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York紐約
2014.10.24-2015.02.11
華蘇迪奧·蓋同德:繪畫作為過程,繪畫作為生活
V. S. Gaitonde: Painting as Process, Painting as Life
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印度藝術家華蘇迪奧·蓋同德(1924-2001)一直被視作先鋒藝術家群體中的一員,比如印度進步藝術家小組(Progressive Artists Group)和上世紀50年代早期的孟買小組(Bombay Group),然而,他的創作自始至終都是獨立的。從保羅·克里的模仿中抽離后,蓋同德在1950年代晚期的創作開始以一種非具象的模式呈現,或者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即一種非寫實的風格。此次展出的作品橫跨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包括他早期具象類混合媒介的作品,以及受保羅·克里影響的水彩畫,還有他1960-1970年代的大部分作品,以及他1980-1990年代晚期的作品。
2015.02.06-2015.05.03
河原溫:寂靜
On Kawara:Silence
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河原溫是一位當代藝術中重要的日本觀念藝術家,他1933年出生于日本,自學成才,在1953年創作了第一批雕塑作品。從1959年起,他離開日本,到美國和歐洲旅行。自1965年起居住在紐約,從1966年起,他發展了概念藝術關于時間的流逝的表現。以1965年定居美國紐約為分界線,河源溫的創作分成了兩個階段,具體表現在從具象走向觀念,從具體事物到表達“存在”與“時間”等抽象概念的思考。此次展覽是對河原溫創作首次全面回顧,其中大多數創作于他環球旅行當中,比如“今天”、“日期繪畫”“我遇見過”、“我去過”、“我逗留過”以及“我還活著”作品系列。此外展覽還展示了他1964年于巴黎創作的大量素描。
2014.10.24-2015.03.29
朱迪斯·斯科特:約束與自由
Judith Scott—Bound and Unbound
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
朱迪斯·斯科特的作品杰出之處在于其驚人的視覺復雜性。在17年的創作生涯中,斯科特發展了一種特殊而奇異的方法,使作品具有特別的創造性。她的每件作品通常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使用紗、線、布料和其它纖維去覆蓋物體成為精心編織、包裹的結構。斯科特1943年生于俄亥俄,由于唐氏綜合癥造成聽覺和語言障礙,她在一家殘疾人機構生活了35年,1987年她被介紹進入一個名叫“創造成長藝術中心”的視覺藝術工作室項目。此次展覽作為藝術家首次全面的回顧展,展出了藝術家多年來創作的三維裝置作品,以及一系列紙上作品。
San Francisco舊金山
2014.11.08-2015.02.16
凱斯·哈林:政治線條
Keith Haring "The Political Line
笛揚美術館de Young Museum
凱斯·哈林(1958-1990)是1980年代美國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他曾于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就學,作品帶有濃厚的波普藝術風格,上世紀80年代,當時他在紐約地鐵的車站中,尋找黑色的海報待貼處,使用白色粉筆涂鴉,多為粗輪廓線,單色、空心的抽象人、動物等圖案,他的作品經常猶如某種復雜花紋,各種圖案充滿了整個構圖,往往沒有透視,也沒有肌理,但具有許多象征性的感情,如吠叫的狗,跪趴著的小人等。此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130余幅作品,包括他在防水帆布和油畫布上的大型繪畫,以及許多地鐵素描。展覽創造了一種敘事,聚焦于了哈林對核擴散、種族不平等、資本主義泛濫、環境減退的深刻的憂慮。
London倫敦
2014.11.28-2015.01.31
霍華德·霍奇金:印度浪潮
Howard Hodgkin:Indian Waves
高古軒畫廊Gagosian London
此次展覽展出了霍金奇三十余幅受印度啟發的水粉畫以及1990-1991年創作的繪畫。這些具有濃厚異域風情的繪畫深受藝術家喜愛,但是卻被人遺忘了二十余年。當這些畫重見天日后,它們所蘊含的濃烈的情感和明亮的色彩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黯然失色?;艚鹌嬗?964年首次來到印度,創作了一系列繪畫以及紙上作品,這些作品全都來自這些萬花筒式的經歷,同時已經長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體現:個人獨立去特別的旅行,季節與時日,由差別而喚起的妙不可言的氣氛和情緒。
北京
2014.12.20-2015.01.20
對視:李展個展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與同齡的大部分藝術家不同,李展的作品里并沒有強烈的情緒表達和釋放,而是以內斂的語言含蓄地流露著情感,呈現出的是人物風淡云輕、靜穆的造型特征:長袍由頭頂包裹而下,只留下渾圓的形體,縫隙里一張冷靜的面孔成為視覺的焦點,瞪大的雙眼顯得空洞且麻木,木頭的紋路像血管般爬滿了整張臉,似乎在提示對象敏感的性格和脆弱的生命力。
