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中國財富》帶我們一起回顧了中國環保NGO的前世今生,剖析了在新修訂的《環保法》正式實施之后民間NGO的環保訴訟的一些困局,還梳理了中國自然保護領域基金會發展現狀,近距離了解了馬軍、王利民等中國公益界環保領域的中堅力量、實務工作中的“話事人”。從個人到全局,從歷史到現狀,扎實有料,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很巧,最近我成為了上一期雜志中提到過的由SEE和GGF共同發起的“勁草同行”的公益導師,勁草同行主要支持處于成長期環保公益組織的關鍵人才,評選的標準很有意思,四不選:“不選美、不選丑、不選富、不選貧”,強調“成長期、是塊料、可導性”。這次我參加了2015勁草年會和第三批勁草伙伴評審的全過程,很愿意跟大家來描繪一下這一群選擇公益環保事業的年輕人,為他們留下影像,因為他們將會是十年、二十年后的馬軍或王利民,他們會是中國公益環保的未來。
他們年輕,大多衣著普通,純色棉質;素顏,眼神樸素自然真誠;話音柔和,不爭不怒,但你能感覺到骨子里的堅韌堅持。
“當我看到三門峽的移民到武漢郊區后只能喝門后小溝里的水,看到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用化肥和畜禽糞便養魚從而導致整個湖泊水質短時間惡化,站在黃浦江上游喝著明顯苦澀的白開水時,我無法讓自己平靜地在國際機構中去推動大流域項目和政策的出臺,我希望自己能到一線去。”沈黎平,80后,上海道融自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負責人。
“兒時的故鄉風景秀麗,每天可以下河游泳,到水稻田或灘涂上摸魚抓螃蟹,母親在海島上工作,我騎在母親的肩膀上由她趟著海水帶我上岸,大自然的美好和大海的力量早已在我內心刻下深深的烙印。后來河水變臭,稻田變成樓房,海里布滿垃圾,我期許做些力所能及的改變,尋回美麗的童年。”劉毅,80后,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總干事。
他們不像同齡人那樣去考慮房、車、漂亮衣服和名牌包,他們關心藍天、關心水源、關心飛鳥、關心空氣、關心白頭葉猴……他們關心那些無力為自己辯護的大自然。這樣的“奇葩”很難為世人和家人所理解:“我從待遇不錯的上市公司辭職創辦環保NGO,媽媽開始都不理我,我回家過年她都不跟我說話,現在好些了,她開始慢慢知道我在做什么了。我們團隊很團結,曾經半年沒發工資、連我們吃的米和油都是志愿者捐的,也沒有人說要走。”劉曙,長沙市曙光環保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90后的姑娘,帶領一群90后,為受重金屬污染而患病的村民奔走發聲。他們后來得到一筆資助,我問她是不是馬上用來發工資了,她說沒有,小伙伴們都同意錢全用來做污染調查。做事有勇有謀,有朝氣有韌勁,不由得讓我想到柴靜的一句話:“青春本身自有尊嚴。”
陪伴他們的勁草同行的企業家導師們每次參加活動不光不拿酬勞,還自掏腰包付路費房費,其中有一位導師叫王積剛,勁草小伙伴們稱他為出心出力出席的“老王頭”,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就關注環保,但是那時候條件不成熟,所以我選擇以陪伴你們的方式來完成我年輕時候的心愿?!睆哪愕那啻旱轿业那啻海瑢焾F隊都是如此熱心付出。
公益環保,有時很愉快,比如自然保育、教育倡導;有時很沉重,比如污染防治、環保訴訟;但終歸環保這件事,是與天底下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誰都無法脫身于事外的。這些扎根于公益環保的年輕人,堅定專業,心中自有一團火。隨著我們國家進入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愿你們扎實成長,不負青春,相信屬于你們的時代要來臨了。此刻仿佛聽到中國環保NGO第一人梁從誡先生所說:“我們生于斯、長于斯,這塊土地養育了我們,我們不能不盡我們的力量,為這個社會、為這塊土地、為這個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
報?!比缃?,藍天清水無污染的土壤也許就是最值得為之努力的回報。