。北京翰海的情況也與之類似,適逢公司成立20周年,翰海在拍品規模和質量上下足了功夫,僅“重要古董書畫夜場”就收獲6.83億元,這也使得翰海2014年秋拍的總成交額達到了18.4億元。而兩家公司強勁的表現,也為頗顯寒冷的2014年秋拍注入了一股暖流。
內外有別
相比之下,香港的市場同樣也有調整,但總體起伏不大,且不說拍賣巨頭,即便保利香港和香港嘉德,近兩年也逐步實現著穩重有升的勢頭。這也是香港與內地市場環境的反映,比如蘇富比(北京),因為只涉及現當代藝術品拍賣,所以在2014年的市場調整中,其秋拍成交額只有6,174.11萬元,相比春拍幾乎腰斬。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本土拍賣公司太過倚重書畫拍賣的成交結果,一旦該版塊遇冷,勢必改變整體行情的走勢。相比之下,海外拍賣巨頭經歷數百年的發展,拍品結構和種類足夠豐富、合理,不像內地市場只靠單條腿走路,即便書畫遭遇調整,其他版塊也能進行有益的補充。比如珠寶首飾版塊,香港蘇富比在2014年的春秋拍中,就有兩件拍品以超過億元的價格成交,而其秋拍“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專場的總成交額也接近6億元。最為重要的是,2014年的十大高價拍品,共有7件來自香港的拍賣公司,而2013年只有4件,可見香港市場之穩定與內地市場調整之大。正因為如此,內地拍賣行若要繼續擴大規模,勢必要在拍品結構上下更大的功夫,即便這個過程漫長并充滿陣痛。
中國書畫
中國書畫仍然是國內拍賣的重頭戲,尤其是各大公司的品牌專場,在市場調整中的作用力更加明顯。比如中國嘉德的“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就勁收5.83億元,超過了嘉德第一階段秋拍總成交額的1/3;北京匡時的書畫夜場也收獲3.9億元,同樣接近秋拍總成交額的1/3。其中,古代書畫,尤其是古代書法的表現尤為搶眼,秋拍中唯一一件過億的書畫作品,就來自于北京保利以1.16億元成交的乾隆御筆《白塔山記》。此外,王鐸的書法作品也成為此次各拍行的主打,中國嘉德就在秋拍的“大觀”專場推出了“王鐸的筆底毫端”版塊,上拍20件作品只有一件繪畫作品未能成交,其中的17件書法作品全部成交,總成交額達到8,214.45萬元。而北京匡時自今年春拍開始,連續推出“暢懷—中國書法夜場”,總成交額均超過了億元,成績率也保持在90%上下的高段位。
近現代書畫版塊雖然仍然占據市場最大的份額,但整體表現一般,甚至出現多件重要作品流拍的現象,比如北京匡時秋拍“中國書畫夜場”,拍賣行事前力推的陸儼少《大井新貌》(估價:2,800萬-3,500萬元)與傅抱石《韶山詩意》(估價:咨詢價)均遭遇流拍。這與市場整體缺乏信心不無關系,甚至在某些拍賣行的書畫夜場中,還出現了藏家走了一半的情況。與之相比,當代水墨依然持續火熱的表現,尤其是新工筆的代表性藝術家,更是連連創造高價。比如,在中國嘉德秋拍中,徐累的巨制《霓石(四聯作)》就以創紀錄的1,840萬元成交;上海佳士得秋拍中,郝量2012-2013年作品《云記》以675萬元成交,不僅刷新了藝術家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也成為“80后”藝術家作品的拍賣新高。
瓷器雜項
本季秋拍瓷雜版塊整體表現一般,但是幾件重量級拍品的高價成交也提升了人們對該版塊的印象。在2014年度最貴的10件藝術品中,共有6件來自瓷雜版塊,其中4件就出自于秋拍。最貴的拍品當屬在香港佳士得以3.48億港元成交的“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它也因此位列年度之冠。除此之外,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清康熙米黃釉五彩玉堂富貴玉壺春”以8,970萬元成交,一件“元卵白釉暗刻五彩戧金碗”也以7,475萬元成交;香港蘇富比秋拍,一件“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的成交價格達到了9,420萬港元,另一件“明宣德釉里紅三魚紋高足杯”也以3,465.5萬港元成交。
不過,精品固然擁有市場,但數量仍然非常有限,這進一步加大了本季秋拍瓷雜版塊的兩極分化現象。不僅是內地市場,除了上述高價拍品外,就連瓷器市場的主戰場香港也沒有太多的亮點。比如,香港蘇富比秋拍“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專場的總成交額只有3.38億港元,香港佳士得秋拍“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的總成交額還不足3億港元。
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是受市場行情波動最大的版塊,而且內地市場表現尤甚。相比之下,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的當代市場更為穩定,兩家公司的現當代藝術夜場拍賣的總成交額均超過了6億港元,而大陸拍賣公司當代版塊的成交份額普遍在幾千萬元左右。在這其中,常玉、趙無極、朱德群、曾梵志仍然是市場中最為搶眼的明星,除此之外,劉小東1996年的作品《違章》在香港蘇富比以6,620萬港元成交,同場中,方力鈞早期作品《系列二(之四)》也以5,948萬港元成交。
而內地市場,無論是老油畫,還是知名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整體上均給人以表現平平之感,甚至一些重要的作品也難逃流拍的命運。比如中國嘉德秋拍,一件楊飛云1991年的重要作品《那時我們正年輕》估價為1,700萬-2,500萬元,最終沒能成交;北京匡時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中推出了7件曾參加“廣州首屆90年代藝術雙年展”的作品,除兩件成交之外,包括葉永青、王勁松等5位藝術家的作品均告流拍……
反倒是年輕藝術家和抽象藝術版塊的作品成了市場的熱門,比如香港蘇富比秋拍,賈藹力2009年作品《瘋景1號》以1,180萬港元成交,刷新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同場拍賣,王光樂《水磨石 2004.1.1 - 2004.2.5》也以創個人拍賣紀錄的544萬港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