2014.12.20-2015.02.26
Vamp;P
香格納北京
“Vamp;P”是錄像(Video)和攝影(Photograph)的英文首個字母,作為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2014年的最后一個展覽,隆重呈現來自鳥頭,陳曉云,耿建翌,胡介鳴,黃奎,蔣鵬奕,陸春生,李平虎,李然,梁紹基,梁玥,石青,孫遜,施勇,邵一,唐茂宏,王郁洋,王友身,向利慶,徐震,楊福東,楊振中,張鼎,朱加,章清,周鐵海 等20多位藝術家,超過20多件(組)的攝影和錄像作品,這也是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自2008年開館以來首個大型影像群展。
2014.12.21-2015.02.28
世界砼:一個水泥的展覽
拾萬空間
“砼”[tóng]是水泥,更確切地說是混凝土,作為拾萬空間的開幕展,由鮑棟策劃的“世界砼”邀請了14位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述“水泥”,以及與水泥相關的存在經驗。他們的作品與題材意義上的現實無關,他們的作品不是去表征現實,而是在讓現實呈現自身。
2014.12.20-2015.01.26
共振:第三屆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作品展
今日美術館
展覽選取了35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在今日美術館展出,他們創作題材各異,呈現方式多樣,充分地展現了現今中央美院研究生的創作狀態和藝術思考。這些作品涵蓋了油畫、版畫、水墨、雕塑、攝影、多媒體等多種形式。
2014.12.21-2015.01.25
天天向上:筑中美術館2014年度名師提名展
筑中美術館
“天天向上”是筑中美術館推廣青年藝術家的品牌展覽,此次展覽所有參展藝術家均來自各大知名院校,既包括在校研究生及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也包括初露鋒芒的職業藝術家,他們在秉承學院技法基礎上,生發出獨特的個人藝術語言。
上海
2014.12.19-2015.02.08
朱見深的世界:一位中國皇帝的一生及其時代-成化斗彩雞缸杯特展
龍美術館(西岸館)
本次展覽將以成化斗彩雞缸杯為核心,匯聚成化斗彩瓷器的重要代表、成化時期的書畫精品以及大量珍貴文獻資料,結合現代影像,還原并走進成化皇帝朱見深的思想世界,全面梳理其治下時期的中國在社會、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發生的變化,重新認識明成化皇帝,以及中國明朝歷史上一個真正的轉折時代。
2014.12.20-2015.01.20
安全距離:劉廣云個展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劉廣云在不斷經歷體驗著身份焦慮與文化差異沖突的過程中,內心始終有著強烈的困境意識。他的困境意識之所以值得重視,關鍵在于他對自己作為藝術家的身份、處境以及創作之路嬗變的可能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深入的反思。既沒有出于生存的需要輕率地追隨那些時髦而又表面化的趣味取向,也沒因為渴望被認同而選擇嘩眾取寵的策略。
2014.12.20-2015.03.01
熵之真相:2014 OCAT-皮埃爾·于貝爾獎入圍展
OCAT上海館
本獎項緣起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間在OCAT上海館舉辦的“第?代-青年藝術家群展”。和皮埃爾·于貝爾先生的合作,旨在深化媒體藝術研究與發展,推動青年藝術的創作力,擴大媒體藝術的影響力。此次入圍8位藝術家有:徐文愷(Aaajiao)、程然、方璐、李明、李然、林科、陸揚、張鼎。
2015.01.10-2015.03.13
秘石:張華雕塑作品展
一個藝術
張華初期作品張揚華麗極富現代感,他通過對經典雕塑形象的纂改使其“失真”。如今的作品內斂拙樸具有原始的神秘氣息,他以現實中被丟棄的石料進行雕刻,賦予石頭本真的尊嚴和可能,重建人與物的情感關聯,這個階段可以被理解為對原始形象的“歸真”。(羅菲)
2015.01.11-2015.02.18
無盡藏:趙仁輝個展
香格納畫廊
這是趙仁輝在中國的首次個展。趙仁輝是新加坡籍新銳視覺藝術家,他的藝術實踐涉及攝影、行為、影像和裝置。他的作品樸素而神秘,時常借用科學的語言和方法,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廣州
2014.12.21-2015.03.26
碌碌而為:王璜生個展
紅專廠當代藝術館
本次展覽展品包括王璜生畫作《天地系列》《悠然系列》《游象系列》《示象》《線象系列》,影像作品《日暈》,裝置作品《隔空》《談話》《滲》《溢光》,及其部分早期作品,展覽還將同時呈現王璜生自上世紀90年代中葉以來在藝術批評、藝術策展等方面的重要貢獻,可以說是其當代藝術工作成就的集中演示。
南京
2015.01.05-2015.01.25
蘇新平:我是這樣一路走來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此次展覽屬于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全新品牌系列展覽“1:1計劃”首展,展覽展示了藝術家多年來創作生涯的推進和發展,以“經驗與超驗”、“迷失的寓言”、“懸而未決”作為線索對蘇新平的創作歷程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以藝術家的獨白、評論家的旁白以及藝術家的對話作為蘇新平藝術之路的最佳注腳,并呈現作品200余幅。
