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1月25日,一個僅僅由兩位“80后”年輕藝術家組成的展覽,30%:郭強 王雨超作品展在798的盛世天空美術館開幕了。與其他聚焦于年輕藝術家展覽最大的不同是,兩位藝術家,郭強、王雨超是以一種主流趨勢之外低調溫和的呈現方式,帶來他們近期的繪畫創作。
對于“80后”藝術家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但也一直無法定論:畢竟他們還在不斷的進步中。“80后”的生活的環境、對社會藝術的一個認知和反思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這次湛藍的策展人王鵬感興趣的,恰恰不是他們的作品多么好和成熟,而是這些藝術家展現出的“不成熟的一面”,才是“80后”最生動的特征,在他看來這正是維持藝術家繼續往下走的最重要的因素。
“當代藝術本質上應該是開放性的,多元的,‘80后’們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就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年。整個社會環境就是新舊體制的接班,是一個分水嶺。就像一個孩子,以前家長老管著呢,同時也供著你錢花。一旦說不管你了,自由了,但你怎么生存?這就帶來了迷茫和更多樣的選擇。”
這種多樣的選擇在兩個參展藝術家身上體現的尤其明顯。郭強的作品較為隨意,如他自己所說,只是希望做的好一點,這種從無意識出發的意識流是一種基于感受的高級狀態,一種生動、自然且獨立的文人氣質;從花枝到古佛,王雨超一直在投入足夠的好奇和感情試圖驗證某種審美經驗和藝術語言的成立。藝術帶給他們的最大意義也許是學會懷疑并在不斷否定之中重組他們頭腦當中那個世界的美好秩序。
因為不斷的反思,郭強繪畫風格經歷了幾次轉變。2008年從央美繪畫系畢業之后開始的,他曾經創作過類似于《清明上河圖》風格,后來也畫過沒有色彩的黑白風格。直到2014年今年年末,開始進入天馬行空的想象世界。也許跟他小時候的生活經歷有關系,他一直對歷史特別感興趣,他喜歡接觸關于歷史的一切東西,在繪畫中也體現出各種穿越的主題:關公戰秦瓊,三國中的文爭武斗、縱橫捭闔、恩仇兩快。在他的畫中,歷史像面鏡子,照出了亙古未變的至理名言與規矩,也照出當下的人心不更。
而另一個藝術家王雨超創作的題材和媒介更加廣泛。在做專職藝術創作之前,王雨超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剛畢業幫收藏家做過收藏指導,后來在上海做過畫廊,還曾經在藝術的廣播節目做過主播。可以說,我對整個的藝術的產業鏈已經很熟悉了。而正是這樣,王雨超對于藝術的成功學尤其質疑。“審美哪有什么標準,所有的風格都是碰撞得出的,是相對的對,而沒有絕對的對。” 之后,在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學習時,他也充分實踐了實驗藝術在“擺脫被定位”方面的精神。而充分體現“80后”藝術家不斷嘗試和尋找的方向。王雨超思考的問題比較尖銳,包括社會的、文化的,也有藝術本身的,而這些都經過他的藝術修為進行表達方式的轉化,成為紛繁復雜的圖像。
“如果說‘60后’剩下10%,‘70后’剩下20%,
‘80后’或許剩下30%……,藝術的價值從未有任何一刻發生在藝術里,也更不會有任何一刻被放逐于世俗中,它正在理想與現實的耗損之間慢慢成立。”策展人王鵬在策展前言里這樣寫道。這既可以作為對此次展覽的評判,也可以看做對“80后”藝術家們整體狀態的恰當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