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至中后期的“民國藝壇”,由于西方藝術表現形式與觀念技法的全面輸入,使中國近現代書畫邁入了百花齊放的大開大闔氣。在這短短幾十年間,全中國當時的書畫家,不論在人數、風格、派別、社團組織和美術院校的質與量上,都呈現出中國書畫歷史長河中前所未見的蓬勃景象,也為中國書畫的薪傳,在人文內涵與筆墨鍛練的深厚基礎條件上融合中西、汲古開今,開拓出無比廣闊的發展道途。
而與中國書畫史上各個興盛時期相較,近現代書畫藝壇當時所處的大環境,無疑是前所未見的復雜紛亂,不論是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都陷入內憂外患不斷的詭譎局面。雖然,“五四運動”揚起了知識分子淑世救國的大纛,創造了文學、藝術的犖犖大觀,但是,也因為時代的動蕩不安,使得民國時期豐碩的文學、藝術圖文史料匯整幾乎付之闕如,中國書畫史至清代為止即已斷層,接續清代的20世紀近現代民國書畫史的撰寫,就成為當今海峽兩岸學術領域的極大責任。而這段離今日不過百年的近現代書畫概況,除了1900-1949年半世紀于中國大陸的積累外,渡臺前輩書畫家們在臺灣薪傳“書畫正統”的血脈,也是不可或缺的版塊,這也因為過去一甲子兩岸政治體制及人文環境的迥異,而增加了書寫與匯整的難度。
所幸,近20年來,拜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后國力快速崛起之賜,中國藝術文物市場也隨之興盛,作為藝術文物市場最大版塊的“中國書畫”項目,也將潛藏散佚于民間近百年的書畫作品放量而出,形成巨大的市場規模,其中,“近現代書畫”的質量更如筆湖墨海,成為中國書畫市場的主角。
事實上,近現代書畫在以典藏古代書畫文物為主的各地美術館、博物館庋藏中,質量畢竟有限,因此給予了藝術文物市場最好的流通條件,海內外藏家或私人美術館在這20年來于藝術市場上所搜羅競價而得的近現代書畫杰作,宛如泉涌,不但印證了近現代書畫藝壇的豐沛面貌,也進一步提供了學者專家書寫中國近現代書畫史最深最廣的實物與最全面的資料素材。從這個角度而言,毋寧是中國書畫史上斷代史中極為難得的機緣,也可說是21世紀中國書畫藝壇及學術界的幸運。
中國近現代書畫藝壇名家輩出,知名者數以千計,因為與世界藝術文明的正式接軌,因而造就了豐碩的藝術面貌與表現形式,這不到一世紀的近現代書畫藝壇,在數千年書畫藝術長河的撐持與推擁下,在堅持筆墨元素的大前提下,水到渠成的踏進了世界藝術舞臺。
然而,人文積淀深厚,需要咀嚼品味的中國書畫藝術,卻在功利主義與快餐文明侵蝕社會價值觀的今天,潛藏著被大眾漠視忽略的危機。甚至連高等美術教育中“書畫”一詞都已被打入冷宮,即使作為“水墨”創作者或教師,亦不乏認為中國書畫是“傳統包袱”已不合時宜的論調,動輒以強調“觀念”作為打擊筆墨基礎鍛練的擋箭牌。中國書畫的薪傳,在20世紀初期至中后期達于巔峰,卻在進入21世紀之后面臨著成為“失根的蘭花”的隱憂。希冀能夠在一片漠視中國書畫本質的逆流中撥亂反正,莫過于藉由杰出的傳世真跡作為最佳的實物教材與印證,而近20年龐大的書畫市場所提供的資源,正可建構出這樣的局面,“遷想妙得─中國近現代書畫擷萃”的展覽規劃,即由此出發。
之所以選擇“近現代書畫”作為展覽主軸,即因為這個時期不但在時序上距離今日最近,在民國藝壇的多元發展中,又可見到眾多接收世界藝術文明養分的實例,明確的說明了“中國傳統書畫”在歷史傳續中的海納百川與包容大度,對視“傳統”為洪水猛獸者正可震聾發聵。
以“遷想妙得”作為這次展覽的主題,在于此句“傳統”畫理名言最能體現近現代書畫藝壇“承先啟后”的內涵,也最能啟迪當前憂慮中國書畫或將隨快餐文明式微的迷惘。
這句出自東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的畫語,不僅僅只是人物畫的闡述,而可放諸于中國書畫的全面性適用,“遷想妙得”強調了中國書畫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主觀意念與構思,將主觀情思藉由豐富的想象移情于客觀物象之中,而達到作品“傳神”之妙。以今日最為流行的語匯來說,“遷想妙得”的實質意涵,恰恰就是諸多高談“創新”者所朗朗上口的“觀念”,而中國書畫所揭橥的主觀“觀念”,卻早在兩千年前即已由“遷想妙得”加以實踐,而非空談。更進一步來說,“遷想妙得”這種中國古代的“主觀觀念”思考,絕非書空咄咄的紙上談兵,反而需要筆墨與學養的累積作為根基,筆墨與學養基礎扎的愈深,于“遷想”中的悟性就愈高,在作品中的“妙得”之處就愈精彩。
此次“遷想妙得─近現代中國書畫擷萃”大展,在體現中國書畫既須筆墨根基又具觀念思維且能新意勃發、兼容并蓄的大前提下,精選出40余位近現代書畫名家百余組件的各類型杰作,在作品整體內涵上側重于中國書畫的人文層面,將中國書畫藝術的生活美學與形而上人文哲思的態度完整的呈現。
在展品的規劃上,概括的研擬了“造化心源”、“文人逸興”(含“扇里乾坤”)、“博采中西”及“健筆縱橫”等5個單元,讓觀者更清晰的欣賞到近現代中國書畫在形式、題材、思考與觀念上的全方位開展。不但提供了觀者對中國書畫藝術多元面貌與深層韻致的全新體會,也期盼能喚起社會大眾對中國書畫藝術的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