2015.01.05-2015.01.25
邱志杰:邱注上元燈彩計劃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此次展覽屬于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全新品牌系列展覽“1:1計劃”首展,展覽“由無數組合性裝置作品中體察到人的生活智慧與精神間絲絲入扣的上下文關系,從那些耳熟能詳的俚語典故和日常的經驗(即所謂文化研究和視覺圖像重構)里悟道,生活才是重大發現的線索”。(楊勁松)
成都
2014.12.20-2015.01.30
無聊就是行動的開始……:群展
那特畫廊
上世紀初,魯迅筆下反復出現的“無聊”預示了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一百年后,齊澤克亦認為,無聊是每一個真正行動的開始。他說,“沒有無聊,就沒有創造力。如果你不無聊,那說明你只是在愚蠢地享受你當前的境況。正是無聊,開辟了新的事業空間。”此次展覽,由藝術家葛彥、龔劍、吉磊、廖國核、林科、陸平原、王思順、余極、張釗瀛參展,作品涉及繪畫、影像等類型。
北京
出走:石煜、劉商英
2014.12.20-2015.01.20
橋藝術空間
變異:中國當代水墨大展II
2014.12.20-2015.01.20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師建民:2014水墨作品展
2014.12.20-2015.02.28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
小學一年級:李承九個展
2014.12.20-2015.01.20
僑福芳草地
冷墨第三回:出柜-一次驅魔儀式
2014.12.21-2015.01.19
東京畫廊
姚清妹個展
2015.01.10-2015.03.22
魔金石空間
不二:陳曦個展
2015.01.31-2015.03.03
鳳凰藝都798藝術空間
上海
雙聲道:中韓藝術交流展
2014.12.20-2015.01.20
800號美術館
相看:2014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作品年度展
2014.12.20-2015.01.20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99創意中心
大知無礙
2014.12.20-2015.02.08
學古齋
有戲人生:5位亞洲新銳藝術家的新年自白
2014.12.20-2015.01.31
新晉界藝術空間
劉正勇、孟后均雙人展
2014.12.26-2015.01.26
Mao space
其它
肖全個展:我們這一代—歷史的語境與肖像
2014.12.27-2015.02.08
成都當代美術館(成都)
從混沌開始
2014.12.27-2015.01.26
清影新空間(杭州)
施坦威中國十周年慶典音樂會榮耀上演
2014年11月29日,“百年施坦威 十年中國夢—施坦威中國十周年慶典音樂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榮耀上演。國際著名鋼琴家、施坦威藝術家郎朗,世界著名鋼琴教育家、演奏家、施坦威藝術家加里·格拉夫曼教授(Professor Gary Graffman),維也納愛樂樂團弦樂四重奏,中央音樂學院少年交響樂團,青年指揮家俞潞先生以及第六屆施坦威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專業組特等獎獲得者吳君麟等中外藝術家為在場嘉賓奉獻了一場極具觀賞性與藝術價值的饕餮盛宴。
施坦威被視為現代鋼琴制造業的奠基者,在161年的歲月長河中,施坦威用其對鋼琴制造工藝、音色、觸感的極致追求,一次又一次履行著“盡最大可能制造全世界最好鋼琴” 的品牌使命。19世紀70年代施坦威的鼎力之作“瓦格納鋼琴”、施坦威歷史上第一架三角鋼琴“一號鋼琴”的復刻版、1884年制造的“施坦威方鋼琴”,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施坦威中國十周年特別珍藏版鋼琴之“中國一號”等同臺亮相。
為慶祝施坦威鋼琴(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此次慶典音樂會還推出了10款 “施坦威中國十周年”特別珍藏版鋼琴,此次慶典既是對施坦威過去十年來在中國所取得成就的最佳紀念,也是對加深并拓展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對施坦威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發展的期冀。
施華洛世奇“野性之美”展覽來到倫敦
施華洛世奇與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mp;A博物館)展開誠摯合作,于2015年春季將Alexander McQueen個展Savage Beauty(野性之美)引介至倫敦。本次標志性展覽乃是首次將于歐洲呈現的紀念該已故設計師的首次大型回顧展。該展覽講述了有關這位極富遠見的設計師的時裝故事,他改變了時裝界的面貌。
這次展覽跨越McQueen從1992年碩士畢業系列開始至未完成的2010秋/冬系列的事業生涯,將展出McQueen和施華洛世奇合作設計的多件時尚作品,其中包括仿水晶網布連帽上衣,這件上衣來自McQueen 1999年春夏系列;還包括鳥巢型發飾,該發飾乃由McQueen與Philip Treacy以及Shaun Leane合作設計,曾于主題為Widows of Culloden的2006年秋/冬秀上展出。
Vamp;A博物館為此次展覽特意搭建的舞臺展示了戲曲和表演等藝術形式,生動描述了回到倫敦的McQueen演示秀。倫敦是McQueen成長、學習以及建立他的全球時尚品牌的地方。施華洛世奇執行董事會成員Nadja Swarovski表示,“從1998年起,我們就非常榮幸地與McQueen在時尚和設計等領域開展創造意義的合作,而Savage Beauty便是對他的聰明才智和無盡想象力的最好說明。這次展覽奇妙地展示了各件作品,有時狂野,有時富有挑戰性,但都是經過精工細制而成,時刻流露出美感?!?/p>
展覽將從2015年3月14日持續到7月19日。
為宅雕塑 "讓雕塑藝術走進家庭
2014年12月6日,首屆“中國好雕塑·為宅雕塑”大賽作品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拉開帷幕。當天參加開幕式的嘉賓共計三百余人,同時舉辦了相關學術研討會,深入探討了雕塑的多元化、大眾化、家庭化的議題,現場氣氛熱烈。
大賽組委會從報名投稿的來自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的135個團隊中遴選了27個團隊參賽。截止展覽開幕,這些團隊每隊至少完成了五件作品的創作,入圍大賽決賽階段的135件作品首次在公眾視野中亮相。
架上雕塑應該走入宅屬空間
雕塑藝術在當下不僅是本體的表達,更與所處的環境及環境中的其它成分一起形成特定的景觀,為“空間”的存在提供了依據。雕塑藝術對空間的塑造,對室內環境和家具一樣重要;在空間中,它能夠成為私享的景觀和個人生活的妙筆之趣。“宅”是對空間的營造,同時它也需要居住者的關注。雕塑藝術在此,將以獨特的方式與宅屬空間產生對話,為居住者營造藝術性的精神歸所。
然而,雕塑藝術在開放的城市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同時,在封閉個人空間中的存在還并沒有像平面藝術那樣普遍,小型雕塑的功能還未得到應有的開發。架上雕塑有著更大的創作自由度和表現力,也便于近距離欣賞,但對于公眾來說總是帶有某種神秘感和距離感。因此,架上雕塑應當揭開面紗,更多地走入大眾的視野和生活。
為宅雕塑 "讓藝術惠及大眾生活
“為宅雕塑”力圖將藝術的實用性和欣賞性的功能統一起來,探討實用性的工藝與欣賞性的藝術之間的差別與聯系。同時,將私享景觀的概念融入日常平凡生活,使得家宅空間的運用兼具實用性與精神性,提供給居住者更多的靈感與精神愉悅。藝術品將成為一種潛在的烙印,與家宅和私人空間長久地聯系在一起,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將惠及大眾生活。
對藝術創作者而言,“為宅雕塑”培養藝術創作者將關注點回歸生活之中,從而對藝術作品的材料、制作、工藝等方面的細節問題更加注重,更加有效的傳播藝術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文化?!盀檎袼堋毕M畹袼軇撟髡哌M行貼近大眾生活的藝術創作,探求城市化進程中文化與生活的結合方式,為尋常百姓家庭生活注入文化力和創造力,并提升架上雕塑藝術的影響力。
“為宅雕塑”通過競賽方案的征集和優秀作品的展示,力圖使公眾對宅屬空間的再創造和悉心守護的意識有所提高,進而以個人空間輻射到公共空間環境的營造,形成社會集體對于城市環境的新的認識和關注,形成公共空間與私享空間的宜居友好狀態。
雙軌記 "關于老魯的一次“寫生”
參展藝術家李桐、曾健勇、杜小同、黨震、秦修平、徐華翎、沈寧、潘汶汛、王煜、顏海蓉、黃丹、劉琦、祝錚鳴、孫浩以芥墨藝術館館長老魯為原型,進行了一次肖像畫創作。
軌,是道路前進的“規定”,一種運動痕跡的“限定”。如鐵路上的列車,雖得益于軌道,但不能脫離“限定”的現實,卻成為隱喻:我們加以利用的工具,恰是潛在的限制,是控制某種既定目標的“權力”。列車之下的軌道很直觀,我們能輕松辨識它的存在。然而,文化層面中的“軌道”卻晦暗難辨,諸如面對一幅畫,關于“畫”的概念幫助我們識別了它的價值,同時因為這些概念的存在而屏蔽了其它可能性。從某種角度看,此種“屏蔽”恰如列車依賴的“軌道”,屬認知中隱藏的權力。
作為藝術館館長的老魯毫無疑問具有選擇參展畫家的權力。然而一旦他動用權力,就會由權力的“發出者”轉變為權力的“受動者”。因為他選擇了參展畫家后,就成為畫家的模特,并需要服從畫家意志完成各種模特的動作。每張關于“老魯”的作品旁,都會有一段video。如果耐心看完video,關于“權力”的“倒置”顯而易見。
拒絕霧霾—全民創意行動周
2014年12月15日,“拒絕霧霾—全民創意行動周”活動在銀河SOHO舉辦。持續不斷的霧霾現象,無疑是近幾年的一大社會焦點問題,除了激發全民大眾的復雜情緒和越來越強烈的對目前基本生存環境條件的質疑外,隨著對霧霾關注度的增加,也能看到社會公眾對此問題越來越多的正面響應。
自去年以來,中國設計師沙龍(CDS)和交互北京(Interactive Beijing)就一直在為了“霧霾”的主題而共同努力著。活動周內容共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在現場可以參與到的首屆中國霧霾主題公益海報展、生態智能氧泡POPUP人力發電造鮮氧群眾運動會,以及可以通過現場和在線途徑參與的全民跨年屏氣馬拉松。在現場,參與者除了可以欣賞到300幅由國內優秀設計師創作的霧霾公益海報之外,還可以親身體驗通過健身就能實現人力造氧的過程,并且參與屏氣大賽的小視頻錄制和活動現場的互動。
無論是通過一系列創新大賽、創想大會、工作坊等活動,為社會焦點問題提出了積極的解決方案,并最終落地為具有實效性的創意成果的交互北京(Interactive Beijing),還是借助設計師的發聲,透過“霧霾主題公益海報作品”的強有力視覺傳達力量來喚起公眾意識的中國設計師沙龍(CDS),都希望通過平臺的力量,喚起公眾正視霧霾的意識,積極改變現狀。
Ignacio Uriarte同名展于空白空間開幕
2014年12月13日下午,德國藝術家Ignacio Uriarte在北京的首個同名展覽在空白空間開幕,展出了藝術家最新的繪畫、裝置和影像作品。他在2003年辭去原先的辦公室工作,全職投入到“辦公室藝術”的創作中。現代城市工作環境中每日重復的行為和節奏不僅是Ignacio Uriarte的創作來源,同時也是他藝術實踐的方法論和研究對象。他將日常辦公中人們習以為常的物件、元素或機械的行為轉化為藝術作品,它們有被折疊的A4紙、表格軟件的排序、單色圓珠筆的痕跡、接聽電話時的涂鴉、甚至是敲打鍵盤的聲音……
他對日常的個人生活也很感興趣,但更熱衷于在有限制的狀態下所激發出的某種創造性。Uriarte作品所顯現出的美學張力恰恰體現在一種機械般枯燥而精確的結構與帶有強迫癥性質的能量發泄之間,它埋伏在那些看似千篇一律的樣式和行為之中,為觀眾帶來一種神經官能癥般互相矛盾的觀感和體驗。展覽將展至2015年2月15日。
北京青年藏家1+1邀請展
“年輕”是當下藝術界關注的焦點,位于三里屯一隅的LINART CAFé在這個冬日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清新的藝術風,展覽取名1+1,由6位青年藏家各自推介一名年輕藝術家共同呈現出這個模糊了藝術與生活邊界的聯展。正如空間所倡導的“LIVING WITH ART”那樣,6位藝術家風格迥異的作品將空間布置的溫暖愜意,5萬以下的價格也無疑為作品增加了不少買氣。當晚活動邀請了知名電影演員夏雨與藝術家黃玉龍共同創作完成了一件滑板藝術作品作為獎品在抽獎環節送出,也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倡導藝術融入生活是LINART的宗旨,從各處絡繹不絕趕來參加活動的觀眾將不大的空間擠得摩肩擦踵看出,活動主辦方想讓更多人關注藝術的目的無疑是達到了。在目前持續盤整的當代藝術市場上,年輕藏家與新晉藝術家共同成為低迷的大環境下不多的亮點。此次展出的作品尺幅不大、價格不高、還推出了相關的藝術衍生品,在接地氣的同時也是年輕藝術家與年輕藏家良性互動的一次有益嘗試。
呂鵬 讀書時代
2014年12月6日,呂鵬個展“讀書時代”在798藝術區在3畫廊舉辦。在呂鵬新的系列“讀書時代”中,我們依然找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卡拉瓦喬的戲劇場景和光芒,每一幅帷幕都優雅至上;依然碰到得到中國山水畫的偉大精神和傳承。人們的臉深埋在書里,仿佛并不愿意在一場偉大的夢里醒來。就像柏拉圖的理想性并沒有理由,維特根斯坦也從不和藝術家談藝術史一樣,天才總是憑空想象,藝術總是最在底層的意味上和肉在一起,呂鵬的畫在形而上學的意義上,把時空抽象成文化,并讓我們感受得到,切身的美感。
趣味的形狀—吉云個展
2014年12月6日,1space舉辦了吉云首個個展“趣味的形狀(1)”,展出了吉云2014年最新創作的一批裝置作品?!叭の兜男螤睢毖赜昧思?014年最新系列創作的名字,呈現了藝術家最新的創作成果,在關于趣味的一系列作品中,作者通過對酒瓶包裝,香水瓶以及仿古青花瓷瓶在不同層面的呈現,提出了對“審美趣味”的質問。作品《趣味的形狀1》對一個經典的仿古青花瓷瓶進行“解剖”,通過類比方式呈現瓷瓶的審美要素在每一個斷面上的變化和延續。藝術家期望以一種過激的方式迫使人們對趣味的“品鑒”進行思考。
在藝術家看來,“趣味”(或者說是品味)是可以被馴化的過程,這其中不僅包含社會等級的信息,還蘊含著對假象的迷戀。人們常??梢园l現同一種事物在不同階級中被欣賞時,它的趣味等級則不同,這正是一種“文化的海市蜃樓現象”。
鏡像—人體觀念攝影藝術展
2014年12月9日,“鏡像——人體觀念攝影藝術展”在北京當代MOMA空中連廊舉辦,展出了藝術家高波的人體觀念攝影作品。高波以電腦技術對人體藝術攝影進行藝術處理,作品以“鏡像”為象征,以視覺藝術為載體,向人們暗示了藝術家對人與自然之間獨立、對話、融合的深度思考。高波作品中的現代前衛藝術美學給人以瑰麗美艷的視覺震撼,美學之下深沉的藝術思想耐人尋味:“鏡像”本身象征著一種反思與自省。作品中,真實與虛擬、人體與假體、自然與非自然的對立展現了藝術家對于人類文明的贊美、對文明副作用的反思。
中國與西方藝術中的“抽象”研討會與尚揚、曹吉岡、關晶晶作品展
在布??怂囆g空間舉辦的此次抽象藝術三人展的宣傳材料封面上,主辦方選取了一幅中國傳統筆墨山水,一幅西方抽象色域繪畫,這至少傳達出兩個訊息:其一,這個展覽中的藝術家都在試圖從傳統中國筆墨意向中尋找抽象的表達;其二,選取了馬克·羅斯科的繪畫恰恰也說明了在國外早已是天價的抽象繪畫作品在目前的國內藝術界也愈加受到關注。尚揚的參展作品“董其昌計劃”是藝術家最重要的一個系列,作品抽離出卜卦的符號、山水畫的皴擦,結合綜合材料鋪陳出空靈幽寂之境,而曹吉岡和關晶晶的布上坦培拉則巧妙的將這一西方古典技法與中國水墨進行了嫁接,繪畫的行動性與痕跡使得畫面看上去恢弘而充滿氣暈,與展覽同步舉行的是對中西方藝術中抽象與表達的討論。如果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將繪畫定義為“形而上的行動”的話,那么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內觀與追求心性的表達與西方抽象繪畫中對哲學思辨的終極追溯是否具有某種無形的聯系呢?這也是在欣賞這些作品時留給每個觀者的提問。
第五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
2014年12月12日,第五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CAMS 2014)在北京金茂萬麗酒店啟幕。本屆論壇依舊延續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結合的形式,以“轉型:藝術市場的未來之路”為主題,圍繞“碰撞:全球藝術品市場新形象”、“融合:藝術市場經營的多元化”、“滲透:藝術收藏與消費的共生”三個議題展開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在藝術市場整體處于調整的背景下,趙旭、溫桂華、蔡金青、劉尚勇、董國強、王鎮華、程昕東、劉益謙、王中軍、朱紹良、陸忠、唐炬等國內一線拍賣行大佬,畫廊領軍人物及資深收藏家參與了各單元的演講與話題討論。
沉溺—孫彥初攝影展
2014年12月13日,孫彥初的攝影個展于北京現在畫廊開幕。孫彥初的攝影是一種心境的迷戀,相機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工具,一個他用來表現他所存在的物質世界的工具,以及因此而抽離出思想狀態的工具。他所拍攝的對象回歸到所熟悉的環境和日常,用有限的時間加劇他的迷戀,這種迷戀是感受和經歷到那些單純的現實元素時去捕捉它們,所以,通過他的取景框內展現的物體和特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發展、經濟增長、現代化建設及團體和個人之間的差距所產生的沖擊。如果不是一個尋求救贖之路,正是孫彥初從本質上無法擺脫的,也是我們的疑問存在。只要他一直迷戀于此,唯一的答案就是他的照片。
疑路花開—田芳芳個展
2014年12月6日,“疑路花開—田芳芳個展”將在北京名泰空間開幕,本次展覽為田芳芳的首次個展。展覽展出了青年藝術家田芳芳近期創作的全新作品,呈現藝術家獨特的創作語言與風貌。在田芳芳的創作中,鮮花是最為常見的元素之一,而在她的作品中更為常見的表達,則是美好與殘酷之間的矛盾并存所帶來的人生思考,究竟有怎樣的領悟還需要觀者來獨自思考。而藝術家將通過本次“疑路花開”的展覽提出了一個疑問,等待觀者的自我回答。
托古改制—當代工筆畫展亮相今日美術館
由今日美術館、享悅藝術機構聯合主辦,夏可君博士策展的“托古改制—當代工筆畫展”,于2014年12月6日在今日美術館開幕。本次展出了徐累、魏東、張見、高茜、徐華翎、杭春暉、鄭慶余、祝錚鳴、賴靜、彭劍、郝量、肖旭共12位當前最受關注的當代工筆藝術家的代表作品。
“托古改制”一直是中國文化一條面對危機的獨特方式,如果有著中國的當代藝術,也應該置于這個現代性轉化的困難之中,而且應該在文化的文脈以及面對現代性危機的處境中重新思考,才可能獲得深度。此次展覽的藝術家作品,以其鮮明的特色,讓我們看到了“托古改制”這種方式所具有的現代性潛能與普遍性意義。面對西方現代性的強大壓力,也許新工筆這個看起來最為中國、最為傳統的畫種可以提供我們一種新的可能與希望。
同行同至—第一屆“新繹之星”青年扶持計劃優秀作品展隆重開幕
2014年4月,由北京新繹愛特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發起,新奧集團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贈的“新繹之星”—青年扶持計劃正式啟動,面向全國重點美術院校選拔優秀青年教師及應屆畢業生。該項目旨在發掘真誠面對時代的新生藝術力量,并通過提供資金、展覽、推廣、國際交流等多方位支持,為青年藝術家、設計師搭建一個實現人生夢想的舞臺。
同行同至—第一屆“新繹之星”—青年扶持計劃優秀作品展與今日美術館合作首次亮相,展覽目的是獎掖新生藝術、設計人才,希望令青年藝術家、設計師更多地被社會所關注,從而贏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繹之星—青年扶持計劃”邀請眾多國內著名藝術家及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并設置優秀青年教師獎、一等、二等、三等優秀應屆畢業生獎項。12月5日,“同行同至—第一屆“新繹之星”優秀獲獎作品”頒獎典禮也在今日美術館隆重舉行。
敘事原理—徐長健當代抽象藝術作品展
2014年12月3日,徐長健的當代抽象藝術作品展“敘事原理”在圣點空間開幕。圍繞藝術語言及意義的思考與研究,徐長健近年創作的《白下白》、《黑下黑》、《之下的世界》、《未臨或已去》等作品共同觸及的問題,是有關藝術的“敘事原理”及其“圖底”關系。這些作品中所呈現的傾斜畫面僅僅是相對作品中實物的某一個側面,作品中借用穩定的縱向視覺軸線或水平線構成了圖與底共享的邊界,作品中簡約的方形和純粹的色彩作為狹義的敘事要素,同構為傾斜的畫面、錯開的桌子、方塊,并規定了藝術敘事的臨時約定條件。
在作者看來,所謂敘事原理是指藝術的敘事作品呈現給觀眾的只能是對一個無限景觀的局部截取,這個無限的被作品隱去的景觀構成了一個看不見的底,而藝術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看得見的卻又不能反映無限景觀的圖。任何敘事都是一種臨時約定的圖底關系,敘事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一切終將褪去并回歸自然。
張晉 "晚餐
2014年11月29日,張晉個展“晚餐”在元典美術館開幕。魯人張晉在他自己的新作品里也用中國人自己祖宗的元素,但他是繼承魯迅的衣缽,站在批判的立場上使用。太師椅,靈壁石,充滿了象征和寓意。你要是喜歡這些祖宗的元素,拿回去擺在家里,晚上一定會做個好夢。好一個張晉,十年磨一劍,大立柜一分四份,為得是把四大宗教用四種工藝勒刻成形,為人類也為自己立個鏡歸個根。漢人的桌椅櫥柜本是模仿建筑而來,展覽現場讓觀眾身體出入家具,讓山中頑石穿透椅面,張晉從立體造型借劇場空間,上溯到園林建筑之根,將元典空間的樓上樓下幻化為山河林苑。
折桂枝·2014中國新銳繪畫獎
1999年由何香凝美術館主辦,伍勁策劃的展覽“新銳的目光—197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是新銳繪畫獎最初的模本,從這里走出了毛焰、夏俊娜、季大純、尹朝陽、何森、章劍等第一批“70后”藝術家。中國新銳繪畫獎正式發起于2004年,是一個專門針對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的獎項,陸續推出了陳彧君、王光樂、陳飛、馬文婷等藝術家。此次評選,三年一屆的“中國新銳繪畫獎”邁入第十個年頭,關于評選的標準,總策劃人伍勁說:“我比較在意藝術家是否真的熱愛繪畫這項工作。至于是否真的畫得很好,是否真的可以生效,都在其次。只有真心熱愛繪畫的人才可以走的更遠,這一點我已經有很多經驗?!?/p>
2014年12月6日,第四屆中國新銳繪畫獎的評選在Hi藝術中心開幕揭曉,邀請了關予、李達、劉鋼、伍勁、徐累和章銳六位評委共同見證。入圍的60位藝術家中分設金、銀、銅獎項,劉冰摘得桂冠,兩位銀獎獲得者為付美軍、王源遠,三位銅獎獲得者為古鵬、劉天憐、鄭龍一海。本屆獎杯為藝術家吳大偉創作的雕塑原件。
東方好畫家·新銳作品提名展(北京第一季) 暨東方藝品網藝術品金融全產業鏈啟動
2014年12月20日,由東方藝品網打造的藝術品金融全產業鏈將隆重亮相北京富力萬麗酒店?!皷|方好畫家·新銳作品提名展”是東方藝品網推出的第一個O2O模式的新銳藝術家作品展,吸引了全國各大美院及藝術院校畢業的年輕藝術家參與。東方藝品網為年輕藝術家免費提供了線上線下展示藝術作品的平臺,讓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能夠直接面對和接觸愛好者,并讓愛好者通過網絡來評論藝術家的創作,促進了藝術家與藏家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藝金所是中國首家專業藝術品投資理財互聯網服務平臺,借款人以藝術品資產或其收益權為抵押,通過藝金所向投資募集融資款。本次展覽的創新之舉在于藝術愛好者在展覽現場如果看中某一件藝術家作品,只需支付一定的保證金而無需購買就可以將藝術品帶回家欣賞。30天后,無論決定購買這件藝術品還是將其歸還東方藝品網,都可以獲取藝術品鑒賞獎勵收益,收益可超過銀行存款和余額寶收益的數倍。
“有中生有”青年藝術家邀請展
由青研會、“青年藝術100”主辦的“有中生有”青年藝術家邀請展暨青研會首展于12月13日下午在青研會空間開幕。
信息的全球化、碎片化及多元化,使青年藝術家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認知度和選擇權。中國青年藝術家不再局限于中國,而是進入全球視野,在全球范圍內與古今中外的藝術家站在同一個燈光下,這對于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加這次展覽的陳紅波、崔玹碩(韓國)、郭天意、郭子龍、亢世新、蘇藝、韋加、許宏翔、周墨九位青年藝術家在各自的藝術方向上都有所發展。他們遵從各自的藝術內心與藝術態度,分別向著個人化的藝術方向前行,豐富著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態。
千和匯首屆文化投資與文化消費論壇舉行
2014年12月20日,由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主辦,千和集團和千和匯協辦,由德古紅木家具有限公司為支持單位的 “千和匯·首屆文化投資與文化消費論壇”在京舉行。觀復博物館館長,知名文化學者馬未都先生以“文化消費”為話題,在此德古紅木家具有限公司 “一木一器一匠”一款定制家具亮相論壇會?;顒蝇F場,主辦方正式宣布,由國際版權交易中心聯合千和集團發起的全新的文化眾籌平臺“千和匯”即將在2015年1月正式上線,以千和匯為基礎,專注于文化金融領域的P2P平臺千和投也將隨之推出。借此德古紅木家具有限公司精心準備的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拆裝的表演,把活動推上又一高潮。
時代·印跡—中國新一代藝術家邀請展
2014年12月13日,藝廿一藝術品平臺于費尼琦藝術中心,策劃展出了白晨、柴寧、范曉妍、管勇、馬銘澤、馬晟哲、穆磊、那危、秦樹義、史昊鵬、田芳芳、田園園、王曉勃、楊永生、袁堃、鐘山、周棟共17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種類包括架上繪畫、雕塑等媒介。
本次參展的藝術家,生長生活在訊息化、虛擬化的大背景下,他們對于傳統、當代、美學、觀念、語言、形式都有了新的追求和認識。視覺上的震撼,觀念的寫實、傳統中的變革,規則的打破,圖像中的自在,虛擬的現實等等,正在以一種全新的藝術美學和風格,展現出新一代藝術家的藝術新面貌。同時,配合本次展覽,主辦方也組織了藝術與時尚相結合的活動,把藝術帶入生活,更將觀眾互動作為展覽活動的一個亮點,讓觀者在藝術展覽中尋找自己的審美趣味、創造自己獨特的藝術氣氛。
“云中蜀歌”系列展走進四川
“云中”系列展覽和活動是北京時代美術館和華熙國際投資集團持續關注的中國原生態文化的公益項目。從2011年起,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云中牧歌”、“云中山歌”、“云中藏歌”三屆展覽活動。2014年展覽走進四川,為更全面地展示西南地區文化特征,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云中蜀歌”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云中蜀歌”川人蜀情—藝術家雙個展、羌在深谷高山—高屯子影像作品展、西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三場公眾日活動“老手藝的新傳承—瓷胎竹編與蜀繡的前世今生”、“索瑪花開—原生態音樂分享會”、“穿在身上的藝術—西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欣賞”,以不同的形式呈現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絲路回響”大展開幕
新疆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如同尚待開放的寶藏,需要新的觀看、思考和表達方式來開發它的能量。作為新疆本土的青年藝術家,艾沙江·吐爾遜用影像敘事,并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書法、語言、音樂、舞蹈融為一體,用具有代表性的符號為新疆代言。同時,藝術家戴平均、李華琪、林金福、唐詩、徐帆、蕭瑟、張大利、章劍鵬用他們親歷新疆創作的寫生作品傳達新疆印象。本次展覽所有的作品都曾在絲綢之路上相遇,且都在新疆本土乃至世界范圍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比如王長明的作品《鉆》,在新疆展出時就吸引了眾多的關注。被切割、打磨成鉆石形狀的太湖石無形之中與新疆傳統的玉石雕刻藝術“同工”、“異曲”,彼此照亮。
“賁 香焚·化境” 宋軍生獨立展在北京99美術館開幕
2014年12月20日由北京99美術館館長李鐵軍領銜策劃,接平、孫璽祥、王顯順、楊毅達、禹至集體策展的宋軍生獨立展“賁 香焚·化境”在北京99美術館2號館開幕。此次展覽的布展別具一格,整個展廳充滿視覺震撼。作品通過立式空間地垂掛、文字裝置,煙與光的有機組合,使展廳在統一、融合的氛圍中,體現文字呈現出的特殊魅力和柔性的思考?!跋惴傥淖帧彼a生的對立性,在無色、純凈的狀態下,被環境雜色所改變?!跋惴佟庇谳d體所產生的焦痕,在表現作品的主體元素中,使空洞的、假以無物的文案,在與環境的共存中昭示著對立、運動、和生存的本性。讓人想到陰和陽之間微妙的關系,以及道家中,所謂在陰陽對立統一地原理中,由此滋生的宇宙萬物。
“藝術無界·星耀未來”開幕
本次“藝術無界·未來展”,通過“悅動”、“融合”、“樂藝”為主線貫穿,共展出來自中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當代藝術家的100余件作品。旨在以全新的思維、更為全面的解讀藝術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進一步闡釋藝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內在關聯,給當下藝術家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以向大眾展示自己的才華,為未來藝術的發展勾勒了一個美好的前景。在藝術品大眾化產業化的過程中,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持,藝術品分享網站不斷優化互動模式,進而提升用戶體驗。藝術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使藝術品更為廣泛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藝術和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第三屆ART·SANYA藝術季暨第二屆華宇青年獎在三亞開幕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第三屆“ART·SANYA藝術季”于2014年12月22日下午在海南三亞拉開帷幕?;顒有问桨水敶囆g展覽,青年藝術獎項與公眾藝術教育項目。其中展覽分為“潮汐間——華宇青年獎入圍作品展”與特別展“無常之常”兩部分。 本屆華宇青年獎從194位藝術家中遴選出的50位青年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100件,包括架上作品、雕塑、裝置、攝影、影像等。這些作品將在未來三個月中,在三亞完成一場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對話。
黑白之境
2014年12月12日,由上舍空間與《新視覺》雜志共同策劃的“黑白之境”展覽于上舍空間隆重開幕。策展人柳瑩,哲學主持夏可君以及藝術家張羽、劉旭光、趙露分別致辭。展覽由《新視覺》主編柳瑩策劃,哲學博士夏可君任哲學主持,展出梁銓、張羽、劉旭光、秦沖、王天德、姜吉安、趙露七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此次展覽的藝術家在抽象藝術、實驗水墨等領域頗具影響力,在當代藝術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他們七人的創作在媒介、概念與形式上截然不同,但都以自己面對黑白的方式從中國歷史文化中吸取了傳統的精髓,以水墨之新來積極回應藝術“不可見性”消失的危機。此次“黑白之境”展覽展出的作品將帶你進入一個哲學的玄妙世界,一個“黑白主義”的默化革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